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學者列表頁

檔案:史家的糧食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4:10

  因為在開放過程中引起了一些外交糾紛,1996年時,俄國檔案的開放程度已經有所收縮。而在那之前搶佔了先機的,大都是美國的學術機構。

  1997年、1998年,沈志華又和社科院學者兩次赴美。“檔案,對研究歷史的人來説,那就是糧食啊。”沈志華特別愛説這句話。如果説過去只能吃別人嚼過的剩飯,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不抓住,就太不應該了。

  美國的好處在於,只要你有護照,無論是國會圖書館、國家檔案館,還是各總統圖書館,5分鐘就能辦一個出入證,什麼都不問你。複印價格便宜,一頁只要10~20美分,有的還免費。像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和國家安全檔案館這樣的專業檔案館,文件更是分類清晰,不用你自己一頁一頁地找。他們要做的就是整卷複印,腰酸背疼但心情愉快。兩次下來,一共帶回了十幾箱檔案,比在俄羅斯收穫還大。

  為了找“糧食”,沈志華和夫人李丹慧曾自費沿中蘇、中蒙邊界各省區走了一圈,去了所有的省級檔案館和重要市縣檔案館,收穫頗豐。可碰上的頭疼事也不少,有些家門口的“糧食”,找起來,比大洋那邊還要困難得多。

  在黑龍江,他們夫婦專門住在檔案館對面的賓館,人家上班他們上班,人家下班他們下班,週末還要給檔案館工作人員付加班費。忙了10天,複印了幾千頁,卻因為差了一份人情,不許他們帶走複印的資料。電話從省外辦一直打到外交部,儘管有《檔案法》,儘管外交部説既然是開放檔案按規則辦就是了,那也不行,就是不讓帶走。直到現在,那些資料還存在那裏。

  為了研究蘇聯專家在中國的工作情況,沈志華專門去了一些大企業的檔案館。在鞍山鋼鐵公司一個檔案館,人家説,你只能看和抄寫,不許複印。

  沈志華奇怪了,你這裡無非都是些黨委書記的報告和年終總結,有那麼嚴重嗎?對方説:“這可都是機密。”

  有的地方更慘,連大門都不讓進。不得已,他只得動用各種資源,貼人情、貼錢,苦苦尋覓那些別人眼中的“故紙”他的“糧食”。

  開國際會議時,沈志華和其他中國學者不止一次地被人問起:你們的論文為什麼很少用自己國家的檔案?你研究中蘇關係,為什麼只有蘇聯的檔案沒有中國的檔案?

  “真是讓人尷尬的問題。不明白的,都以為是中國學者不勤奮,不趴檔案館,不做基礎工作。”他説。

  在檔案館遭遇冰冷面孔和警惕眼神的,絕不止沈志華一人。

  中央黨校韓剛教授,有次和一位美國學者聊天,説起自己為了查閱資料請檔案館的人吃飯。那個美國學者不明白,“不對不對,你要利用他們的檔案,應該是他們請你吃飯。”

  韓剛説,我們對待檔案,仍是保管高於利用;而美國人的想法是,到我這裡看的人越多,用我檔案的人越多,我的檔案價值就越高。所以,在美國很多檔案館,學者去查資料,不僅不要錢,還可以申請檔案館設立的研究基金。

  1999年,國際學術界的一件大事是基辛格三角外交檔案的提前解密。那批檔案包括當年美中蘇三國領導人之間30多次會談記錄,涉及三國最核心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問題。讓中國學者覺得新鮮的是,這批檔案,完全是美國學者通過國家安全檔案館,根據1966年開始實施的《信息自由法案》,敦促國務院等部門未到解密期而提前解密的。

  名頭響亮的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實際上是一個民辦的學術機構,依據《信息自由法案》,向政府部門和國家檔案館不斷地要求開放令學術界和公眾感興趣的美國軍事和外交檔案材料,並將這些材料複製後,供公眾查閱或結集出版。沈志華的大量資料就是從這裡複印的。

  2002年8月,34卷36冊共計1800萬字的《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終於出版了。全書收入1917至1991年有關蘇聯歷史重大事件的檔案文獻近萬件,共277個專題。據沈志華説,除俄國本國外,這是目前收入俄國檔案最多的文獻集。34卷中,沈志華自己完成了8卷。如果加上因為內容敏感而最終沒有被收入《選編》的朝鮮戰爭和中蘇關係部分,他一個人做了十幾卷。作為執行主編,他不僅自己參與整理編輯,還要負責協調全國各地13個翻譯組和參與這個項目的編者的工作,經常坐著飛機到處跑。

  他承認,分類、註釋、核實人名地名都是非常考驗人耐性的事,很多人都不願意做這種基礎建設的工作。

  “但這是糧食啊。”他説,寫出一篇文章只是一個人的成果,完成這個項目,多少人都可以搞研究了。整個國家的研究水準上不去,一個人又能跳多高?讓他高興的,現在已經有博士論文開始使用這些新材料了。

  “其實,”他身子前傾,手半遮著嘴:“好多人不明白,在看史料的時候,當你發現那個一直想找的東西的時候,找到那個關節點的時候,有多興奮!”

(編輯:李菁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