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不只是青少年的事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4日 16:06
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日前向社會發佈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其內容可歸納為“五要”和“五不”:“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這個公約正在逐步得到推廣。 據統計,我國目前上網人數達2650萬,而25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85%以上,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驚人速度增長。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發潛能、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這是積極的一面。與此同時,由於社會認知的不足和自我防護意識的缺乏,青少年還無法擺脫網絡的消極影響,因為上網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正逐漸增多,一些家長和老師甚至“談網色變”。
《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發佈對於增強青少年的自律意識無疑是個促進。我們還需要加大對《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宣傳力度,使其能發揮更大作用。然而,網絡文明的建立光靠青少年自律意識的增強還遠遠不夠,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肩負起相應責任。
網絡負面作用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教育的滯後。因此,除了教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和規範相關網絡營業場所的營業秩序外,大力培養適應網絡時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開展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制宣傳教育,用先進的思想去武裝青少年的頭腦,增強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今天看來尤為緊迫。學生上網一般在課餘時間進行,如何合理安排青少年的課餘生活,需要引起學校和家庭的足夠重視。
要營造健康向上的網上環境,還需要從互聯網站本身入手。在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現有互聯網站的引導,加大對不健康網站的治理力度等工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用先進的文化去佔領網絡陣地,建立一批有質量、有層次、有特色,能夠吸引青少年的網站和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努力在網上營造主流文化氛圍。
另外,推動“反黃”過濾軟體等的研發和推廣,趨利避害,從技術上阻斷消極東西的侵蝕也是一條好的思路。
網絡文明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網絡文明的提升有賴於全社會文明素質的提高,只有全社會攜起手來,包括青少年文明上網在內的各項工作才能出現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