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雲人物眼中的中國戰場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8日 14:33)
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記者賈永、徐壯志)
5月9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60年前的這一天,整個歐洲都在淚水中歡歌──而在亞洲,中國的抗戰仍在激烈進行。中華民族的最後勝利,還要等到三個月後。
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對於中國人民抗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貢獻,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位二戰中的領袖人物,都曾有過高度的評價。
羅斯福: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羅斯福的這種假設成了現實,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良志説,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佔中國東北,中國的抗戰就開始了。這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整整早了將近8年。
在二戰的任何階段,中國戰場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現代史》中寫道:“在對英美開戰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國大陸。”
早在1940年,希特勒橫掃西歐時,日本也制訂了包括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各島國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與德、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積極準備“南進”。
然而,當日本海軍耀武揚威于印度洋時,陸軍卻無法抽調足夠的兵力與之配合,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因此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軍事科學院著名軍史專家彭訓厚説,中國軍隊從1939年冬開始發起的冬季攻勢,給日軍以慘重的殺傷,使日軍非但未能為“南進”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國戰場增派了兩個師團。日軍與德軍會師印度洋,擊潰英、蘇,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這樣破滅了。
正因如此,羅斯福説,“假如沒有中國……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直到抗戰末期,日本陸軍還有逾六成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殲敵150萬餘人,佔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70%──這樣一組數字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傷亡3500余萬人,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代價最大的國家。
丘吉爾: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
1月21日,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部隊節節敗退:新加坡淪陷,英、印、荷、澳聯合艦隊在爪哇海戰中戰敗,緬甸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馬格威遭日軍轟炸毀滅……整個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都面臨空前厄運。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儘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
“派出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隊伍,包括中國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曾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總部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説。
“我們打得很勇敢,以致于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線。’”另一位健在的遠征軍老兵薛文濤,至今還記得美國《時代》週刊記者雪普萊在採訪孟關之戰後寫下的這樣一段報道,“如有人仍懷疑中國軍隊之作戰能力,想係未見華軍在孟關之戰鬥。”
接任史迪威擔任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蘇爾登將軍後來的回憶説:“在此區作戰的華軍對盟方戰役的整個成就貢獻至偉,擊斃大部分日軍者皆因中國地面部隊之功也。”
斯大林: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蘇聯一直是日本的頭號潛在敵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這樣的計劃:以中國東北為前進基地,攻佔蘇聯整個遠東地區,使其同中國的東北、內蒙古連成一片,成為日本爭奪歐亞,稱霸世界的戰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軍進犯綏遠,企圖從西南迂迴蘇聯,後因傅作義將軍率部抵抗而失敗。
“九 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各種抗日武裝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日軍的抗擊。”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敏説,日本關東軍駐屯東北邊境,本是為了對付蘇聯。但由於各種抗日武裝的奮勇抵抗,使關東軍忙於討伐,對蘇作戰的準備一直未能就緒。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西線吃緊,東部防務減弱,對於日本“北進”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按德日間的盟約,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對蘇開戰。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國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
“日本為何最終未能實施蓄謀已久的侵蘇計劃呢?”軍事專家劉庭華認為,這其中既有蘇聯有所戒備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中國戰場對日軍的牽制。
他援引當時的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的話説:日本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太大,對蘇開戰辦不到。
正因為如此,蘇軍得以從遠東抽調50余萬兵力抵抗德軍,最終贏得了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抗戰時期曾擔任蘇聯駐華最高軍事顧問的崔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在華使命》中説,“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完)
責編:李菁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