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茶趣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2日 13:06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咏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鏈結:《茶經》全文)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咏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讚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
芙蓉國裏産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鬥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説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説:“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裡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裏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