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特別在線:1405,鄭和下西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1日 20:59 來源:CCTV.com

  今年正值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同時從今年起,每年7月11日被定為中國“航海日”,為紀念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CCTV.com特邀中外關係史專家耿昇青年散文家祝勇做客網站,與網友暢談中華民族悠久的航海史詩。


  開場白

  【嘉賓:耿昇】今天是中國的第一個航海日,也是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鄭和下西洋不但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驕傲,在世界航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他比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都要早六七十年、七八十年,他的船隊的規模比世界上其他的那些大航海家要大的多得多,關鍵是鄭和出去是和平出使,一不是為掠奪殖民地,而不是為了搞侵略,這和西方的航海家們是完全不一樣的。目前紀念鄭和有它的現實意義,因為在美國、日本的煽動下,世界上出現了一股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其實,鄭和那時候是和平出使,我們今天是和平崛起,中國從來不威脅其他國家,從來不侵略其他國家,而威脅其他國家、侵略其他國家的是西方那些殖民主義者。

  【嘉賓:祝勇】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中央電視臺《1405,鄭和下西洋》的總撰稿人祝勇,非常高興能在今天跟大家聊天,希望我們能夠在特殊的一天一起談論鄭和下西洋這個偉大的事件。


  歷史之弦被這樣撥響


中外關係史專家耿昇(左)與青年散文家祝勇

  【網絡主持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動因歷來眾説紛紜,有人説鄭和航行的主因是對外懷柔與宣化,尋找建文帝之説也盛行一時,到底哪種説法更貼近歷史真實呢?

  【嘉賓:耿昇】第一種説法是對的,中國的皇帝歷來有皇權思想,懷柔遠人、雄視天下,建文帝一説沒有任何歷史根據,只是一個野史中的傳説,當然,我們也不妨認為,朱棣害怕建文帝在海外有一些勢力威脅到他自己的統治,這種可能性也有,但是沒有史料記載。

   【Ghana1982】請問,當時的皇帝是出於什麼考慮讓鄭和下的西洋呢?

  【嘉賓:耿昇】當時的皇帝為什麼選擇鄭和下西洋?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朱棣他是從藩王起家,他知道用兵的危險性,兩萬七千人的軍隊,六十多艘戰船,他如果派一個將軍和大臣出去他是很不放心的,萬一這些人到哪兒割據一塊地方會和他形成對抗。他就找了一個太監鄭和,因為太監往往是沒有成帝的野心的,第二個他是非常信任鄭和的,鄭和原來姓馬就是因為在靖難期間,在鄭壩為反擊李景隆的軍隊立了很大的功勞,朱棣才把鄭和的馬姓改為鄭姓,他對鄭和信任,派這個人出去一個是沒有野心,第二是比較信任,所以他敢與把他派出去。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不派一個大臣和將軍出去呢,我想明成祖自己是從藩王起家的,所以他有這方面的顧慮。

  【熱愛央視國際】《明史》説:“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剛才網友也提到了,那麼兩位嘉賓能否講講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現在有哪些説法?對明朝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兩位嘉賓究竟是怎麼認為的呢?

  【嘉賓:祝勇】我個人認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不會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因為用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尋找建文帝,反而會使建文帝藏的更加隱秘,無法達到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應當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Ghana1982】 如何看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和當時其他的國家相比,明朝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能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嗎?

  【嘉賓:耿昇】我們應該承認它是,第一個西方工業大國還沒有興起,因為西方的工業大國是靠地理大發現之後來掠奪海外殖民地的,再一個是靠機械化大生産,這都是後來晚一到兩個世紀之後的事情了。當時世界上有四個比較大的國家,一個是中華帝國,一個是奧斯曼帝國,一個是帖木兒帝國,一個是莫臥爾帝國,這些國家的實力很難和中國相比,俄羅斯還沒有形成大國,還是一個小小的莫斯科,歐洲的這些國家也沒有最終形成,美國還沒有呢,歐洲的國家也是處於一種分裂狀態,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代,當然了,無論從人口來説,從國力來説,從領土來説,明代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大國。

  【網絡主持人】 請專家為我們談談鄭和的身世。

  【嘉賓:耿昇】因為大多數人可能不了解,他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他是雲南的昆陽州人,就是現在的昆明的寧晉人,他的死亡應該是在1435年,但是還是有疑問。由於他屬於色目人,他的家庭地位是比較高,比較優越的,他的父親曾經去麥加朝覲,説明他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他是元代追隨忽必烈與成吉思汗征服雲南的賽典赤的後裔,後來到了明代,雲南的梁王一直不肯歸降明朝,明朝他派了三員大將就去征服雲南,一個是傅友德,一個是藍玉,一個是沐英,他們征服雲南的時候,鄭和的父親就死在了明軍的手裏,當時很小的鄭和就被帶到了南京,後來傅友德和藍玉又調往北京,他又跟到了北京到了燕王府,這就是後來到1399年李景隆討伐燕王的時候,鄭和主動為平息在鄭壩村立功,後來被燕王賜命為“鄭”。鄭和的死也有問題,因為鄭和出使下西洋歷經三代,也就是成祖中間還有很短很短的朱高熾時代,後來又到了宣宗時代,他第七次出使西洋的,一直到宣宗八年他出使西洋以後就再沒有消息了,估計是他在路上去世了,大家都猜測可能是在印度的古裏死掉了,因為當時天氣很熱,可能在古裏一帶就埋葬了,回到南京以後不過是做了一個衣冠冢,他很可能死在了古裏。現在大家猜測的1435年是一個猜測,活到63歲不太清楚他究竟是哪一年死的是在什麼地方,現在沒有明確的資料記載。

  【熱愛央視國際】剛才耿研究員引用説到“三保下西洋”,有人説鄭和歷經三朝輔佐三帝,所以被封為“三保太監”;有人説這是三個人的合稱;我了解到鄭和在兄弟裏排行老三,小名“三寶”。這個稱呼流傳甚廣,嘉賓認為是由何而來呢?

  【嘉賓:耿昇】不對,鄭和在北平燕王府的時候,和燕王的心腹道衍和尚交情非常好,拜他為師,成為佛家弟子,他出錢開印了佛經《摩利支天經》,所以鄭和被稱為三保,三保是佛教名詞,指的是佛、法、僧,後來慢慢的改成三保,這和三朝並沒有關係,因為鄭和不但是伊斯蘭教徒,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佛教徒。


  牽星與羅盤的旅程

  【Ghana1982】請問,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當時皇帝的要求的,還是鄭和自己請求的呢?

  【嘉賓:耿昇】當然是皇帝的決定,明成祖朱棣的決定,當時他為了選下西洋的總領兵,有一些人就推薦了鄭和,鄭和長得個子很高,相貌堂堂,另外他到的地區絕大部分是伊斯蘭教國家,因為鄭和自己是雲南人,他幾代都是伊斯蘭教徒,他父親叫馬哈只,實際上是朝覲人的意思,他的父親就在明朝平定雲南的時候,應該是為了雲南的梁王戰死那裏,鄭和最後一次出使西洋的時候,親自到麥加朝覲,當然他出使的國家中也有一些佛教國家,比如説西蘭、比如説暹羅(越南)、印度,其他的國家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的背景。特別是在波斯蘭,也就是忽魯漠斯,他有這些背景。所以説,我剛才講過,鄭和是個太監,沒有對明王朝構成威脅,這些大舉動,出動那麼多人,那麼大船隊,如果不是皇帝支持,誰也實現不了。

  【嘉賓:祝勇】鄭和下西洋是皇帝朱棣的決策,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鄭和的航海事業就中斷了,朱高熾死後,宣宗朱瞻基繼位,又下詔命鄭和進行第七次遠航。

  【網絡主持人】孟西斯(Menzies)引起巨大爭議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稱鄭和率領的船隊早在15世紀就來到了美洲大陸,他是美洲的最早發現者。對於這個觀點,媒體熱炒,學術界質疑,兩位嘉賓又是如何看待這部書的呢?


中外關係史專家耿昇

  【嘉賓:耿昇】孟西斯這本書不是一本嚴格的學術著作,他提到鄭和的船隊到達美洲,沒有任何堅實可靠的證據來支持,完全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礎上,因為第一,找不到鄭和的遺物,比如沉船,比如説其他文物等沒有;第二,各個史料記載裏面都沒有,這本書在學術的層面上我們沒有必要和他討論,但是這本書也有他的功勞,他因為在爭論期間引起了一個世界的研究鄭和的熱潮,這也是他的一個功勞吧!我個人和孟西斯也過一些交流,作為歷史學家,他的那些觀點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接受,但是他關心中國,關心鄭和,好也罷,壞也罷,引起了一場爭論,這就是對紀念鄭和六百週年的一個很大的貢獻。

  【來生願是一棵樹】有人諷刺鄭和是靠《清明上河圖》航行的人,你覺得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真的妨礙了鄭和的航海嗎?

  【嘉賓:耿昇】鄭和和《清明上河圖》沒有任何關係,天圓地方的觀念確實影響了中國的環球航海,但是在鄭和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實現過環球航海,所以他也不可能影響鄭和,鄭和七次下西洋走的地區雖然很大,但是和這個地方比起來畢竟還是有限的,就集中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這一塊。等到清代以後中國有了西方近代的地理知識,地球是圓的這種觀念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才傳入中國的。

  【嘉賓:祝勇】鄭和航行並不是一種八卦行為,鄭和船隊有一流的導航技術,他們對地球的知識超出我們的想象,只要看一下那個時代繪製的地圖就能知道。比如説明代初年繪製的《混一疆理圖》《聲教廣被圖》,對世界的描繪已經十分細緻,比如好望角被描繪的非常清楚,這些地圖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對於以後的西方航海也起了很大作用。鄭和在航行中留下了一份《鄭和航海圖》是鄭和航行的寶貴資料,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它和《清明上河圖》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魯莽智深】當時就有航海圖了麼?鄭和是憑藉什麼到達目的地的?還是本著走到哪兒是哪兒的思想?那他又是怎麼安然回到中國的呢?

  【嘉賓:祝勇】鄭和在航行中留下了《鄭和航海圖》,為以後的航行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鄭和航行之前中國至少已經有了幾百年的航海史,前人的航海經驗是鄭和順利的七次下西洋的基礎,鄭和航行的目的地是非常清楚,不是走到哪兒是哪兒,在導航方面主要是依靠牽星技術與羅盤導航相結合,所謂牽星技術就是在沒有參照物的海上,把星辰作為參照物。《鄭和航海圖》中附有《過洋牽星圖》,從中我們可以對鄭和船隊的導航技術有所了解。

  【憂鬱的西北狼1】請問嘉賓:鄭和當時的船隊最遠到達現在的什麼地方?

  【嘉賓:耿昇】到達了現在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一帶,也就是非洲東海岸。

  【珞珈樵叟】來晚了,嘉賓好,鄭和航海這幾條線上都有鄭和遺跡麼?有望開發成“鄭和航海遊”嗎?

  【嘉賓:耿昇】這幾條線上,特別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有很多遺跡,但是這些遺跡都是後們造的,不是當時下來的,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初一些華僑造的很多,什麼三寶廟等等,他們表現了華外華人對鄭和的思念,但是和鄭和當時的在那兒留下的真正的遺跡沒有多少關係。因為我們到現在連一張真正的當時的鄭和畫像都沒有,一張當時寶船的圖都沒有,所有的流傳下來的都是後人做的,當然也有明後期做的,也有更晚的時期做的。我想鄭和海外旅遊這條線,現在實際上已經開通了,好多華人到印尼到馬來西亞到新加坡,甚至到更遠的地方,到印度以及好多地方尋找鄭和的遺跡,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後人造的。


  青花絲綢的厚往薄來

  【網絡主持人】 1465—1487年間,兵部侍郎劉大夏焚燬了國家檔案館中有關鄭和出海的全部文獻。有人説鄭和航海資料的被銷毀,正代表了那個朝代對鄭和的評價。這是否能作為鄭和下西洋文獻鮮有留存的最終解釋呢?

  【嘉賓:耿昇】劉大夏並不是兵部侍郎,他是兵部的車架郎中,他給兵部尚書項忠提出的觀點就是“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奪寶而歸,于國何益?”鄭和下西洋明朝實行的是薄來厚往,花費的相當大,國庫空虛,明朝送出去的禮物都是絲綢、瓷器、鐵器,中草藥這些國計民生必須的東西,運回來的都是胡椒、樹木、常青樹、珠寶等與國計民生並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明朝的國庫非常空,最後導致了北方的邊防空虛,引起了蒙古的入侵,甚至導致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這是鄭和航海的副作用,到現在看也是很清楚的。因為他的貿易不是盈利的貿易,而是嚴重的虧損的貿易。

  【如此等等等】您認為明政府這麼做是否過於好大喜功,得不償失呢?

  【嘉賓:耿昇】至少在短時期內造成了國庫空虛,但是從長遠來説,由於東亞朝貢貿易圈的形成,對於確定明朝的貿易大國的地位還是很有好處的。

  【愛鬧的JQJC】鄭和下西洋的錯誤!作為一次出海,鄭和船隊顯的是十分氣派,但他的這次出海其實是一個錯誤,起碼在我看來是一個錯誤!他的此次出海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再一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他在貿易中的做法是最為錯誤的,就是那種無償貿易,簡直就是傻,把國家都搞垮了,其實最後明朝的衰落就和這次出海有關!雖然他也對世界航海史作出了貢獻,但我覺得他的壞處也是不小的!請問專家怎麼看我的觀點呢?謝謝!

  【嘉賓:耿昇】因為中國歷來王朝大多滅亡于北疆,明朝沒有吸取這個教訓,過分的注重於航海,而忽略了對北方海疆的治理,其實當時真實的威脅明朝安全的還是北方的瓦剌蒙古,到後來的滿族,由於下西洋耗資巨大,北方邊界上就沒有經濟實力來維持北方邊界,最後使明朝吃虧的還是在北疆。


青年散文家祝勇

  【嘉賓:祝勇】或許,風塵僕僕的鄭和船隊遠行的目的並不在於以物易物的實物貿易,也無須對“厚往薄來”斤斤計較,如此鼠目寸光並非大明帝國的風格。當整個西方世界都以新奇的語調發出“瓷器”這個音節,並以之作為中國的代稱時,鄭和船隊才真正完成了使命;或許,只有依靠一支強大的船隊,才能維持本來就很鬆散的朝貢貿易,但是,在鄭和身後,真正的“朝貢”才剛剛開始,而且不需要任何官方的使節,從東方到西方,都自發性地捲入這種貿易中,天涯海角,無不成為青花環球旅行的一個個驛站。據依附理論代表人物貢德.弗克統計,明代中國輸往歐洲的瓷器在數量上僅佔出口總額的16%,但都是優質産品,其價值高達中國瓷器出口的50%。瓷器所向披靡,使中國在其後的幾百年中的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西方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埃昂在1646年無奈地説:“帶到法國的金銀似乎被裝進了一個漏底的口袋,而法國只是一條水流不停的運河”。哥倫布的遠航開闢了掠奪美洲的歷史,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貴金屬礦金、銀的盛産地,並把大量金銀運回歐洲。然而,這些金銀也只是在歐洲稍微歇一下腳,就被轉移到了中國。它們與中國瓷器相向而行,青花的故鄉,正是它們的終點。法國史學大師布洛代爾説:“美洲1571年至1821年間生産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被運到中國,一去而不復返。”貢德弗蘭克把中國形容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所以,從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中國派鄭和下西洋在經濟上並不虧損,但只有有眼光的政治家才能看到這一點。

  【網絡主持人】明清時期中華民族日益走向封閉的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但中國歷史上向海洋的最大一次遠征卻恰恰發生在此時,鄭和下西洋到底是明朝皇帝一時興起的“個人行為”,還是暗示出中華民族傳統中本身就具有另一種外向性的內涵呢?

  【嘉賓:耿昇】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儘管當局可能採取一些閉關的措施,我們所謂的閉關都是禁止一些私人貿易,而從來不禁止官方貿易,而且官方貿易從來沒有斷過,先從陸路西域,後到海路,明朝和前幾個朝代不大一樣,當時的中國的經濟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南方,所以説他必然會向海外發展貿易,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唐朝、元朝,必然要想沙漠、西域發展貿易一樣自然。


  世界與鄭和在海上相遇

  【彪彪882】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大國顯擺”,有的人認為是一種“和平外交”,您對此怎麼看?

  【嘉賓:祝勇】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朱棣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皇帝,他對於世界秩序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和諧、禮儀的國際秩序。鄭和下西洋實際上是承擔一個大國在世界上應當承擔的責任。

  【bendan12345】國外有些學者一直堅持“鄭和侵略説”,如何從史實上説服他們。

  【嘉賓:祝勇】鄭和船隊從1405年—1433年7次下西洋,這只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不僅船隻的數量首屈一指,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達到,而且就單體船隻來看,據史書記載也是世界最大,而且它的武器裝備也是世界一流,總而言之,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的海上力量,90多年以後,哥倫布航海的船隻體積只有鄭和寶船的十分之一,但是鄭和船隊武器裝備在28年的航海歷程中只用了兩次,一次是打擊海盜,掃平東西方航路上的障礙,還有一次是幫助弱小國家獲得獨立,這只船隊帶去的是和平和友誼,而並沒有因為武器裝備的強大和航海力量的雄厚而強行從海外國家巧取豪奪,這足以證明鄭和下西洋並沒有侵略別國的行為。

  【萬里一歸人】鄭和雖然沒殖民,但“武力干涉他國內政”的事情也幹了不少,別一味標榜。

  【熱愛央視國際】我想所謂“干涉”,是在干涉一些欺辱淩弱的國家和地區。朱棣個人擁有一個和諧世界的理想,剛才嘉賓也説了,鄭和下西洋實際上是承擔一個大國在世界上應當承擔的責任。


中外關係史專家耿昇

  【嘉賓:耿昇】鄭和在海外用兵三次,但都是自衛性的後發制人,第一次是在爪哇,因為他的西王襲擊鄭和的船隊,而且殺死了170多人,鄭和給予回擊,後來西王也承認了錯誤,而且還向明朝納貢。第二次是在舊港,這個主要是華人陳祖義他也來偷襲寶船,被鄭和給抓住了,後來送到北京給殺了;第三次在錫蘭,因為錫蘭很長時間以來阻擋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錫蘭就害怕鄭和的報復,所以就來偷襲鄭和的船隊,鄭和把他抓到北京,後來明朝又把他給放回去了。三次用兵都是自衛性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爪哇的衝突,是因為當時爪哇處於內戰之中,爪哇東王和爪哇西王在進行一場戰爭。鄭和船隊進入爪哇的時候,對這種情況並不了解,170多名船員被殺,是爪哇內戰的犧牲品,並不是鄭和船隊與爪哇國王之間進行的衝突,鄭和船隊也沒有進行任何報復行為,而是通過外交方式解決了爭端。

  【魯莽智深】鄭和的七次出使,給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繫帶來什麼影響?

  【嘉賓:耿昇】鄭和出使以後,最大的影響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貿易權,許許多多的外國國王都到中國來朝貢,包括蘇祿國王死在了中國,明王朝成了上邦天國,在一段時間以內,他維持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一種和平局面,因為明朝對周邊國家發生了一些內訌也好,或者是幾個國家之間的糾紛也好,往往是採取勸阻的辦法,這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比較尊重明王朝的意見的。比如説鄭和在第六次出使下西洋回來之後,還有一段轉到南洋的一些國家去搞勸和,這不是他的船隊,而是它的個人,不在七次下西洋的範圍裏。

  【漫遊世界】請耿昇老師談談,在600年前的歷史背景之下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其它中國外交發展歷史吧。

  【嘉賓:耿昇】在明朝,中國的對外關係我剛才講過了,走過的兩條道路陸路和海路都有,海路有鄭和,鄭和手下有三個文化人,一個是馬歡,他寫了一部贏涯勝覽,另一個叫費信,他寫了一部《星槎勝覽》還有一位叫鞏珍,寫了一部《西洋番國志》,鄭和自己一個字也沒有留下來。另外明朝在陸路上派陳誠出使西域,寫了一部《西域番國志》。儘管當時的明代注重海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陸路交通,但是,他在許多陸路上還是做了許多工作,比如説他承認了朝鮮的李氏王朝,承認了越南的黎氏王朝,他後來還派兵援助朝鮮抵抗日本,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説他勸阻安南來侵略佔城,這些都是他外交方面的成績。

  【網絡主持人】耿老師,作為中外關係史專家,您能否從中外關係史的角度為我們談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呢?

  【嘉賓:耿昇】第一個,中國從漢代主要是通過陸路與西域的一些國家有一些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到了與宋元時代陸路和海路並舉,到了明代,陸路上就衰落了,海路發展起來了,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有兩個轉向,一個是貨物的運輸方向的變化,過去大多是中國運出去的,運進來的很少,從明代開始,運出去的和運進來的開始是不相上下,最後慢慢的到了清代,運進來多,運出去的少。第二個方向,就是從陸路轉向了海路,因為用船隻來運輸商品要比陸路上用駱駝划算得多,一隻大船運的商品可以抵幾萬隻駱駝,過去我們西域有許多的貿易中心,自從鄭和航海以後,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形成了許多貿易中心,最明顯的是馬六甲和印度的古裏,由於中國貨物的出去,西方貨物的到來都是在那個地方交換,引起了這兩個地方高度的發展,所以説中國海外貿易帶動了東南亞和東亞的一大片國家的發展。

  【網絡主持人】有人説:我們從政治大國走向經濟大國,直至文化大國,沒有準備是不行的。推廣文化是一個國家樹立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本次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活動在讓外界發現東方、向世界展示中國方面具有怎麼樣的意義?

  【嘉賓:耿昇】我想一個經濟大國也好、政治大國也好,按道理説,他先行一步的是文化大國,他必須在思想領域裏面首先比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方面先行一步,中國是政治大國走向經濟大國、文化大國,我覺得這麼多年是有了充分的準備的,紀念鄭和下西洋也不能説讓西方外界發現東方,因為外界對鄭和的關注也不是新問題了,我們借這個機會來進一步宣揚中國和平崛起,我覺得目前是當務之急,我們也得在科學、技術、軍隊方面也要發展,鄭和那個時代,如果沒有這麼大的造船術天文知識、地理知識,鄭和的船隊沒有這麼大的軍事力量,他也起不到後來那樣的效果,鄭和下西洋和中國所謂的經濟大國、政治大國,文化大國,這是一個很小的方面,這個面是非常多的,這只是一個很小的點,我們從這個點上可以來做一些事情。


  西方視野中的東方航程

  【滄天三聲笑】現在國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麼?他們承認是鄭和發現了好望角麼?

  【嘉賓:耿昇】對,國家研究鄭和的史實非常多,他們也承認,是不是發現了好望角,還只是孟西斯説的,並不可靠,因為我們知道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包括索馬裏,坦桑尼亞和肯尼亞,這一點是肯定的。

  【網絡主持人】耿老師,鄭和下西洋在西方學界佔有怎樣的地位?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西方學術視野中的鄭和下西洋嗎?

  【嘉賓:耿昇】鄭和下西洋是西方漢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早在20世紀30年代,法國的伯希和就對《贏涯勝覽》印成法文,做了詳細的註釋,對鄭和下西洋做了全面的研究,他的水平是超過了當時中國人的水平。風承鈞把它譯成了中文出版。最近西方漢學界每年都有不少關於鄭和研究的論著,法國這兩年出版了兩本書,一本叫《啟蒙之籠》,一本叫《鄭和的生平與奇跡》。在亞洲國家對鄭和的研究更為活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在去年和今年都舉行過關於鄭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那個地方的老百姓甚至把鄭和作為一個神來供養,建了好多鄭和廟,當然了主要是那個地方的華僑做的。

  【駱駝@方】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比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首次海上探險分別早了87年、92年及114年。但鄭和的遠航卻沒有像哥倫布們那樣開啟一個嶄新時代。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你覺得這算是悲劇麼?

  【嘉賓:耿昇】你講的新時代指的是殖民主義的新時代,中國沒有在海外開闢殖民地的傳統和計劃,他不可能去奪佔別人國家的土地,最多是要求這些國家承認明朝的宗主權,到中國去搞朝貢,所以説他不可能産生哥倫布、達伽利馬和麥哲倫的效果。中國沒有參加到殖民主義的潮流中去,這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一點。

  【來生願是一棵樹】我想與專家探討——從對鄭和的批判看國人被西方異化的心態!魯迅曾説,“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近來批評中國不能好好利用自己科技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俺卻覺得我們非但不該責怪老祖宗,還恰恰應該批評西方將科技暴力和利益化了,更應該批評那些跟在後面拍西方馬屁的國人!

  【嘉賓:耿昇】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中國有一些很好的發明應該利用到一些重大的科技方面,比如説火藥不應該僅僅放在放炮竹方面,科學發展總是一個好的東西,也是一個人類的進步,當然了用這些東西幹什麼,幹好事就是功德,幹壞事就是罪行。

  【嘉賓:祝勇】東西方文化存在根本的差異,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進化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核心之一。前者強調禮儀秩序,天人合一,後者強調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所以,鄭和下西洋以和平為目的,哥倫布航海以殖民為目的,這種差別完全可以理解,中國人用自己的科技為人類造福,而西方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卻完全通過暴力實現,這是兩種不同文化導致的結果。遺憾的是,鄭和和哥倫布相向而行,但由於時間的差異,他們的海上對話並沒有發生,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到中國海岸時,中國人已經失去了為自己文化進行辯解的機會。鴉片戰爭以後,許多中國人認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實際上並非如此。


  田野與書齋間的文化行走

  【網絡主持人】祝勇先生,作為一位散文家,您為何會對鄭和下西洋這樣的歷史題材産生濃厚的興趣呢?您怎樣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契合點呢?

  【嘉賓:祝勇】去年,我以明朝歷史為背景寫了一本書,叫《舊宮殿》,並且借這個機會通讀明史等史料,這個為寫《鄭和下西洋》做了一些學術準備。鄭和下西洋牽涉到的方面非常多,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等,十分複雜,他的背後潛藏著許多複雜的因素,這些複雜的因素為我們追尋歷史的真相提供了更大的背景,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可能會得出許多不同的結果,他是一個非常適合用文學方式表達的主題。

  【來生願是一棵樹】 祝老師,你的文學創作是一蹴而就型還是細細斟酌型?能否透露一下您創作中央臺的鄭和電視片的過程?


青年散文家祝勇

  【嘉賓:祝勇】細細斟酌型。參與中央臺鄭和一片,為期一年多,大部分時間都在了解史料,訪問專家和踏訪史跡。

  【熱愛央視國際】問問祝勇嘉賓:今天晚上您撰稿的《1405——鄭和下西洋》就要在今晚央視一套播出了。您認為通過這部大型專題片,通過您的語言文字,觀眾們能否即可對600前年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壯舉有全面、客觀、準確地認識呢?這部專題片能否帶給觀眾很深的震撼呢?

  【嘉賓:祝勇】不可能。因為它所涉及的問題太龐雜,不可能在兩三個小時內得到解決。

  【熱愛央視國際】那麼,您認為這部專題片所希望帶給觀眾朋友們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嘉賓:祝勇】興趣。

  【明月夜!】現在國內流行一種“文化行走”,如絲綢之路、紅軍長征等都重新走一遍,請問你們如何看待這種“重走”現象?

  【嘉賓:祝勇】學術研究應當有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一個是書齋研究,另一個是田野調查,文化行走是一種通過田野調查來追尋歷史真相的方式,是書齋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補充部分,所以它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文化行為。

  【明月夜!】祝老師,您作為一個行者,如何看待鄭和下西洋這個史實的?你更希望選擇用哪種形式來紀念他?

  【嘉賓:祝勇】感謝你對我的關注,我非常希望能夠對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以這樣的方式紀念鄭和,但是因為拍片的時間過於緊張,沒有完全實現這樣的想法,很遺憾,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夠到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達的國家去尋找鄭和船隊的遺跡。


  被人淡忘的藍色詩篇

  【網絡主持人】中國的航海史在鄭和之前是如此被人淡忘,以至於鄭和船隊的出現仿佛成了一個異軍突起的奇跡。它是建立在怎樣的航海基礎之上的呢?請為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鄭和之前中國的航海歷史。

  【嘉賓:耿昇】中國從唐代開始,尤其在宋代和元代已經是一個航海大國,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有中國船隻去運送中國貨物,當時的主要的是中國的貨物運出去,運進來的不是太多,在元代實際上真正的中國的航海的黃金時代在元代。鄭和的事情出現應該是明朝的矛盾政策造成的,一方面嚴格實行海禁,另一方面他想發展朝貢貿易,也就是説,一方面他禁止老百姓出去做任何海外貿易,另一方面把貿易嚴格的控制在國家的手裏面,在這種矛盾的政策下,他就想恢複元末各國紛紛來朝的局面,這時候朱棣才把鄭和到各國去,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奪取朝貢貿易權,這是一個重要的。其實朱元璋時代就有過想派人出海組織海外貿易的事項,朱元璋那時候在南京的中山種了五千多棵棕樹、桐樹和漆樹,桐數和漆樹是為了造船,棕樹是為了做纜繩,所以民成祖派鄭和出去並不是一個偶然的。

  【皓月在心】我們明代航海就那麼發達了,為什麼到清反而不行了?

  【嘉賓:祝勇】中國有漫長的航海史,至少在宋代,中國的船隻就能航行到西亞,但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內陸型國家,中國的統治秩序是圍繞農業社會建立的。所以儘管中國有非凡的航行能力,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缺少海洋意識和冒險意識,在明朝反對鄭和下西洋的觀念非常強大,到清代,由於清朝是草原上崛起的部落,所以清朝的海洋意識更加淡泊,航海事業不再得到官方的支持。這直接導致了1840年西方的船隊一直打到中國的海岸。這也是我們設立航海日,提倡海洋精神的原因。

  【科蘭luck】請專家談談您對“科學航海”怎麼理解?

  【嘉賓:耿昇】科學航海包括船隻的製造術、氣象條件、天文條件、地理條件等都是要有的。我們承認,鄭和自己不是一個科學家,但他的手下有一個汪景弘,他是福建閩南人,他是一個航海專家,他那麼大的船隊怎麼樣走,當然我們應該承認現成的海圖不是很完備的,現在有許多的問題我們還解決不了,因為有非常複雜的技術問題我們也考慮不到。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説船上那麼多人,淡水問題怎麼解決,吃飯的維生素供應怎麼解決,因為船上不可能有新鮮的蔬菜,如生豆芽來解決維生素問題,鄭和的隊伍中有醫學家、軍事家、氣象家、營養學家、醫生等等。

  【漫遊世界】當今世界,是不是有海強則國強的趨勢,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把7月11日作為國家航海日,是不是出於加強國家海事力量,提高綜合國力的思考?

  【嘉賓:耿昇】我想是的,強國越來越依靠海上,我們中國現在最害怕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能源的通道問題,能源通道主要是靠海上運輸,但是我們又沒有很強的兵力來保衛我們的能源通道的安全,在目前的世界上確實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強與弱,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海上的勢力。


  結束語


在線全景

  【嘉賓:耿昇】謝謝大家,浪費你們的時間了!:)我談的只是一家之言,作為學術探討,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鄭和下西洋已經六百年了,我想再過六百年,鄭和仍然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話題,那時候我們再來討論鄭和下西洋,可能就會更加清楚一些。但願我們今天的預言能夠實現!謝謝大家!再見!

  【嘉賓:祝勇】歷史是一個謎,我們知道的越多,就發現我們知道的越少。希望我們能夠一起揭開歷史的謎底。


  >>進入互動專版 瀏覽在線全景


  >>走進1405 共話航海史詩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