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提示:秋凍不是誰都適合
------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4日 09:27
相關專題:秋季養生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流傳已久的養生保健諺語。“秋凍”是説秋季到來之後,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應有意識地讓身體適當“凍一凍”,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為適應寒冷的冬季做好準備。
但有些人即使是在早晚氣溫較低時,也穿得非常單薄,甚至在冷空氣來臨時,也仍然恪守著秋凍的信念,結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應根據以下三個原則科學地進行。
第一,秋凍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
患有下列疾病的人切勿盲目秋凍。
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這是因為,當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慢性胃病: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並發癥。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産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氣管、支氣管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上述疾病復發或加重。
關節炎: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復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併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為微循環障礙、手足麻木、疼痛,嚴重者可表現為壞疽。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此外,身體調節功能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長髮育的嬰幼兒也不宜進行“秋凍”。
第二,應因時而異,看“天”行事。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第三,南北氣候有別,秋凍應因地而異。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此外,對秋凍的理解不應局限于天氣寒冷而不急於增衣保暖,還應加強體育鍛鍊。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鍊。就耐寒鍛鍊而言,在身體狀況和生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常年堅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強身體禦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此外,還可經常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