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腫瘤知識 科普宣傳 > 正文

甲狀腺癌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7日 10:24)

  發病情況

  目前甲狀腺癌發病率約為1.49/10萬,約佔全部頭頸部惡性腫瘤的35%。甲狀腺癌在一些沿海城市似更較多見,而且近年發病有上升趨勢。甲狀腺癌好發于青年,該病的發病年齡從20歲以後明顯上升,30-40歲達高峰,54歲以後則下降。

  甲狀腺癌主要有四種類型: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及未分化癌。多數患者如及時治療,而且手術徹底,療效相當滿意的,但貽誤治療則療效大不相同。甲狀腺濾泡癌易發生血行轉移,而第四種未分化癌是甲狀腺癌中惡性度高的,發展很快。病人就診時多屬晚期,療效極差。所幸的是這類病人只佔少數。第三種髓樣癌屬中度惡性,多數病人經及時手術治療可長期存活,但其明顯的家族遺傳發生傾向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應對該家係進行包括兒童在內的各成員定期檢診篩選。總之患了甲狀腺癌,大多數可以治好,不應視為不治之症。

  臨床表現

  甲狀腺癌臨床表現多樣化,既有惡性度很高的未分化癌,亦包括惡性度較低的乳頭狀癌。一般表現為頸前無痛性腫塊,後可出現聲音嘶啞和呼吸困難。甲狀腺良、惡性病變臨床症狀相似,需認真鑒別。臨床上應與甲狀腺良性病變(甲狀腺腺瘤),以及各種類瘤性疾病(結節性甲狀腺腫和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炎)相鑒別,以免延誤診治。

  診斷方法

  除臨床檢診外,細針穿刺細胞學和超聲影像學檢查對甲狀腺癌診斷參考價值較大,在臨床上已廣為應用,此外CT以及磁共振檢查在甲狀腺癌病變範圍估測進而制訂外科治療方案也具有一定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最新引進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PET/CT對臨床甲狀腺癌的定性診斷以及術後甲狀腺癌病情的監測已顯示十分有效的應用前景。

  治療方法

  多數甲狀腺癌是一種惡性度較低的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只要手術切除徹底,是可以長期生存的,多數能超過十幾年或二十幾年。因其對於放射治療,化學藥物不敏感,一般情況不需要其放、化療。

  我科室目前已累計治療甲狀腺癌患者2000余例,大部分患者得到治愈,下面我們結合此經驗重點介紹甲狀腺癌的正規治療。早期病變可行甲狀腺腺葉和峽葉切除並適時結合區域淋巴結清除術(Ⅵ區),出現頸淋巴結轉移的患者(N0患者可根據甲狀腺局部包膜侵犯情況和甲狀腺乳頭狀癌組織學亞型判定)則應採取甲狀腺癌聯合根治術(甲狀腺腺葉切除+頸淋巴結清除術),頸淋巴結清除範圍一般包括Ⅱ~Ⅵ區,並酌情增減。

  頸淋巴結清除術(neck dissection,簡稱頸清術),是頭頸部惡性腫瘤頸淋巴結轉移的有效治療方法。按手術方式將其分為傳統性頸清術和功能性頸清術。1943年由我院著名的腫瘤專家金顯宅教授為下齦癌患者實施頜、頸聯合根治切除術為傳統性頸淋巴結清除術在我國的第一次成功進行,功能性頸清術是根治性頸清術的演進,是在傳統頸清術的基礎上,為保留功能和兼顧外觀完美,在不影響徹底切除腫瘤的前提下而改進的術式。隨著頭頸腫瘤外科的進展,6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對破壞性較大的傳統性頸清術産生異議, 1962年我科李樹玲教授率先在國內施行甲狀腺癌功能性頸淋巴結清除術,特點為保留頸內靜脈、胸鎖乳突肌和副神經。其優點為能較好地保留頸部及肩部的外觀和功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肩綜合徵的發生。 功能性頸清術經過30餘年的經驗證實療效不亞於傳統性頸清術。近年我院又在國內外率先對功能性頸清術加以完善,由我院頭頸科的徐本義、高明主任等設計並開展了多功能保留頸淋巴結清除術,甲狀腺分化良好型癌好發于年輕女性,加之治療後生存期長,術後外觀和功能等生存質量問題則愈為突出。此術式較目前常用的功能性頸淋巴結清除術增加保留了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鎖骨上皮神經外側支和頸橫動靜脈等結構,在徹底切除腫瘤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術後生存質量。

  甲狀腺癌術後可行內分泌治療(口服甲狀腺素或優甲樂),對防止腫瘤復發轉移有一定好處。如發生血行轉移(常轉移到肺,骨骼等)可採用放射性碘131治療。未分化癌則爭取廣泛切除手術,術後補加放射治療。

責編:吳曉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