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話語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稱常服。皇帝在宮中穿常服的時間最多,如經筵、禦門聽政、恭上尊謚、恭捧冊寶等都是穿著常服活動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兩種,其顏色、紋飾沒有特殊的規定,隨皇帝所欲。但從故宮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顏色、文飾來看,也都有明顯的隱義。清代入關之初,穿天藍、寶藍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與國號同字同音,因此淡藍、寶藍、天藍等顏色成為宮廷服飾中領導潮流的顏色。皇帝的便服也選天藍色、寶藍色。故宮藏宮廷畫“清康熙讀書像”(照片3),畫的就是年輕的康熙身著寶藍色便服的寫實作品。就連面用明黃或石青色的皇帝禮服、吉服,裏襯也用天藍或月白色。宮廷崇尚藍色,乾隆、嘉慶朝都有這種顏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間仍不過時。故宮藏“喜溢秋庭”圖卷,描繪的就是身著寶藍色便服的道光皇帝與后妃、子女在禦苑內嬉戲休閒,共享天倫之樂。除此以外,皇帝的便服顏色還有象徵天下富足、生活紅火的木紅色、棗紅色,諧音“祿”的灰綠色,以及潔凈、清爽的姜黃色、淺米色等。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選用單色織花或提花的綢、緞、紗、錦等質地。無論是織花、提花,多采用象徵吉祥富貴的紋樣。如團龍、團壽、團鶴,寓意“幸福”、“長壽”;蝙蝠、團壽字、盤腸、綬帶紋樣,寓“福壽綿長”,因蝙蝠諧音“福”、盤腸諧“長”、綬與“壽”同音。再如用,“ ”(萬字)字或萬年青花與靈芝頭組成的紋樣稱“萬事如意”;葫蘆頸上係彩帶,與“ ”(萬字)字合稱“子孫萬代”文飾。因葫蘆是爬蔓植物,連續接果有連綿繁衍子孫,永遠不斷的意思。

  清代服飾制度規定,穿不同的服裝,頭上要戴相應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 , 用海龍、熏貂或黑狐瓜皮製成; 外部覆蓋紅色的絲絨線穗,正中飾柱形三層金頂。每層中間飾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金龍的頭上和脊背上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條金龍的口中又各銜一顆東珠。夏朝冠呈覆缽形, 用玉草、藤、竹橋編制。其頂亦為柱形,共三層,每層為四金龍合抱,口中各飾一東珠,頂上端顆一顆大東珠。另在冠檐上,前輟金佛,嵌十五顆東珠,後輟“舍林”,前飾七顆東珠。吉服冠,頂子為滿花金座,上端一顆大珍珠。常服冠,黑絨滿綴紅纓,紅絨結頂。

  朝服的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當時,努爾哈赤賞賜“眾家貝勒”穿用一種冬季服裝。因東北無霜期短,習慣於圍獵的後金人從騎馬、射箭需要保暖的實際出發,在長袍的兩袖各加一護手背的箭袖,在衣領處加一條寬大的披領。至皇太極天聰六年初定冠服制度中,為突出“八固山諸貝勒”的身份,允許他們在城中行走 , 冬夏俱服朝服,也僅僅起到“制服”的作用。清入關後,由於滿族生活環境的變化,曾有建議服裝改制。但清統治者認為:衣冠之制關係重大,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勝衰興旺。尤其是對定鼎中原的少數民族來説,更是如此。早在入關前,太宗文皇帝就告戒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訓,“服制是立國之經,我國家以騎設為業,不能改變國初之制”。“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左佩矢、右挾弓,就好象把左手交給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後食。”特別指出,漢族衣冠不利於騎射的道理,“我朝以武功取天下,還要以武功鞏固天下”。

  皇帝穿朝服時要戴朝珠。根據不同的場合戴朝珠的質地的朝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于背後,用黃絳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特殊的含義。108顆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于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挂兩盤紅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還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臘朝珠,祭日時,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時,戴綠松石朝珠。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東珠朝珠作為天地與人間的紐帶,為皇帝專用。

  皇帝在穿戴服飾中,腰間都要係相應的腰“帶”,穿朝服係朝服帶、穿吉服時係吉服帶。朝帶有兩種,一種用於大典,為明黃絲織帶,帶上有龍文金圓版四魄,中間嵌蜜石、東珠;一種用於祭祀,帶上用四瑰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朝帶並有垂帶物品, 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吉服帶輿朝帶顏色相同, 形制相似。帶上的四魄金版嵌珠寶隨意,帶端的一版角帶扣,列左右的二塊有環,以佩帶玢 ( 音 : 芬 , 擂墨起來的綢條)帶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講究。滿語稱荷包為“法都”,是滿族人喜歡的飾物。滿族舊俗,無論男女,穿長袍繫腰帶,帶上都拴“活計”,荷包是活計之一。滿族先世出獵或遊牧時隨身帶的“囊”(一種皮質的飯袋)演變來的。同切割用的鞘刀、點火用的火鐮、擦汗用的手帕等同為出獵的必備物。隨著生産力的發展,生産方式的改變,遊牧、狩獵變為固定的居住與耕種,這些活計就失去原來的意而變為裝飾。清代皇帝的活計更是質地精良,製作精美。在綢緞上繡各種圖案,與衣服相配。荷包上繡的紋飾有“五穀豐登”(正月)、“五毒”(端陽節)、“鵲橋仙會”(七月)、“丹桂飄香”(中秋)紋飾;“菊花”(九月初九重陽)、“葫蘆陽升”(冬至節)、“甲子重新”、“萬國咸寧”(大年三十)等,以應節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準,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奉或受鞭責。內務府畫師設計畫樣格外精心,發往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刺繡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進行生産。

  但是,皇帝穿衣也有不顧典制而隨心所欲的時候。按規定,皇帝吉服為最高的等級明黃色,皇子嬪等人的龍袍是香色(秋葉色)。典制中雖然服飾的顏色有等級、身份的差別,但乾隆卻明確表示喜歡皇子和嬪這一等級的顏色。乾隆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要在宮中神祖供象前行辭舊歲禮。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當四執庫太監捧出明黃色龍袍時,他卻下旨要穿“香色刻絲黑狐面龍袍”。並且説,這件龍袍“著尋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後再伺候,以後每年是為例”。如果換了別人,穿著不符合身份的服裝,肯定有違制之嫌。皇帝金口玉言,為所欲為,不受制度限制。另外,乾隆皇帝口口聲聲衣冠服制遵循古禮,可他在許多宮廷繪畫中都以漢裝出現。他曾説過,他的漢裝像不過是“丹青遊戲”。宮廷繪畫多是寫實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畫家也不敢為皇帝畫像張冠李戴。由此可知,在宮廷中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侯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上一頁
第3頁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