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學者話語

  教育是立國之本,東遊日本之士,多注意考察日本的教育制度,思考教育和國家盛衰的關係。錢單士厘的論述是極為深刻的:“日本之所以立於今日世界,由免亡而躋于列強者,惟有教育故。……館中陳列文部及各公立私立學校之種種教育用品,與各種新學術需要器械,于醫學一門尤夥。更列種種比較品,俾覽者考見其卅年來進步程度。……要之教育之意,乃是為本國培育國民。……無國民安得有人材?無國民且不成一社會!中國前途,晨雞未唱,觀彼教育館,不勝感慨。”(7)

  重視教育,發展工商業,增強國力,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國家機制運行的特點,也是清末民初中國各界人士的共識。

  因為日本政府的提倡,日本人的工商業意識特強,善於經營,已成為日本突出的傳統。

  地理環境對一人民族的性格發展影響極大。日本國為是海島國家,日本人的冒險精神和貿易特別發達。王桐齡講:“全國地勢狹而長,周圍環海,故海岸線特長,各區之交通多利用海道,故人民勇敢活潑,宣於冒險性質,海上之漁業及交通業向來發達。”(8)

  為中國人稱讚樂道的,還有日本人辦事認真、週密、刻苦、儉樸,楊芾在《扶桑七旬記》中講:“東人辦一事,即盡一事之責”。(9)錢恂講:“彼一切庋置配合,悉符西法,可徵其辦事之不敬”。(10)王桐齡講:“日本人責任心發達,凡事必實事求是,不茍且,不敷衍,不因循,其實行力遠在中國之上。”(11)鬱達夫講,“刻苦精進,原是日本一般國民生活的傾向。”(12)

  日本的進步吸引中國人接近日本,通過調查訪問,捕捉日本的長處。中國人因此産生了以日為師,向日本學習的熱潮。

  二、以日為師

  因為學習西方取得成功,在清末民初時期中國人學習西方主要是通過日本。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都是中國人學習的榜樣。東遊之人回國後,便按照日本的模式,開展自己所嚮往的事業,最突出的是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

  其時,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從事更新改革,從日本聘請了軍事、教育、財政、農務、警務、工藝等各種顧問。留日歸國的不少人被吸引到政府部門工作。下列的事例可以説明以日為師所産生的結果。

  周學熙于1903年3月7日至5月9日赴日考察,在其所著《東遊日記》跋文中主:“日本維新最注意者練賓、興學、製造三事,其練兵事專恃國家之力,固無論矣。而學校、工場由民間之自謀者居多,十數年間頓增十倍,不止其進步之速,為古今中外所罕見,而現在全國男女,兒無人不學,其日用所需洋貨,幾無一非本國所倣造,近且販運歐美以爭利權。”他返國後,“以考察所得于日本者,欲以施諸欲我國”。他認為“行新政為改革舊政之弊也”,要求直隸總督袁世凱對今後州縣官吏的遴選,一律先赴日本學習考察三個月,讓他們親自經受教育,對日本的“興學、製造”等有一定的認識後,再行委任。袁世凱接受了周學熙的建議,1904年出示曉諭,飭令“除現任實缺各員未便令離職守外,應將嗣後州縣實缺各員,無論內選外補,未赴任者,飭令選日本遊歷三個月,參觀行政及司法各官署並學校、實業大概情形,期滿回省,然後飭赴新任。”(13)日本“民間自謀”的成功經驗,也堅定了周氏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民族工業的決心。奉袁委派總直隸工藝總局,前後五年當時該局直接經營的各項事業,都是由國家投資興辦,並無私人資本,但是經營目的則是通過示範,推動民間工業生産,以發展民族工商業為宗旨。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