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考證,大麥地岩畫文明源自黃河文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8日 14:26 來源:新華社

  

1 [專題] 大麥地岩畫:鑿空而來的文明
   

  新華社銀川10月4日專電(劉曉莉)根據考古專家和岩畫專家的考證,大麥地岩畫文明與地處黃河中游的河南仰韶文化、黃河上遊的甘肅馬家窯文化以及後來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大麥地岩畫文明源自黃河文化。

  根據專家測定,寧夏衛寧北山由泥盆紀(41000--35500萬年前)和石炭紀(35500--29500萬年前)的碎屑岩組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專家用麗石黃衣法測得,大麥地岩畫是在不同時期製作的,早期距今1.6萬年-1萬年,即在舊時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1萬年-4000年。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這説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

  大麥地的遺存岩畫中,組合圖像與群體圖像佔大多數,每幅畫面中容納的個體圖像從三五個、幾十個到上百個,展現了遠古人類大規模的生活生産場面。大麥地最大的一組岩畫,被研究人員命名為“遊牧風情圖”,壁面長達9米,高約1.2米,上面有近百個圖形,描繪了遊牧、狩獵、舞蹈等各種場景。

  在荒無人煙的大麥地,怎麼會有如此鮮活的人類印記?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大麥地南距中衛縣城20公里,距黃河不足30公里,地處古代遊牧與農耕文化的交流地區,大麥地岩畫文明與黃河文化密不可分。首先,因1921年在地處黃河中游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而得名的仰韶文化,主要分佈在陜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大部及與甘肅交接的黃河河套寧夏、內蒙古地區,甚至湖北西北部也有發現,目前統計已逾千處。地處黃河上遊的寧夏賀蘭暖泉農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同仰韶文化遺址相近。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許多刻畫或描繪的符號,這類刻符應當是與制陶有關的記事符號,有人認為是原始文字,是一種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其次,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屬新石器晚期文化,被稱為“甘肅仰韶文化”。在馬家窯文化的陶器上同樣發現了不少刻畫的符號,大致與仰韶差不多,但總量要多,而且更複雜。第三,大汶口文化是以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與寧陽縣堡頭村的文化遺址得名的,此處遺址位於注入黃河的大汶河邊不遠處。大汶口文化古文字具備了圖形與會意的結合,可能是漢文字的源頭之一,而大麥地岩畫符號文字與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器文字恰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完)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