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學術方廊 > 正文

北京大學歷史系沿革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7日 10:52)


  北京大學歷史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史學堂, 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師大學堂遭八國聯軍毀壞。1902年末,中國政府在恢復京師大學堂的章程中,規劃設立史學目,1903年改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次年夏,京師大學堂開始進行預備科和師範館的史學教育。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相當於四年制本科)的中國史學門開始招生。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為國立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的史學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知識,力求使學生獲得廣博的基礎知識,打下厚實的學術功底,練就精深的專業能力。五四運動後,1919年8月,校評議會依新制將中國史學門改稱史學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學史學系的建設被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所打斷。部分師生隨校內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相關科系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社會學系。抗戰勝利後,北大史學系1946年隨校北上復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係調整時,由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和燕京大學歷史系一部分骨幹教師的匯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進一步壯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益發突出。隨著形勢的發展,考古專業1983年從本係分出,獨立成係。

  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本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歷史目光和淵博知識的人才,在各條戰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本係畢業的學生中,成長出一批批著名學者、革命者、愛國志士和社會賢達。在本係的教師行列裏,涌現過李大釗、朱希祖、馬敘倫、馬衡、陳寅恪、陳翰笙、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垣、陳受頤、顧頡剛、馮家升、張星烺、劉崇鋐、毛子水、姚從吾、鄭天挺、翦伯讚、張政烺、向達、鄧廣銘、週一良、齊思和、楊人楩、邵循正、蘇秉琦等傑出的史學家。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嚴謹紮實的治學態度,承前啟後,代代相傳。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