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報馬裏專電 特派記者 王海鵬)
發現者是美國考古人員
傑內古城遺址的發現者是兩個美國考古研究生蘇珊和麥金托什——時光回到1975年的冬季,兩人開著一輛二手越野車,在滿是車轍的道路上顛簸著。在距離現在的傑內新城兩公里的地方,他們發現了一個幾乎與新城同樣大小的淚珠狀臺形遺址,它由65個土墩構成,輻射半徑足足有2.5公里。隨後對發掘出來的穀物進行放射性碳—14鑒定後,表明這個城市的歷史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14世紀為止,也就是説人們在那裏生活了1600餘年後神秘地將這座城市廢棄了。 3月31日,“走進非洲”攝製隊進駐傑內新城,旅館距離大清真寺只有50米,不過我絲毫沒有興趣,腦海中一個勁地想象著當年蘇珊和麥金托什的經歷,迫切地想見到神秘的傑內古城遺址。
4塊陶片標注4個年代
上午10時,驅車來到傳説中的傑內古城,在入口處先看到一個巨大的告示牌,上面用圖表的形式標出傑內古城遺址的4個斷層,分別代表這座城市經歷的4個不同發展時期。導遊告訴我們,在遺址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找到4個不同時期的陶片,從它們的精細程度可以區分其所誕生的不同年代。説著,他真地找了4塊不同的碎瓦片展示給遊人。放眼望去,現在的傑內古城遺址是廢墟一片,除了是碎瓦片還是碎瓦片,如果不是有導遊介紹和豐富的想象力,你很難把眼前的景象與傑內古城當年的風采聯絡到一起。 走進傑內古城遺址的中央地帶,我們才陸續發現了一些城市的痕跡,這其中包括一些排水道的脈絡、房屋墻壁的根基和一個並不起眼的煉鐵遺址。但是,在這裡發現的大量鐵礦渣證明,早在公元前3世紀傑內古城的居民就已經在大規模地煉鐵了。
舊城在新城旁被遺棄
導遊告訴我們,大約在10世紀之前,傑內古城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貿易中心,並在其周圍輻射形成了一個衛星村落網,“隨著人口不斷的增加,城內有限的空間已經無法負擔過多的功能,於是人們開始把墓地遷到了城外”。在他的指引下,我們果然在城外的墓區看到了一些裸露的屍骨。從他們被安葬的姿勢和擺放位置看,當時伊斯蘭教還不是很盛行,“否則他們的頭部一定會是準確地朝向麥加方向”,導遊向我們解釋説。 也正是因為伊斯蘭教的傳入,使得傑內古城遭到人們的拋棄。在考古界有一個公認的説法——大約在14世紀,當整個西非社會全部皈依伊斯蘭教後,一座建有清真寺的傑內新城在距離舊城西北兩公里的地方建成,舊城以及其附屬的村落則因為遭到“異教徒”的“玷污”而被遺棄,並被摧毀成現在的瓦礫狀。在告別傑內古城遺址時,我特意撿了一塊陶片收藏,並把它帶回到了傑內新城。這樣的舉動在當年一定會落得人人誅之的下場,現在卻成為我們這些行者對歷史的一種追思。 回首傑內古城遺址,滿眼的瓦礫難免讓人感到蒼涼,你已經很難體味到它當年的繁盛。其實,任何一段文明的沒落甚至湮沒都是這樣,只能任由後人惆悵嘆息。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