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淡睦鄰” 日本人對鄰國“不爽”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0日 20:26
環球時報消息:近日,日本官方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日本國民對幾乎所有的近鄰:從俄羅斯到朝鮮,從中國到東南亞各國,都沒有什麼好感。其中好感度最高的韓國也只有54%,而好感度最差的俄羅斯則只有15%。對中國有好感的日本人雖然增加,但也只有45.6%。
“島國意識”使日本人睦鄰意識淡薄
日本內閣府為了把握日本國民“對外交的意識”,自從1986年開始,每年都委託調查機構進行“外交問題輿論調查”。今年的調查是在2002年10月進行的。調查的項目包括日本與中國、美國、俄羅斯、韓國、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對外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以及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等內容。
從調查結果看,日本人除了對美國有“親近感”的佔75.6%,居“穩定多數”外,對俄羅斯、對亞洲等近鄰國家的感覺並不怎麼“爽”。“親近感”與“無親近感”的比例,對俄羅斯是15.1:77.7;對韓國是54.2:40.5;對東南亞國家是38:50.5。
此間人士説,很多日本人對外國尤其對亞洲國家“無親近感”,從日本社會文化上説與“島國意識”沒有很好地克服有關。在歷史上,日本有喜歡外國的“物”而不喜歡外國的“人”的傾向,學習起別人來很虛心,但學是為了強大自己,睦鄰的意識淡薄,很少顧及別人。從現實上説,與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社會上對國內政黨和官僚失去信心有關。有的人看到亞洲鄰國的發展“心理失衡”,一時還難以調整,有媒體評價説,這是一種典型的見不得鄰居好的“小家”心態。
更為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國民除了睦鄰意識淡薄之外,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竟也持否定態度,支持對外經濟合作的日本人只有19%,創歷史新低。有家媒體感嘆地説,日本經常講要為世界做出貢獻,但在這樣的國民心態之下,所有一切都只能是一句空話。
日本人對中國的感情是好壞各一半
調查還顯示,對中國“有親近感”的日本人約有45.6%,扭轉了近幾年連續下降的趨勢,但總的看來,日本國民對中國有親近感和沒有親近感的人各佔一半,這基本上反映了日本國民的真實心態。
在1972年前後,日本社會上要求儘快與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願望強烈,那時就日中關係做的輿論調查顯示,日本人中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人數佔到80%以上。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的正面數字都遠遠超過負面數字。例如日本政府的調查中,1980年日本人中認為日中關係良好的達到78.6%;1986年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佔76.1%,持相反意見的只佔14.1%。在90年代後,對華“有親近感”的人數下滑,沒有親近感的人漸漸超過了有親近感的人數。
日本人中對中國的“親近感”為何下降?原因有多個方面。輿論導向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據記者所見,日本一些媒體惟恐天下不亂,對中日之間發生的事件大肆炒作。最突出的是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身份不明者闖日本駐瀋陽總領事館事件。一些電視及報紙把中方的善意説成是“侵犯了日本主權”,某通訊社記者用事先預謀拍的錄像,“製造新聞”,精心編輯後反復在電視中播放,極力製造中國“無視人權”的形象,影響極壞。
中日友好還是擁有很雄厚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調查中,認為目前中日關係良好的日本人佔到47.2%,比去年同期增加近6個百分點,是過去10年中的第三高數字,超過了認為中日關係不好的43%,而這兩個數字在去年分別是41%和48%。有輿論認為,兩者之間的增減雖然只有幾個百分點,但畢竟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來,兩國關係經歷了70年代客客氣氣的“乾杯時代”,有友好也有衝突的80年代,關係起伏不定的90年代。進入21世紀,歷史與現實間的落差,政治體制與文化背景的異同,國家利益與感情糾葛,國際關係的縱橫捭闔,註定了中日關係今後要走曲折的路。
與此同時,中日友好有雄厚的基礎。有兩個例子證明:一是今年9月有1.3萬多日本人聚會北京,參加了中日友好的交流活動,這是迄今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的;二是2002年的中日貿易總額將突破歷史性的1000億美元大關,中國對日出口超過長期佔第一位的美國。調查結果還顯示,日本國民中的絕對多數願與中國友好,重視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畢竟中日兩國有著久遠的文化交流傳統,有相近的文化背景,也有更多的經濟利益。(環球時報/孫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