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外表看,從墻基到塔頂,都是清一色的米黃色,完全是用同種石料建成。穿過拱形的大門,就可以看到一個回廊圍著的長方形廣場。回廊和大堂都是由一排排石柱支撐著一道道拱券,大堂與宣禮塔隔著廣場遙遙相望。7世紀末的阿拉伯建築還保持著相當簡樸的風格,現在普遍用於清真寺裝飾的馬賽克還沒有産生,所以內部幾乎沒有什麼裝飾。但回廊的石柱卻大多是大理石的,還有一些是花崗石。仔細看去,不僅柱子與柱礎的高度不盡相同,柱頭也有不同的紋飾和形狀,原來這些都是從迦太基建築、羅馬建築或其他建築的廢墟上拆遷來的。在塔下的墻基上,還可以看到幾塊石碑殘片,上面有兩處漢尼拔的名字,公元3世紀的羅馬建築在7世紀的阿拉伯建築中延續至今。從羅馬人毀滅迦太基城開始,每一個新文明、新王朝的興起,都少不了對原存文明的巨大破壞,但舊的文明卻頑強地在新文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成為新文明的一部分。
廣場上全部鋪著石板,並略為向中心傾斜。通過中心的集水孔,可以將落在廣場的雨水全部匯集到地下的蓄水池,這不僅為這個缺水地區增加了水源,而且就地解決了信徒禮拜前凈身的用水。在這個集水口附近就有一口水井,由於汲水繩的長期磨擦,石井欄已經被磨出一道道深槽,記錄著這座古寺悠久的歲月。
清真寺、居民區和市場是任何一座阿拉伯城市所不可或缺的三個組成部分,凱魯萬舊城的居民區和市場就在大清真寺旁。與我們到過的其他阿拉伯舊城相比,凱魯萬舊城顯得格外素雅和寧靜,儘管商店裏的傳統工藝品同樣琳瑯滿目,本地特産的地毯更是花團錦簇。這大概是由於這座舊城更多地保持著原始風貌,建築物的基色主要是白藍兩色,清真寺的外墻也保持著米黃的本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前一頁 後一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