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中日時評

只有面對侵略事實 日本才有未來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0日 20:37

  中國青年報消息:二戰結束已經58年了,但是戰爭遺留的許多問題仍然層出不窮。最近齊齊哈爾“84”毒氣事件又掀波瀾,造成我同胞慘痛的犧牲。日本如何善後,國人拭目以待。

  每有這樣的事件,我們總是痛心不已,又憤憤不平。因為日本政府從來不願痛痛快快道歉賠償。日本有它的理由,因為國際法和它的國內法都規定,隨著《中日聯合聲明》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與中國的戰爭狀態已經結束,並且中國政府已經放棄戰爭賠償,所以戰爭受害者個人無權再向日本索賠。

  日本的説法是有爭議的,國際法上國家賠償與民間賠償不是不可以分開,各國可以選擇適用。德國政府到現在還向二戰勞工支付鉅額賠償,説明德國把兩者分開了,並在國內法上做了相應安排。因此,日本不願意賠償歸根到底是它的國內因素在作怪。

  其因素有二,經濟與政治。在經濟上,因為日本過去在中國罪行纍纍,它擔心負擔不起。實際上,這個理由已經不成立,畢竟58年過去了,現在活著的受害者已經寥寥,而且能夠完整蒐集證據向日本索賠的更是鳳毛麟角。對於中國人民而言,是否道歉賠償,是體現日本政府及其司法體系是否有解決歷史問題的誠意,是否有起碼的人道精神,此種意義要遠大於經濟意義。

  因此,日本不願賠償主要還是由於政治因素,更嚴格地説,是歷史的慣性。二戰至今,不少日本政治家始終不願面對事實,在侵略責任上含糊其辭,抽象肯定,具體否定。如果開了道歉賠償的先例,那麼事實必須深究,國家必須向受害者承擔具體責任,戰後58年來對歷史觀的糊弄就會敗露。

  歷史有它的慣性,但歷史的方向不會沿著慣性永遠不變,否則人類就不會進步。日本在自説自話的歷史中生活得太久,現在必須面對中國日益發展,日益融入國際社會的現實,更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留下了數百萬枚化學武器,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不聞不問,其最大的依據又是兩國已經結束交戰狀態,因此化武問題是中國的國內問題。1992年制定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時,中國提出應加上“締約國必須處理其遺留在他國的化學武器”,並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新的國際法原則,新的國際規則産生了,日本被迫負起處理在華遺留化學武器的責任。

  日本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當中國走向世界時,涌動起一股新的歷史潮流,一股中國參與推動的歷史潮流。這個潮流明確告誡日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充分反省侵略戰爭,並勇敢地履行承擔自己的責任,人類和平的活水才能長流不息。日本對戰爭責任似是而非,顧左右而言他,還不時在亞洲和平的清流中攪起渾水。而中國的發展將有力維護亞洲和平,並深刻地影響日本固有歷史的慣性和惰性,這也是包括德國及一切戰爭受害國的共同意志。

  同樣我們看到,在日本國內也在涌起一個新的浪潮。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在經歷了經濟停滯後,整個社會充滿了對舊有慣性和體制的強烈質疑,市民運動不斷興起,許多人權團體把“慰安婦”、“強徵勞工”這些長期被隱瞞的歷史曝光,並積極支持中國受害者的司法訴訟。

  日本處在歷史慣性與新潮流交匯的旋渦上。是放任自流,不斷增加中國人民對日本的反感,不斷破壞中日關係的發展,還是順應來自國際國內的新潮流,放棄過去不理會民間賠償的頑固立場,主動在新世紀樹立和平立國、尊重人道的新面目?這需要日本政治家拿出克服惰性的勇氣來,把侵略的罪惡如實説出來,把日本在賠償問題上“只有國,沒有人”的立法原則扭轉過來。

  明治維新,戰後改革,日本兩次開國,主動融入當時的世界大勢,表現出色,博得喝彩。小泉首相説,現在是第三次開國,是日本興衰的關頭。如何開國?對過去有好的交待,於世界才有好的融合,看未來才會有好的前景。何去何從,日本應三思。(李樹)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