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近都市“驢友”:我要辭職去旅行啦! |
|
|
|
|
|
在一個旅遊網站上,我看到一個叫“驢壇”的網友論壇,裏面的朋友自稱“驢”互稱“驢友”,他們管揹包旅行者叫“揹包驢”。“驢友”們常在“驢壇”上發帖:“我要辭職去旅行啦!”跟帖者眾,有人嚷嚷要跟著去,有人細心給予指點,有人送上祝福。辭職去遠方走走,這在“驢友”們的生活裏已經成為“習慣”。 第一次感受“驢友” 在環市東路一間小小的旅遊吧裏,我見到了阿超,開始了第一次的和“驢友”的親密接觸。阿超很快又要辭職了,這將是第三次,而三次辭職都是為了西藏。第一次興衝衝地辭去工作,卻沒想到朋友們爽約了,老闆挽留他,他便留下了。兩個月後,阿超又在“驢壇”上找到“驢伴”,再次辭職,這一次老闆沒有挽留他。他從四川入藏,一路興奮不已。到了拉薩,天氣變壞了,他得等待10天才能繼續前進。阿超忽然覺得沒意思了,他不喜歡靜靜地等待,於是他打道回府又幹回老本行:計算機硬體。回來後,阿超還是經常和朋友們在附近省份亂竄,路途不遠請請假也就可以了。最近,他的心又癢了,想再去一次西藏,把沒看的看仔細,所以,他打算過些天就遞辭呈信。 説起自己的經歷,阿超始終保持著平靜,“旅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工作一樣,都是過日子。過日子,有人要吃魚翅就去想辦法,我喜歡旅行就得出門,都是很簡單平常的事。”阿超覺得工作一段時間後,人會有出去走走的心態。他告訴我,他曾經是個亂花錢亂花時間的人,下了班就和朋友們一起找樂子,呼啦拉地過一晚;可是從西藏回來後,他戒掉了那些空虛的生活方式,“路上太艱辛了,一波三折,我答應自己今後要珍惜生活。”辭職給阿超提供了一個更加貼近生活本色的機會。 在我和阿超提起“辭職旅行”話題時,旁邊另一位“驢友”忍不住插話:“我覺得有句話很對,旅遊是生活的角色轉換,角色差別越大,得到的喜悅越多。從工作到旅行,人們得到的就是這種身份替換的喜悅。”這時,阿超在一旁“嗯嗯”不停點頭,大概他覺得這句話實在有水平,可以很好地表達“驢友”的思想。 驢友們:工作?無所謂! 像阿超這樣隨時可以放下手中工作,背上行囊就走的“驢友”並不罕見。由於驢友們最嚮往的地方便是那遙遠的西藏和新疆,他們一去就要好幾個月,所以他們索性辭職前往,得個乾脆。他們似乎並不用為“五斗米”而擔憂。 周先生是某外資企業高級白領、包裝領域的專業人士。他把2000年定為自己的“旅遊年”,要走遍西藏新疆,於是辭職,收拾行裝,出發;一個人走,攔車,宿藏民家……周先生一路上心情放鬆,早已忘記了自己那份高薪酬的職業———憑他的專業知識和就業經驗,他根本不擔心回來後的工作問題。在“驢友”裏,像周先生這樣的專業人才不少,他們有實力有經驗,面前有一堆工作在排隊做候選,不怕失業。這不,在廣州電視臺做記者編輯的李小姐最近就和幾個朋友合錢買了輛吉普車,準備辭職,去西藏跑上三、四個月。聽説,廣州某報的一對記者夫妻也要丟下工作出去走走了。 我和一位熱愛旅遊、但自認為還不到“發燒”程度的朋友小李説起這個現象,他當時笑了笑:“能做到這種程度的發燒友,要不就是有一定事業基礎的白領,不憂錢財不憂前途;要不就是那些不在乎工作環境不要求高薪的打工仔,打工一段時間攢些閒錢,再辭工上路。”聽到後者,我馬上想起了驢友們説過的Eric,一個剛畢業幾年的普通打工仔。Eric沒有家庭負擔,行動自由,每當儲夠了錢就辭職出遊幾個月,回來再找一份工,平均下來他是每年換一份工作。Eric對工作無所謂,即使一兩千元薪水的工作,他也樂意幹,所以他的工作不難找。 筆者感悟 看來,辭職旅行並不是那麼簡單,實力和勇氣,你總得有一樣。 也許你以為“驢友”們離你很遙遠,其實他們就在你身邊。“驢友”不寂寞,在喧囂的都市裏,他們擁有自己的領地:一個小小的旅遊酒吧,一個熱鬧的“驢友”聚會,一個七嘴八舌的“驢壇”———我們都是“驢”,我們所見略同,我們是英雄。(蔡聞哲)
| 責編:王卉 來源:人民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