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八山一水一分田 黔東南剪影 |
|
|
|
|
|
魏志忠 由於職業的關係,幾年來我到過許多人所共知、耳熟能詳的著名旅遊勝地。這些地方,當然也很有吸引力,但我覺得,另外一些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宣傳不夠,實際上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景區,往往更能使人産生意外的激動。不久前我和一些外國朋友去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遊覽與考察,就有這樣的激動。 早就聽説貴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令人欣慰的是:這山不是俗常的山、乏味的山,水也不是普通的水、渾濁的水,田的面積雖然不及山多,卻滿是翠得晶瑩的莊稼、梳理得很藝術的田畦。只聽説凱里周邊有雲霧山、雷公山、香爐山,還有重安江、清水江、龍頭江,走起來可是目不暇接,甚至來不及分辨,也不必細察,因為大都是佳山麗水,叫人眼花繚亂! 我們終於進入幽幽的侗寨,耳畔沒有我平時習慣了的嘈雜聲音。古樂既響,好客的侗家人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鼓樓前跳起歡快的舞蹈。鼓樓俊逸古樸,不以龐大的氣勢奪人,卻以厚重和典雅的風範確立了她令人仰視的地位。 剛才只顧醉聽,卻沒注意那鼓樓周邊的環境,原來這歌場還處在一塊小平壩上,鼓樓後面就是山坡。山頂上那雲也奇特,雲朵忽而懸空忽而飄然落下;忽而緊緊扭結忽而又悠然散逸,恍若雪兔騰空,又似鵝翎四逸,只是沒有一點雜色,那至純的潔白只能令人望空艷羨。至於那從山隙岩縫迸濺出來的泉水,更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它們或如彎弓射出銀箭,或交叉形如拱門,不注意好像無聲,仔細聽去是一種細聲的爽脆,只是往往被歌聲遮掩了而已。那雲、那泉、那聲,我恍惚覺得就是絕妙的音樂噴泉;尤其頗具動感地鑲嵌在鼓樓後面,不也是無可替代的天然襯景嗎? 我還注意到,在停歌換舞之間,有幾位花季少女在鼓樓一側熱烈地談論著。她們的興致使我産生了聆聽的願望,遂疾步過去,聽到的是一串串跳動的音符和柔綿的笑聲。有人説語言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我則認為語言首先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氣質。也許我是學語言的緣故,我喜歡注意各民族語言的特點。侗族的語言,好像屬於漢藏語系僮侗語族侗水語支,而且也有南、北方言之別。不過此時我無意琢磨純語言上的問題,而首先是注意到她們語音的美質。幾個小姑娘見到我還在注視她們,那一張張青春的臉頰上立時涌動出清波似的笑容。 歌舞過後,人們逐漸散去,我則想乘興多看幾個地方。離鼓樓不遠,路邊便有一些婦女背著孩子在田頭勞作。她們表情平靜,一刻不停地忙活著,勤勞已成為與生命相依的習性。然而,生活的壓力和常年的勞作顯然使她們過早地衰老了。據説,她們的外表年齡比實際年齡要老得多。看來,大自然除了給人的生存環境以無與倫比惠賜而外,也會向人們索取這樣或那樣的代價,包括風風雨雨留下的烙印。那麼,有沒有這樣的可能,隨著我們對大自然更進一步認知和各方麵條件的改善,讓大自然的良性賜予更合理地被接受和使用,而減少負性索取的沉重感,也恐怕不會是一種幻想吧? 這時,迎面走來幾個旅遊商品商販,熱情而賣力地推薦自家的特色産品,好像頗懂營銷之道。在他們有效的促銷攻勢之下,我們的行囊很快便裝滿了各色紀念品。我深信:要不了多長時間,這片土地會變得更加美麗富庶。 汽車走得很遠了,就在打開的車窗外面,不知誰家傳出了流行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有“當地通”告訴我:這是苗族少女的歌喉。可不是麼,還有苗家傳統的樂器蘆笙和牛腿琴呢。真好聽,可惜不能下車,只能任這美妙的歌聲漸去漸遠……
| 責編:東子 來源:人民日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