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話語

  比較其他方面,清代服飾的滿族特點保存的較多。如長袍、箭袖的服裝不但得到保留,還將其定為象徵國家最尊貴的禮服,載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禮之上,皇帝視朝、臣屬入朝時所穿的禮服,即為朝覲之服,成為名副其實的朝服了。特別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行“君臣大禮”的行禮動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于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箭袖的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設計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裝,還要特意單做幾副質料較好的箭袖“套袖”,以備需要時套在平袖之上。用過之後脫下。這種靈活、方便的“套袖”還有個美好的名稱—“龍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滅亡。可見,清代典章制度對滿族的民族傳統的象徵在服裝的重視程度。

  清代服在保留本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歷代皇帝服裝的紋飾—十二章(照片2)。十二章是十二種含義圖案:日、月、星辰(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龍(龍,能興雲作雨,取其變化)、華蟲(取其文采昭著)、粉米(五穀之一,可以養人)、藻(有花紋的水草,取其有紋彩)、火(取其燃)、宗彝(為祖廟尊崇,表示不忘祖先)、黻(黑白兩色繡成弓形相背,示見善背惡)、黼(斧頭狀象徵權威)。這些紋飾繡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

  宮中遇有喜慶的事,皇帝萬壽正日、皇太后萬壽聖節和元旦令節的前後三日,皇帝穿吉服。吉服又稱龍袍,上下連屬的通身袍,其形式是, 右衽、箭袖、四開裾。領、袖都是石青色 , 衣明黃。通身繡九龍十二章。龍文分前後身各三條,兩肩各一條,裏襟一條。龍紋間有五彩雲。十二章分列左肩為日 , 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紱,下有宗彝、藻,後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下有火、粉米。領圈前後正龍各一, 左右行龍各一 ,左右交襟行龍各一 , 袖端正龍各一 , 下幅八寶立水。穿吉服時, 外面罩衰服,挂朝珠 , 佩吉服帶。清代皇帝的龍袍也有裘、棉、夾、紗等多種質地,適合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穿用。

  故宮現存皇帝龍袍還有在繡金龍、十二章、彩雲之中,加繡雙喜字文飾的。在清代典章服飾制度中沒有見到文字記載,但它是皇帝成婚時穿用的。按照清代規制,皇帝成婚稱為“大婚”,幼年即位的皇帝成年後,要舉行隆重的大婚典禮,清早期的順治、康熙和晚期的同治、光緒都是即位後舉行大婚的皇帝。是時,頒詔天下,舉國同慶。宮廷內圍繞皇帝、皇后的吃、穿、用及洞房陳設等都以龍鳳雙喜為主要圖案。同治十一年、光緒十四年晚清的兩位小皇帝成婚前,蘇州織造定織、繡了一大批龍鳳雙喜的門簾、床帳。皇帝大婚時穿的龍袍上加繡雙喜字樣,也是理所當然的。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