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為“保胃戰”獻計 重樹公眾食品安全的信心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2日 11:08
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令人垂涎,有時暴露出的“畫皮”下的真實面目卻令人難以下咽。偽劣食品,給中國人的腸胃製造著一次又一次的“生化危機”。
多少食品中毒者的胃在呻吟在哭泣。“保護好我們的胃!”食品安全成了湖北、四川兩省人大代表的餐桌上的熱門話題,同時也成了一個令人憂心的話題。
挑面製品要選那些不太白的,買來菜後要浸泡一個小時才下鍋,多去大超市購買食品…… 人們被逼自學成才學來的生活小竅門,折射出一個嚴峻的現實:“吃什麼才安全?”“靠什麼來保衛我們的健康?”面對百姓的擔心和憂慮,“重新樹立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時不我待。”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陳放代表在多種場所緊急呼籲。
我國13億人口,每年人均消費口糧200多公斤,蔬菜100多公斤,肉類20多公斤,食品安全事關13億人的福祉,“全社會要共同行動起來,多管齊下,打造保衛食品安全的鐵壁銅墻。”這是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呂忠梅的建議。呂忠梅認為,食品安全要“守土有責”:農業部門負責種植養殖環節,技監部門負責生産環節,商委、工商等負責零售環節,衛生監督部門負責養殖、種植以外各個環節食品的衛生,新聞單位要加強食品安全案件的曝光,還有質監、環保部門…… 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等要大力實施,同時要建立市場快速反應機制。
武漢大學教授彭富春代表則提出,食品到了“吃安全”的地步,就要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應該看到,在當前人們對“吃安全”的強烈需求的背後,昭示著有一個巨大的“金礦”有待挖掘。廈門、廣州等地的無公害豬肉漲價仍供不應求,海南無公害瓜菜遠銷國外就是很好的例子,管好從菜籃子到餐桌的安全,不僅能從“入口”上讓人們吃的放心,而且還能“吃”出産業發展,“吃”出農業經濟的效益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