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應防舊病復發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4日 16:41
有的人平時身體還好,可是每當秋去冬來,這些人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是這病,就是那病。特別是每當有強冷空氣南下,氣溫驟降之日,更是舊病復發,就似一位“天氣預報員”。
發生在這種人身上的這種疾病現象,醫療氣象學上稱之為氣象病或季節病。臨床上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以及部分皮膚病即為此類。這些患者往往對季節變化或異常氣候特別敏感,症狀往往出現在天氣變化之前。
有關研究表明,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時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冬春季多見,夏季很少。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于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在7~8月發病率最低,而11月則顯著增高。據觀察,58%的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在3天前預感天氣的變化,尤其對寒潮的入侵較為敏感。長江中下游地區流行的俗諺“菜花黃,癡子忙”,説的是每年春末夏初的季節轉換時節,精神病容易發作。
為何季節交替時容易舊病復發?這與氣象條件的變化對人的生理影響有關。以深秋初冬為例,由於北方寒流同南方的暖空氣展開了“拉鋸戰”,天氣陰晴無常,忽冷忽熱。即使是在晴天,也是中午前後氣溫較高,早晚和夜間氣溫較低。尤其是淩晨4~5點,氣溫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時分要低10℃以上,所謂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正是指這種情況。溫度、濕度變化幅度過大,常常會誘發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症,如氣管炎、冠心病等。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溫、熱、涼、寒的變化,改變著人體腑臟、經絡、氣血等方面的功能,這就使一些慢性病患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不過,這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如果能掌握這些疾病的季節性發病規律,預先知道什麼季節、什麼氣候容易發生什麼疾病,就對及早預防十分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