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含義的演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4日 17:38 來源:人民日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4日 17:38 來源:人民日報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 春官 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看來,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此後,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到了清末,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
1902年秋,梁啟超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以保國粹為主義”,使用了“國學”一名。幾個月後,梁啟超又撰《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多次提及“國學”。章太炎則于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雲:“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至此,“國學”一詞在中國也完成了由“國家設立的學校”向“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意義的轉變。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