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合理調整飲食結構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4日 10:57
相關專題:秋季養生
立秋後,氣候逐漸乾燥,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小,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頭痛、手足心熱等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説的秋燥症。陳教授建議,秋季每日水的攝入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防止皮膚乾裂、邪火上侵。
進入秋季應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並盡可能少食用蔥、姜、蒜、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的功效。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蘿蔔、黃瓜、冬瓜、西紅柿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廣柑、椰子汁。
秋季腸胃差,小心拉肚子
早秋季節,氣溫仍然較高,是蚊蠅滋生和病菌繁殖的最佳時期,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兼之人體胃腸功能經盛夏消磨,處於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飲食稍有不慎,即可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冰箱性腸炎等腸道傳染病的發生。衛生部最新的調查統計數字顯示,8月份,我國細菌性痢疾患者增加了9萬多,所以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品污染,把住“病從口入”關。不吃生的、腐敗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儘量少吃海鮮類食品;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時要清洗消毒;家中吃剩的食品,下餐再吃時一定要充分加熱煮透;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