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主席文庫

  第三節 戰略退卻

  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可是,軍事冒險主義者則堅決反對此種步驟,他們的主張是所謂“禦敵于國門之外”。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27)。

  春秋時候,魯與齊(28)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請看歷史家左丘明(29)的敘述: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30)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説的戰略防禦的原則。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31)、新漢昆陽之戰(32)、袁曹官渡之戰(33)、吳魏赤壁之戰(34)、吳蜀彝陵之戰(35)、秦晉淝水之戰(36)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我們的戰爭是從一九二七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南昌起義(37)、廣州起義(38)是失敗了,秋收起義(39)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的部隊,也打了幾個敗仗,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第二年四月,南昌起義失敗後保存的部隊,經過湘南也轉到了井岡山。然而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遊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産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個十六字訣的軍事原則,立三路線以前的中央是承認了的。後來我們的作戰原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江西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方針提出來了,而且應用成功了。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於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主要地是超越了從前的樸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那個十六字訣。十六字訣包舉了反“圍剿”的基本原則,包舉了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在防禦時又包舉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兩個階段。後來的東西只是它的發展罷了。

  然而從一九三二年一月開始,在黨的“三次‘圍剿’被粉碎後爭取一省數省首先勝利”那個包含著嚴重原則錯誤的決議發佈之後,“左”傾機會主義者就向著正確的原則作鬥爭,最後是撤消了一套正確原則,成立了另一整套和這相反的所謂“新原則”,或“正規原則”。從此以後,從前的東西不能叫做正規的了,那是應該否定的“遊擊主義”。反“遊擊主義”的空氣,統治了整整的三個年頭。其第一階段是軍事冒險主義,第二階段轉到軍事保守主義,最後,第三階段,變成了逃跑主義。直到黨中央一九三五年一月在貴州的遵義召開擴大的政治局會議的時候,才宣告這個錯誤路線的破産,重新承認過去路線的正確性。這是費了何等大的代價才得來的啊!

  起勁地反對“遊擊主義”的同志們説:誘敵深入是不對的,放棄了許多地方。過去雖然打過勝仗,然而現在不是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嗎?並且不放棄土地又能打勝敵人不是更好些嗎?在敵區或在我區敵區交界地方去打勝敵人不是更好些嗎?過去的東西沒有任何的正規性,只是遊擊隊使用的辦法。現在我們的國家已成立了,我們的紅軍已正規化了。我們和蔣介石作戰是國家和國家作戰,大軍和大軍作戰。歷史不應重復,“遊擊主義”的東西是應該全部拋棄的了。新的原則是“完全馬克思主義”的,過去的東西是遊擊隊在山裏産生的,而山裏是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新原則和這相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勇猛果敢,乘勝直追”,“全線出擊”,“奪取中心城市”,“兩個拳頭打人”。敵人進攻時,對付的辦法是“禦敵于國門之外”,“先發制人”,“不打爛罈罈罐罐”,“不喪失寸土”,“六路分兵”;是“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決戰”;是短促突擊,是堡壘戰,是消耗戰,是“持久戰”;是大後方主義,是絕對的集中指揮;最後,則是大規模搬家。並且誰不承認這些,就給以懲辦,加之以機會主義的頭銜,如此等等。

  無疑地,這全部的理論和實際都是錯了的。這是主觀主義。這是環境順利時小資産階級的革命狂熱和革命急性病的表現;環境困難時,則依照情況的變化以次變為拚命主義、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這是魯莽家和門外漢的理論和實際,是絲毫也沒有馬克思主義氣味的東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

  這裡單説戰略退卻,江西叫做“誘敵深入”,四川叫做“收緊陣地”。從前的軍事理論家和實際家也無不承認這是弱軍對強軍作戰時在戰爭開始階段必須採取的方針。外國的軍事家就曾這樣説:“戰略守勢的作戰,大都先避不利的決戰,使至有利的情況始求決戰。”這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對此也沒有任何的增加。

  戰略退卻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退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處在強敵的進攻面前,若不退讓一步,則必危及軍力的保存。過去卻有許多人堅決地反對退卻,認為這是“機會主義的單純防禦路線”。我們的歷史已經證明這個反對是完全錯誤的了。

  準備反攻,須選擇和造成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若干條件,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然後進入反攻階段。

  依我們的過去情形説來,大概須在退卻階段中取得下列諸種條件中至少二種以上,才算是有利於我不利於敵,才好使自己轉入反攻。這些條件是:

  (一)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

  (二)有利作戰的陣地;

  (三)紅軍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敵人疲勞沮喪;

  (六)使敵人發生過失。

  人民這個條件,對於紅軍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就是根據地的條件。並且由於這個條件,第四、第五、第六等條件也容易造成或發現。所以當敵人大舉進攻紅軍時,紅軍總是從白區退卻到根據地來,因為根據地的人民是最積極地援助紅軍反對白軍的。根據地的邊緣區和中心區,也有區別;對於封鎖消息、偵察、運輸、參戰等事,中心區的人民比較邊緣區為好。所以“退卻終點”,在過去江西反對第一、二、三次“圍剿”時,都選在人民條件最好或較好的地區。根據地這個特點,使紅軍的作戰比較一般的作戰起了很大的變化,也是使後來敵人不得不採取堡壘主義(40)的主要原因。

<<上一頁下一頁>>
第7頁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