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桃花飛綠水 三月下瞿塘
央視國際
  

    李白“輕舟”過三峽,杜甫“作客”在夔州,白居易“驚呼”瞿塘險,劉禹錫建平採“竹枝”……沿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他們的足跡,遊人可以在體會到瞿塘雄險的同時,也不知不覺作了一次唐詩之旅。

    一、李白“輕舟”過三峽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大名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的藝術高峰上。

    李白同時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一生漫遊了半個中國,行程萬里。他的旅行活動值得中國旅遊史大書一筆,他那充滿著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詩篇,是他“五嶽尋仙不 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真實情感寫照。

    李白一生中曾三過三峽,寫下了許多歌咏三峽的詩篇,但每次過峽時的際遇不同,詩的情趣也就因時而異了。

    李白首次出峽是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他誕生於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之南的碎葉河畔,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青少年時期,他在蜀中廣涉“百家”、“奇書”,擊劍任俠,歷覽名勝,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公元725年春, 25歲的李白杯著“桑弧篷矢,射乎四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宏大抱負,離開他深愛的蜀國,第一次向風景如畫的長江三峽進發。

    首次出川的李白,恰是風華正茂,胸懷大志之年,因此,他首次出峽的詩,顯得輕快而瀟灑。“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他對三峽的嚮往變成了現實,詩人飛動的情思,也把人們從峨眉山帶到了三峽: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李白放舟,穿過瞿塘峽之後,就向巫峽疾進。船一到巫山,他就棄舟登岸,以年輕遊子的淩雲壯志,無畏的意志和有力的步伐,吊念古聖先賢,一直登上巫山的最高峰。他寫下了《宿巫山下》:

    

    昨日巫山下,猿聲夢里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

    當一葉輕快的扁舟飛出西陵峽口之南津關,詩人看到的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

    初遊三峽,在李白的腦海裏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裏,一直不時地思念著三峽的江山與故人。在寫給秭歸、巴東一帶朋友的詩中,他嚮往“巫山雲雨飛“、“覺後思白帝”,希望自己與三峽朋友的書信不要稀少了。

    詩人第二次過三峽是西上進峽,與第一次過三峽時的心情、境遇,可謂是天壤之 別。這次進峽的時間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已經58歲。大約四年前,“安史之亂”爆發,連年戰事,民不聊生。李白出於一片報國憂民之心,進入永王李王的幕府。肅宗李亨即位後,李王因謀反被捕殺。李白因受株連,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縣東)。在赴夜郎的途中,李白再過三峽,其憤懣和悲愁的心情不言而喻。舟過黃牛峽,李白寫下《上三峽》:

    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

    船過秭歸,詩人想到自己與偉大詩人屈原的命運如此相似,不禁吟道:“遠別淚 空盡,長愁心已摧。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此時此地,在被流放者的眼裏,連壯麗的三峽風光也大為減色,只覺得舟行太遲,令人逆境難熬了!

     然而,不料絕路逢生,在船抵白帝城時,李白突然遇赦。他猶如脫籠之鳥,乃決計買舟東下,折返江陵,立刻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穿過三峽。在這三峽的起點,李白的血液裏,新鮮的活力又奔騰起來,心情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寫下《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唱: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歷來詩評家論此詩之妙,全在一個“輕”字,使人猶見水勢之急、舟行如飛。而 李白如釋重負,歸心似箭的暢快心情,也躍然紙上。李白乘的“輕舟”雖已消失了 1000多年,但他此行留下的詩歌中對三峽的讚頌,至今仍在人們的心中迴響。

    二、杜甫“作客”夔州吟

    對於三峽,如果説李白是邊走邊唱,那麼,“詩聖”杜甫(702一770年)則是居留吟唱,特別是杜甫在夔州居住近兩年,寫下了佔現存杜詩近三分之一的詩篇,為“詩城“、“詩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

    唐代的夔州屬山南東道,州治在瞿塘峽附近,與白帝城相連接,在今奉節縣城東十余裏的地方。大歷元年(766年)四月,詩人杜甫由成都輾轉來到夔州,看見這裡風光秀麗,不忍離去,又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資助,就在夔州居住下來,直到大歷三年(768年)的正月。據杜詩描述和後代詩人陸游等的記述,詩人流寓夔州時,曾幾度遷移,先住在山腰上的“客堂”,後遷居城內的“西閣”和東屯“草堂”。

    杜甫剛到夔州時,正臨近炎夏。夔州四面多山,夏日氣溫較高,加之這年又逢乾旱,“大旱山嶽焦,密雲復無雨”,(《雷》)體弱多病的杜甫對這種酷熱是很不適應的。於是,他就到較為涼爽的山腰“客堂”,居住了三四個月,至這年秋天才搬到 “西閣”住下。

     西閣居住的一段時間,杜甫的生活頗為閒散。從杜詩看,“西閣”、“江邊閣”、 “草閣”均與水緊緊相連,很可能這幾處是名字不同,實為一處。它們都依山臨水, “高齋次水門”,(《宿江邊閣》)“草閣臨天地,”(《草閣》)“層軒俯江壁,” (《西閣二首》)從白帝城的實地情況看,西閣的準確位置,也就是現在的“西閣” 處。杜甫在西閣寫下了不少狀物、寫景、憶舊、咏懷的詩,瞿塘峽的山水名勝地名不斷地出現在他的詩中。他用這樣的四句詩概括夔州的全部形勢:

    

    中巴之東巴東山,

    江水開闢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

    瞿塘險過百牢關。(《夔州歌十絕句》之一)他寫白帝城和峽中雨景:

    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

    翠木蒼藤日月昏。(《白帝》)寫大水時之艷堆,充滿慘愁之氣:

    

    艷既沒孤根深,

     西來水多愁太陰。

    江天漠漠鳥雙去,

    風雨時時龍一吟。(《艷》)他寫瞿塘峽峻崖深,可謂大筆揮寫:

    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瞿塘兩崖》)又曰:

    

    西南萬壑注,勁敵兩崖開。

    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瞿塘懷古》)

    而在《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一詩中,杜甫具體描述了自己與柏茂林等筵宴騎射的 閒適情景:

    

    甫也諸候老賓客,

    罷酒酣歌拓金戟。

    騎馬忽憶少年時,

    散蹄迸落瞿塘石。

    

    大歷二年(767年)三月,杜甫遷居草堂,此前杜甫還曾在赤甲山短暫居住,“十居赤甲遷居新,兩見巫山楚水春“,(《赤甲》)他登上桃子峰巔,詩如潮涌:

    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

    

    赤甲白鹽俱刺天,

    閭閻繚繞接山巔。

    楓林桔樹丹青合,

    復道重樓錦繡懸。(《夔州歌十絕句》之一)

    

    從白帝城高處向北遙望,一條清溪蜿蜒南流,一直流到白帝山下,在瞿塘峽口匯 入長江,這就是因杜甫草堂而得名的草堂河。從白帝街徒步,沿河濱公路北行,不到一小時就可到草堂。

    杜甫在草堂居住的這段時期裏,生活算是比較愜意的。住有“茅棟蓋一床,清池有餘花“;食有“濁醪與脫粟,在眼無咨嗟”;景有“石亂上雲氣,杉青延月華”;更為難得的是,在氵襄西草堂周圍,杜甫經營、種植著40畝果園,百餘頃稻田,許多事交由僕人看管,自己交遊至交,清靜自放。在那“老于干戈際”的時代,能有這樣好的棲身處,實在難得。

    夔州的生活雖然相對安定,但杜甫並不滿足於這種閒適的生活,客居異鄉,國運 又未見轉機,思鄉憂國的惆悵難以排遣。在《登高》一詩中,就充分表露了自己無法克制的哀傷:

    

    風急天高猿嘯哀,

     渚清沙白鳥飛回。

     無邊落木蕭蕭下,

     不盡長江滾滾來。

     萬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霜鬢,

     潦倒新亭濁酒杯。

    

    《登高》一詩,為歷來詩論者所推崇。楊倫在《杜詩鏡詮》中稱它“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詩七言律第一“,胡應麟稱讚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畢竟是人民的詩人,他除了把夔州、瞿塘以至三峽的“一草一木,盡入詩中矣“(宋于奐《夔州東屯少陵故居記》)外,還寫下了大量反映夔州、三峽一帶的風俗和勞動人民生活的詩篇。如《負薪行》,詩人詳盡地描繪了三峽婦女的悲慘命運;《最能行》則質問那些侮辱三峽男子缺德無才的偏見者,“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而《又呈吳郎》一詩,今天誦讀仍然親切感人,體現詩人對窮苦鄰里哀憐以至關心體貼。大歷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為實現他五年前居梓州時“即從巴峽穿巫峽“的願望,遂買舟東出夔門,然而,杜甫還未來得及實現他“便下襄陽向洛陽” 的宿願,就在出峽兩年以後的秋冬之季,客死於湘江舟中,時年59歲。

    一代詩聖在淒風苦雨中,在戰亂和病魔的摧殘下,枯槁當年,卻名揚後世,受到人民的厚愛。據研究,杜甫流傳後世的詩作共約1400余首,其中有437首是在居住不到兩年時間的夔州寫的。杜詩向有“詩史”之稱,而他的三峽詩同樣具有“詩史”特點。可以這樣説,包括杜甫三峽詩在內的全部杜詩,定會與三峽的山川一樣,與天地爭光,與日月同輝。

     三、白樂天“驚呼”瞿塘險

    “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任上的白居易得到敕令,升任忠州(治所在今重慶市忠縣)刺史,寫下《除忠州寄謝崔相公》詩,詩的最後兩句説明他能夠離開江州,心情上 是快慰的,即使忠州是不合理想的地方也只好不管了。元和十四年三月,白居易攜家人乘船溯流西上去忠州赴任。

    “詩到元和體變新”,(《白香山詩集》卷二十六)白居易正是唐詩“體變新” 中的重要人物。白居易(772一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以後的又一位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直言敢諫和作詩諷喻現實,得罪了權貴,由京官貶為江州司馬。貶謫生活使白居易十分的苦悶,因而在《琵琶行》詩中興起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嘆息。現突然得到一紙詔書,遷任忠州刺史,白居易喜出望外,在他流傳下來的近3000首詩歌中就有了咏三峽的詩篇。

    溯江西上,初入瞿塘峽,展現在白居易眼前的是山高、水深、崖陡、浪急、石惡,《初入峽有感》詩先大筆寫瞿塘之險:

    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

    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

    瞿塘呀直瀉,艷屹中峙。

    未夜黑岩昏,無風白浪起。

    大石如刀劍,小石如牙齒。

    

    從江州奔忠州,身履險境,船兒似小小的蘆葦在瞿塘急流中飄蕩,縴夫用竹蔑做的縴繩在岸上艱難地拖船,艄公在船上全力站穩腳跟支撐著船的平衡,白居易為安危捏著一把汗。“一跌無完舟,吾生繫於此。”想起自己時命蹇舛,歷此險境,“常恐不才身,復作無名死“,擔心會遇險而毫無意義地死去。(《初入峽有感》)

    瞿塘天下至險,白日行舟,唯恐顛覆,而夜入峽,其“難”可想而知,不由作者不在《夜入瞿塘峽》詩中感嘆頓生,首句以感嘆領取:“瞿塘天下險”。夜色中行舟更難,“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逆風驚浪起”,只能看見船影在移動,自己的憂愁多得“高於艷堆”。

    從白居易語言淺易的詩句中,後人足以領略到瞿塘峽的雄險。在作瞿塘遊時,細細品味白居易的許多詩篇,實在是很有興味的。

     四、劉禹錫建平採“竹枝”

    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

    這首《竹枝詞》,是劉禹錫在夔州刺史任上寫下的。詩人深入山鄉采風,抓住眼前“東邊日出西邊雨”實景,以“睛”通“情”,諧音兩意,既明白如話,又含而不露,描繪出一位初戀中的女郎,忽然聽到情郎的戀歌,産生了乍疑乍喜的內心活動。顯然,這首別出心裁,以奇制勝的詩作,是作者從民歌汲取養分而又經過加工提高的結果。

    唐長慶元年(821年),即詩人白居易離開忠州出峽的第二年,三峽又迎來了一位著名詩人,他就是劉禹錫。劉禹錫(772一842年),字夢得,因參加革新運動和寫詩 “語涉譏刺”得罪保守派和權貴,曾兩度被貶出京城達十六、七年。長慶元年至四年,他在夔州刺史任上,利用謫居三峽地區的這段時間,很注意向民歌學習,在民歌和文人詩中開拓出了一條新的路子。

     古代川東一帶的民間,流傳著一種民歌,本名“巴渝辭”,又叫“竹枝詞”,優美動聽。白居易有詩云:

    

    瞿塘峽口水煙低,

     白帝城頭月向西。

     唱到竹枝聲咽處,

     寒猿暗鳥一時啼。

    

    它表明這種民歌在白帝城一帶流行,聲調悲涼。白居易還有另外一詩:

    

    竹枝苦怨怨何人,

     夜靜山空歇又聞。

     蠻兒巴女齊聲唱。

     愁殺江樓病使君。

    

    這進一步表明,竹枝詞的主要歌者是“蠻兒巴女”,他們竟至會唱到更深夜靜。這種竹枝詞的流傳地區不限于三峽,而是遠及于荊江南北,洞庭之濱。劉禹錫有詩云:

    

    帝子蒼梧不復歸,

     洞庭葉下荊雲飛,

     巴人夜唱竹枝詞,

     腸斷曉猿聲漸稀。

    

    劉禹錫來夔州後,見到“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與劉禹錫同時代的詩人于鵠《巴女謠》詩)的情景,便被吸引住了。第二年正月初春,風和日麗,草木吐綠,他專程到建平(今巫山縣境內、古屬夔州地區),看到鄉民們“吹短笛”,敲擊鼓點,邊唱“竹枝詞”,邊揚起衣袖,放縱而舞。劉禹錫聆聽動人的詞曲,想起屈原當年學習民歌寫出了著名的《九歌》,於是就采風研習,創作竹枝詞。

    劉禹錫的《竹枝詞》多是歌咏三峽風光和男女戀情的,其中也流露了他遭受貶謫後的憤懣和思鄉的愁緒。三峽風光奇麗,物華天寶,誘發了劉禹錫的詩情畫意,他寫白帝城春:

    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莫上動鄉情。

    寫瞿塘險阻:

    

    瞿塘嘈嘈十二灘,

    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寫巫峽猿聲:

    

    巫峽蒼蒼煙雨時,

    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裏愁人腸自斷,

    由來不是此聲悲。寫景中寄情:

    

    山桃紅花滿山頭。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

    水流無限似儂愁。又如:

    

    兩岸山花似雪開,

    家家春酒滿銀盃。

     昭君村中多女伴,

     永安宮外踏青來。再如:

    

    日出三竿春霧消,

     江頭蜀客駐蘭橈。

     憑寄狂夫書一紙,

     家住成都萬里橋。

    

    竹枝詞在唐代以前對我國詩歌創作沒有多大影響,由於劉禹錫《竹枝詞》的成功,遂引起各代詩人的競相效倣,寫《竹枝詞》的很多,《竹枝詞》也成為詩歌創作的一 種專門體裁。在夔州任職的3年時間裏,劉禹錫雖然只留下了兩組共11首《竹枝詞》,但由於這些民歌體小詩反映了三峽地區的風土人情,有健康開朗的情調和濃郁的地方色彩,既在形象、音調、表現手法上吸收了民歌的特點,又經過詩人的加工提高顯得更為凝練集中,語言通俗,清新明快,因此不僅在文人中産生較大影響,在人民口頭中也廣為傳頌。《舊唐書劉禹錫傳》載:“武陵奚谷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新唐書劉禹錫傳》也載:“作《竹枝詞》十余篇,於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流傳 是最公正的評價。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讚譽劉的詩歌“宏放出於天然”,尊他為“小詩之聖。“

    劉禹錫還用其他詩體記載了自己遊峽的見聞和感受,如《神女廟》、《蜀先主廟》、《觀八陣圖》等詩,山川景物與歷史事件無不入詩。

    古往今來的詩人墨客,途徑三峽,信步夔州城下,常不免要哼上幾句膾炙人口的夔州《竹枝詞》。所幸的是,三峽地區至今還在傳唱的情歌,似乎與劉禹錫《竹枝詞》既有相通之處,又更顯熱烈、粗獷和直露,請聽:

    

    江邊楊柳一排排,

    砍根楊柳做船來,

    千人萬人我不渡,

    單渡情哥到花臺。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