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守望三峽首頁

《守望三峽》序集——最後一次凝望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1日 16:03

  在三峽,導遊常會哼唱一些不知名的民歌。祖輩相傳,這些優美的曲調不知流傳了多少年。江上船隻仍然穿梭往來,長江潮來潮往,延續著無盡的新鮮和活力,繁衍著世世代代的繁華。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係故園心

  ——杜甫


  從1994年底開始三峽沿岸失去往日的平靜,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在日夜不停地施工建設。從公元2003年6月1日開始,一個千萬年從未有過的巨大變遷悄然發生。大自然四千萬年造化所成的三峽景觀,瞬間被人的力量改變。那些亙古長存的山川,那些俯視滔滔長江已經千百年的古老村鎮,那些一百萬生生不息的三峽人,都將隨三峽工程的興建重新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巴東,長江岸邊一直晃動著一位老人的身影,在江水漫上來之前,老人正在造最後一艘帆船。

  他叫潭邦武,今年已經91歲了,長江的潮起潮落鍛就了他樂觀堅韌的性格,老人説,長江還有個美麗的名字叫秋江河。

  人們用“滄海桑田”四個字形容山河的巨變。而要體會這四個字的份量至少要經歷幾千萬年。

  據地質學家考證,長江三峽的形成經歷了四千萬年漫長的歲月。

  那仿佛是一個遠古的偉大神話,轟轟烈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也使中國的西部地區迅速抬升,形成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古巴蜀湖與古滇湖的水無法西去,而掉頭向地勢較低的東部流去,波濤洶湧切割開三峽峰谷,西部古長江與東部古長江經由三峽一脈貫通。形成了今天這樣萬里長江東流去的壯觀景色。與此同時,三峽橫空出世,成為鬼斧神工在大地上刻畫雕琢出的驚世傑作,人們用雄、壯、險、奇四個字來概括三峽之美。它雄奇詭異、驚險莫測、激越飄蕩,是長江最奇峻、壯麗的精彩華章。

  大山大水大溝壑大峽谷,峽江裏充滿了人們永遠無法預知無法把握的傳奇。10年前,一部名為《大三峽》的紀錄片第一次對三峽進行了全景式的展示。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集體是著名紀錄片《望長城》的班底,最富創意的是攝製組特地製作了一個大木排,沿江漂流,沿途探秘,尋訪文明的足跡。

  綿延不絕的石方孔在絕壁上延伸,這是古人溝通世界的獨特方式,大寧河古棧道自龍門峽起,沿大寧河西岸絕壁北上,共計6888個石方孔。《大三峽》攝製組不惜代價再現了建造古棧道的艱難過程,今天看來,許多場景仍然驚心動魄。假設我們的祖先一天鑿一個方孔,需要19年的時間,而淹掉它們僅需4天。江水漫上來,這無數的方孔成為黑暗中的眼睛,我們再也無法通過它們尋找文明之光了。

  在三峽,“搶救”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最高的詞。長江沿岸,活躍著無數考古隊的身影。為了趕在庫區淹沒之前,盡可能地搶救、保護跨度上下幾萬年的三峽文物古跡,這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發掘現場。

  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三峽地區是華夏文明的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百里三峽是一根哺乳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搖籃和通道,中國文明史無疑將殘缺不全。修復這些散落于歷史塵封中的文明碎片,連綴起這一長串的歷史遺痕。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是從長江上遊雲貴高原逐漸向長江下游和黃河流域擴散、遷徙的,長江上遊的雲貴高原所在的亞洲高原很可能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200萬年以前,中華民族遙遠歷史的第一幕就這樣在三峽沿岸混沌初開。

  山峽文物清單:

  新發現文物點1208處

  地面文物441處

  古建築215處

  石刻造像123處

  地下文物767處

  古遺址460處

  古墓葬307處

  埋葬總量2200萬平方米

  自從我們的古人類高舉粗糙的打擊石器,進入三峽地區之後,人類的足跡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三峽。

  三峽如一個巨人,一手拉著蜀文明,一手牽著楚文明,而將二者聯結在一起的是巴文明,使三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通道。巴人和楚人對三峽的開發,使這裡留下許多巴蜀文化的遺跡和傳説。巴人到底是沿著哪一條文明通道,從漢水到達長江中上遊,進入三峽地區的呢?為什麼在峽江沿岸,會突然出現大量的早期巴人遺址呢?那些至今懸擱在三峽絕壁之上的船棺,似乎在向我們指示一條古代先民遷徙的路線。那些遺存在山水間的神秘印記無不在向我們暗示:古老的長江三峽自古以來就是一條綿延不絕的文化走廊。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隨著三峽大壩蓄水,這個充滿險灘、沉船、死亡與抗爭的地方,都已化為天水相接,煙波浩渺的一汪平靜。三峽壯麗的山河曾經是歷代詩人無盡的靈感。短短的三峽競留存下近萬首詩詞,相當於每公里一百首詩。而只有一首詩真正改變了三峽。

  1953年2月,喜歡寫詩的毛澤東用豪邁的詩句描繪了一個宏偉的夢想:“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許多人對毛澤東的一句話耳熟能詳:“找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去修三峽大壩”。

  從一百年前三峽大壩的設想第一次被孫中山寫進《建國方略》,到50年前,喜歡暢遊長江的毛澤東再次提出了這個宏偉構想。此後,研究與爭論一直持續了40年。

  8、字幕:1992年,4月3日,人民大會堂

  許多人對11年前的這一天印象深刻。人民大會堂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三峽工程將通過人大代表的投票決定其命運。會場一開始就異常熱烈。

  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人大代表投票表決一項重大工程,其慎重和民主史無前例,意見分歧異常尖銳,直到結果出來的時候,仍然有代表要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大計,從論證到決策,整整經過了73年。

  中堡島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被國際水利專家稱為上帝送給中國的禮物。1993年7月的一天,炮聲第一次淹沒了亙古未變的濤聲。葛洲壩公司的推土機開上了中堡島,三峽工程拉開了序幕。

  人們對長江有著太多的傷痛記憶。這條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大江性情變化莫測,幾乎每個夏天都成為一個心腹之患,馴服這條巨龍成為中國世代的夢想。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這一天,全世界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一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對長江的駕馭。施工現場穿梭往來的是載重量為32噸和75噸的大卡車,一位老水利專家目睹此景感慨説,三峽工程建設已立於不敗之地。

  人們為長江灑下太多的苦澀汗水。歲歲年年,這樣的場面在長江沿岸是一道不變的風景。祖祖輩輩,扼住長江就仿佛扼住命運的咽喉。

  2003年6月1日,工程蓄水。這一天,奔騰了四千萬年的長江將被攔腰截斷。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對自然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改變。

  人們以中國特有的方式描述了三峽工程的歷史:“一代繪藍圖,二代定決策,三代築大壩”。這個凝聚了中國幾代人心血的浩大工程已經展露出它的雄姿。

  從1992年到2003年,中央電視臺一直用攝像機跟蹤拍攝這一人類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容顏變換,滄海桑田,機翼下,是一部壯麗的史詩畫卷。長江真的變了。

  三峽工程的十大世界之最

  ——世界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世界最大的電站。

  ——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世界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世界水庫移民最多的最複雜建設工程。

  2003年4月1日,三峽工地平凡的一天。從清晨到深夜,隆隆的機器聲一直不絕於耳。對所有三峽人來説,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一百多米的大壩就是一鏟一鏟建起來的。

  雷元斌,56歲,在三峽工作已經十年了,他身懷絕技,人稱“雷一刀”。1997年大江截流的最後一鏟就是他完成的。

  劉勇,35歲,在三峽工作7年。他從事的工作是最辛苦最危險的土建,在近百米的高空經常一幹就是6個小時。劉勇多次受傷,中指已嚴重彎曲。

  王世武,30歲,三峽工作9年,是開大隊的青年標兵。

  徐一新,徐一新一家是水電世家,父親在葛洲壩工地去世,10年來,三峽工地已經是他們的家了,他的兒子現在是裝載機駕駛員。

  10年過去了,這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10年,而對無數三峽工程建設者來説,每天的工作枯燥單調而又不能有絲毫懈怠。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沒有失敗,只能成功。滾滾東去的長江默默見證著這一切。

  

滾滾長江東流水 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


  許多人還記得,1998年7月,當長江水第一次抽光的瞬間,長江第一次露出隱藏幾千萬年的河底真容。三峽大壩的最終完成將經歷17年。對於四千萬年而言,這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卻是人類創造文明以來,對自然的一次最大規模的,絕無僅有的巨大改變。這組數據被世界譽為人類的奇跡:

  三峽水庫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

  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

  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

  淹沒耕地25.74萬畝,、

  淹沒2個城市,11個縣城,1711個村莊。

  庫區受淹沒影響人口共計84.62萬人,

  淹沒房屋總面積3479.47萬平方米。

  最終動遷移民113萬人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後意味著怎樣的改變。天若有情天亦老,永遠改變的不僅僅是大地的容顏,還有那些薪火相傳數萬年的文明血脈。

  10年前,我們的攝像機記錄了長江岸邊一戶普通的農民劉美金一家,10年後,我們再次來到他家。當年瀟灑行船的劉美金已經再也不能駕船了。他的老家已經永沉水底。許多人對這個情節記憶猶新,如今,當年摔跤啼哭的小女孩已經是一位大姑娘了。和波瀾壯闊的三峽工程相比,這只是一個平凡的三峽人走的一小段平凡的路,但這段路,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充滿最複雜感情的一段路程。平凡而樸實的三峽移民所表現出的堅強令人震撼,他們抹去離別鄉土和親人的眼淚,收拾起寒酸的行囊,滿懷憧憬開始了在他鄉延續自己的新生活。

  隨著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再同一聲令下,18聲巨響為奉節老城奏響了送別的輓歌,有著2300多年曆史的古城奉節,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上漲而長眠江底。此次爆破被稱“中國第一爆”。共用導火索30000米,炸藥800公斤,整個爆破過程僅8秒鐘。

  在無數個夜晚,三峽工地機器轟鳴,而在長江兩岸,人們在月色中揮淚告別家園踏上遷移之路。

  延伸在長江兩岸的移民遷移線共有1千多公里長。進入2002年8月以來,三峽移民以平均每天一千多人的速度外遷。一批又一批的三峽庫區移民,離開了他們熟悉的山村,熟悉的長江三峽,遷往一個個陌生的地方。他們撫平永離故土家園所帶來的心靈震撼和情感創傷,坦然接受了命運的挑戰,重新創造新的生活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數千年以來,我們和我們的祖先曾有過的掙扎與奮鬥,曾有過的感情與記憶,曾有過的痛苦與歡樂。可以肯定,正因為存在這一切,正因為不能忘懷這一切,正因為感恩于這一切,這裡的青山綠水,以及其間的那座大壩,才被活著的人們,賦予了希望與意義。

  古今何限東流水

  付與樽前酒一杯

  ——陶澍《登白帝》

  1993年 漂流三峽

  1997年 航拍三峽

  2003年 觸摸三峽

  10年了,我們用磁帶和膠片記錄了一個夢想變為現實的艱難歷程。用影像見證發生的山川巨變,滄海桑田。

  10年後,我們再赴三峽,讓我們做一次最後的凝望,用心靈觸摸長江岸邊生生不息的依戀。

  

一千五百年間事 只有灘聲似舊時

  ——陸游《楚城》


(編輯: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