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推薦

   ISO14020系列標準介紹


  ISO14020系列標準是1998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向全球公佈的,這是一個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的統一規則,ISO14020被稱作管理世界各國綠色標誌或環保標誌的證書。在此之前,我國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綠色或者環保的標識,多家部門制定自己的標準,有些標識甚至連標準都沒有。我國實施這個標準後,可以將目前市場上已經形成的多標準頒發綠色證書的混亂局面統一到ISO14020國際標準的範圍內。

  ISO14020系列標準對世界各國的産品和服務環境行為評價原則和方法做出規定,對俗稱的綠色産品、綠色服務、綠色市場的科學定位和內涵予以規範。

  ISO14020標準的9條通用原則,規定了環境標誌和聲明各國都應共同遵守的原則,核心是産品和服務的環境標誌和聲明應防止貿易技術壁壘、準確、無誤導。

  I型環境標誌:ISO14024標準,規定了産品和服務的第三方認證要求,稱為I型環境標誌。認證方需先頒布認證標準,公開信息,被認證方自願申請獲得通過後,許可使用I型環境標誌標識,領取認證證書。

  Ⅱ型環境標誌:ISO14021標準,規定了産品和服務的12個自我環境聲明要求,稱為Ⅱ型環境標誌。各自遵守共同的標準,准予企業自我聲明,為增強聲明的可信度,是否經第三方驗證,由聲明者自願簽約。在自我環境聲明驗證通過後,許可使用驗證方的Ⅱ型環境標誌標識,頒發驗證證書。

  Ⅲ型環境標誌:ISO14025標準,規定了産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信息公告要求,稱為Ⅲ型環境標誌。規定了生命週期信息公告的兩種方法,需要第三方檢測、評估,證明産品和服務的信息公告符合實際後,准予頒發評估證書。

  Ⅰ型、Ⅱ型、Ⅲ型環境標誌的認證、驗證和評估都是自願性的。涵蓋範圍都包括産品和服務,理論上是無邊界的。

  三類標誌認證間比較


  Ⅰ型偏重於産品和服務的終端是否達標,Ⅱ型偏重於産品和服務過程環境行為是否先進,Ⅲ型則覆蓋産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過程,把質量指標與環境指標融為一體。這一完整的環境行為評價系統,給生産方展示自身環境、社會、經濟優勢的機會,給公眾和採購方選擇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便利,是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化手段。

  Ⅰ型、Ⅱ型、Ⅲ型環境標誌的標識,是認證、驗證、評估單位對應國際標準的技術標識,是ISO14020系列標準合格評定的表達形式之一。企業通過國際標準認證是一種榮耀,獲得十環環境標誌政府標識更是一種激勵。在中國環境標誌的旗幟下,在國際標準的指引下,Ⅰ、Ⅱ、Ⅲ型環境標誌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為促進對外貿易、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與ISO9000族質量管理、質量保證標準有什麼關係?

  ISO14000和ISO9000都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的管理性系列標準,它們既有一定相同或相似的

  地方,又有許多的不同之處,而且具有各自的特點。

  相同點:

  ●都是管理性標準,而非技術性標準,以優化管理為目的,向各類組織提供標準的管理模式和實施方案。體系的構成相似,基本上按照德明管理模式PDCA循環建立體系。

  ●有些要素和程序是可以互相兼容的,如文件控制、培訓、內部審核等。

  ●都是組織整體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可以與組織的其它管理工作想結合,通過兩個管理體系的建立,使企業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有效。

  ●都是可進行第三方認證的標準,國家對體系審核、認證的管理工作很相似,都由機構認可委員會與人員註冊委員會進行統一的協調管理工作。

  不同點:

  ●承諾對象不同:ISO9000標準的承諾對像是産品的使用者、消費者;ISO14000系列標準則是對相關方  (政府、投資者、消費者、員工等)的承諾,受益者將是全社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和人類自身。

  ●管理的內容不同:ISO9000族標準控制的核心是産品的質量,持續滿足顧客、市場的需求;而ISO14000系列標準控制的核心是環境因素的控制,預防和減少環境影響,遵守本國的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並對污染預防和持續改進做出承諾。

  ●體系的設計不同:在ISO14001標準中,體系的策劃的內容較重,包括環境因素、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等其它要求。也就是説,體系所管理的重點需要組織在建立體系時,依照標準自己評價,而ISO9000則不是。

  ●審核認證的依據不同:ISO9001、ISO9002和ISO9003標準是質量體系認證的根本依據;環境管理體系  的認證標準是ISO14001,並且就結合各國的環境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組織的環境行為不能滿足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也難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吳曉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