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6日 16:16
靖國神社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前身是“東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圖為了給在明治維新內戰(戊辰戰爭)中,為輔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1869年6月由明治政府設立。1879年6月正式改稱為“靖國神社”。“靖國”是“鎮護國家”的意思。
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19日,神社都要舉行春秋兩次盛大的祭奠活動,特別是每年的“8 15”戰敗紀念日那天,靖國神社更是迎來一批一批的右翼政客、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以及戰爭中陣亡士兵的遺族們前來祭典。
戰前,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與軍隊和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關係,並一直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負責管轄(其他神社均由內務省管轄)。在日本對外侵略中,軍國主義分子利用靖國神社煽動崇拜天皇、為天皇陛下英勇赴死的軍國主義情緒,起到了控制國民政治和意識形態、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特殊作用。戰後,由於靖國神社的軍國主義性質,佔領軍總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發出“神道指令”,切斷了靖國神社與國家的特殊關係。進而,根據憲法的政教分離的原則,1952年9月,靖國神社改為獨立的宗教法人,漸次失去昔日的顯赫地位。至少名義上是這樣的。
靖國神社總面積10萬餘平方米,正門前是高25米、長34米的大牌坊(日本人稱“鳥居”)。
大門外兩側是建於1935年的兩座10余米高的石燈籠狀紀念塔,碑文上寫道“追慕景仰為皇運的擴展而獻身的盡忠靖國之士和遺烈”。塔身底座嵌有16塊浮雕,描繪了甲午戰爭等歷次戰爭的畫面,並都配有文字説明。其中有明治27年(1894年)9月17日海戰,“聯合艦隊擊破清國北洋水師”;明治33年(1900年)7月14日“我軍佔領天津城”;昭和7年(1932年)2月22日上海附近空戰,“我軍擊落敵機”等。這些浮雕在變相地炫耀日軍當年帝國軍人“武功偉業”。
神社殿堂東側有一棟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的建築,名為“遊就館”。以前主要陳列從各國掠奪來的戰利品,炫耀“皇軍”的“赫赫戰功”。如今展出的多為戰死者的遺物,其中有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軍禮服和“神風突擊隊”隊員的遺書等。“遊就館”外的空地上擺放著火炮、魚雷等,此外,還有悼念在戰爭中殉職的戰馬、軍犬和軍鴿的慰靈碑。
靖國神社中還有一座被稱為靈璽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於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維新以來250萬軍人的靈位,包括日本歷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死亡的軍人的靈位。
靖國神社中有一座被稱為靈璽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於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維新以來250萬軍人的靈位,包括日本歷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死亡的軍人的靈位。其中,有戊辰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有為創建新政權而死於“佐賀之亂”、“西南戰爭”等日本國內動亂的人士,但更多的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中陣亡的軍人。據統計,靖國神社裏供奉的靈位中有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
靖國神社供奉有日本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橋本左內、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等人的靈位,同時也供奉了一些不僅在日本歷史上,而且在人類歷史上也可算作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人物。
那些被供奉的所謂“英靈”中有被判處死刑的甲級戰犯7人,他們是侵蘇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竊取同盟國各國軍事和經濟情報的間諜頭目,策劃偽滿洲國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賢二;南京大屠殺首惡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廣田弘毅、板垣徵四郎、武藤章。另外,還有被押期間因病死去的甲級戰犯松岡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還有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的東鄉茂德。他們均犯有破壞和平罪、違反戰爭法規慣例及違反人道罪,是雙手沾滿了亞洲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另外,在甲午戰爭後侵略台灣戰爭中死的北白川親王和侵華戰爭中死於內蒙的北白川宮永久的靈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進去。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國神社的乙級、丙級戰犯,合計10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