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平湖一望水連天
央視國際
  

    一、洞庭天下水

    洞庭湖,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水面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 3220′,東經11040′~11310′。湖面海拔34.5米,湖區面積1.878萬平方千米,天 然湖面為2740平方千米,另有內湖1200平方千米,蓄水量178億立方米,當汛期所有蓄洪區 都打開時,面積和蓄水量都要增大1倍多,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它銜遠山,吞長江,浩 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素以宏偉、富繞、美麗著稱於世。

     在歷史上,洞庭湖的名稱有多種。一説為"九江"。因湖水匯集了浙、沅、無、辰、酋、敘、資、湘、澧等9條河流,所以,《禹貢 》篇中就稱作"九江"。一説為五渚。因有長江和湘、資、沅、澧5條大河匯渚之意。《戰 國策》就曾記載:"秦與荊(即荊楚,指楚國)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史記》、《 水經注》也稱之為"五渚。"

     至於洞庭一名,則來源於湖中君山。民間傳説,君山是神仙的洞府,所以又稱為"洞府之 庭"和"洞庭山"。古人就借"洞庭"之名來命名環繞君山的一片水域,稱為洞庭湖。

     洞庭湖目前被分割為三個部分:岳陽與華容之間的東洞庭湖,其前身為巴丘草湖;岳陽與 湘陰之間的南洞庭湖,前身為青草湖;沅江和常德、南縣之間的西洞庭湖(又分為七里湖和 目平湖兩部分),前身為赤砂湖。其中,東洞庭湖是洞庭湖現水域中最寬的一個,面積1091 平方千米有奇。

     洞庭湖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為過水性湖泊。其北面為分泄長江水流的松 滋、太平、藕池、調弦(調弦口于1985年建閘堵口)四口,東南、西南有四水匯注,形成不 對稱的向心水系。其中,湘江和沅江都是長江的大支流,每年平均水量都超過700億方立米 ,一江四水都在洞庭湖裏調蓄,最後又從湖東面城陵磯附近的洞庭湖口流入長江。

     洞庭湖每年吞吐的水量,將近3000億立方米,比鄱陽湖多得多,因此,它對長江調節洪水 的作用,也比鄱陽湖大得多。每年汛期,長江的部分洪水,從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 池入湖裏暫時儲存,可以減輕洪峰對下游地區的壓力。有人説它是長江的一個"胃",是頗 為形象的。洞庭湖好比一個天然的大水庫,起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蓄作用。

     由於荊江北岸各口均已堵塞,江漢湖群與長江完全隔絕,荊江河段超過安全泄量的洪水主 要靠洞庭湖調蓄。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他湖泊比較,洞庭湖具有三大特點:

     1、來水面積大。總計來水面積130萬平方千米,其中四水及洞庭湖水系面積26萬平方千米 ,長江幹流枝水以上的來水面積104萬平方千米,分別為鄱陽湖和太湖的2倍和46倍,入湖水 量"南四水"佔58%(其中沅江最大,佔23%),"北四口"佔42%(以藕池河最大,佔18 %)。年平均總入湖水量約2500億立方米,總出湖水量約2140億立方米,蓄留水量約360億 立方米,出入湖總水量之比為1.04~1.15,二者接近。

     2、入湖泥沙多。眾水匯聚湖中,而僅有城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 積。1951~1980年平均年入湖泥沙達1.42億立方米,其中四水輸入0.24億立方米,佔入湖沙 量的16.9%,四口(現為三口)輸入1.18億立方米,佔入湖泥沙量的83.1%,而由城陵磯輸 出泥沙0.36億立方米,佔入湖泥沙的25.1%,每年約有1.06億立方米泥沙留在湖中(四口、 四水控制水文站以下區間輸入的泥沙尚未計算在內),淤積率達74.9%,鄱陽湖輸入泥沙只 有0.15億立方米,年出湖泥沙約為0.08億立方米,只有0.07億立方米左右泥沙存留湖中,為 洞庭湖的7%左右,大量泥沙淤積的結果,使洞庭湖面積急遽萎縮,湖面和湖容僅為鄱陽湖 的76%和71%。

     70年代以來,松滋、太平、藕池三口門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 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 飄尾延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調蓄 功能趨向衰減。

     3、洪枯水位相差懸殊,年徑流量相差較大。洞庭湖位於我國中亞熱帶的北緣,年平均氣 溫為16.7℃,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但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 期長而洪澇頻繁,城陵磯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954年)為5268億立方 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年)1990億立方米。洞庭湖水位始漲于4月,7~8月最高,11月至 翌年3月為枯水期"四水"入湖流量4~8月為旺季,佔全年入湖總量的68%,其他時間為 淡季,佔32%;"四口"入湖流~10月為旺季,佔入湖總量的90%,其他時間為淡季, 佔10%。每年4~9月為湖水盛漲期,進水量大於出水量,部分來水貯留湖內,湖面擴大,水 位上升;12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時,出水量大於進水量,水位低落,湖面縮小,享有"洪水 一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幹"之説。

     洞庭湖水位變化大。如岳陽曆年最低枯水位為1706米(1937年),最高洪水位34.82米 (1954年),洪枯水位差高達17.76米,分別為鄱陽湖和太湖的1.3倍和11.3倍以上。'湖南省農業區劃委員會編著:《湖南省農業區劃》(第1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 6年版,第224頁。〖ZW)〗而根據鹿角水位站的統計,洞庭湖平均水位為25.57米,但變差較 大,年內最大水位變幅為13.61米(1962年),最小水位變幅為9.29米(1972年),絕對水 位變幅達16.29米。

     這些特點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洞庭湖縮小,變遷。只有在長江和四水上遊植樹造林,搞 好植被建設,並在三峽建庫攔洪,才能延緩這種自然演變的趨勢。

     "湖廣熟,天下足"。享有盛名的洞庭湖及周邊流域,至今仍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庫。僅 佔湖南省1/7面積的洞庭湖區,卻産出了全省60%的棉和40%的稻穀,工農業總産值也佔全 省的1/3。湖內魚類資源豐富,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産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洞庭 魚》一詩中咏道:

     '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

    鬧若雨前蟻,多如秋後蠅。'

    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裏盛産鯉、鯽、鳙、鰱、鳊、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 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産,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湖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 三百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歷史上享有盛名。它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 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産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 之珍。

    二、洞庭湖的變遷

    全新世,特別是歷史時期以來,由於內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洞庭湖經歷著一 個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變過程,即由河網割切的平原地貌景觀,沉淪為"周極八百里, 凝眸望則勞"的浩渺無涯的湖沼景觀,最後又淤塞為陸上三角洲佔主體的平原-湖沼地貌景 觀。

    近幾年的鑽探資料表明,洞庭湖的第四紀沉積層下,普遍墊伏著第三紀至白堊紀河流湖泊 沉積生成的砂頁巖,並與湘西的沅陵至麻陽紅色盆地相連,由此證實洞庭湖區曾經是燕山運 動所形成的地塹型盆地,形成過廣闊的內陸湖泊群。整個湖區在平面形狀上,呈現一馬蹄形 盆地的地貌。隨著湖盆的構造凹陷,四週河流攜帶的大量泥沙卵石,源源不斷在湖盆堆積充 填,到第三紀後期,堆積的地層厚度已達5~6千米。

     第四紀早期,四週山地抬升,湖區普遍下沉,在多組不同方向斷裂的分割下,形成一個呈 不規則四邊形的斷陷盆地。湖盆不斷擴大,湖水連成汪洋一片,其範圍北到華容、石首,東 至岳陽、汩羅,南達益陽、桃源,西抵常德、臨澧,形成以洞庭湖為中心,北與長江溝通, 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的向心水系網,是洞庭湖的全盛時期。

     迄今為止,在湖區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跡,也未找到陸地生存的第四紀脊椎動 物化石,因此可以推斷,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0萬年),以前,洞庭湖是一片深水湖盆。

     晚更新世以後,洞庭湖區帶有普遍陸生的特徵,湖相沉積消失,盆地呈現一片河網割切的 地貌景觀。全新世以來,人類開始進入這一地區。今天廣泛分佈于湖區之內的大量新石器時 代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據。據湖南省博物館初步調查,湖區範圍內的安鄉、南縣、華容、沅 江、湘陰、汨羅等縣,均有遺址發現。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湖區中心的大通湖農場的各個分場 ,在地表以下7米左右均有遺址發現,石器甚多。

     新石器時代以來,雖然隨著湖盆地區緩慢下沉,形成一些局部性小湖泊,整個平原景觀開 始向沼澤化方向發展,不宜人類居住和從事生産活動,這也是為什麼湖區腹地普遍缺失商、 周文化遺址的原因,不過,整體而言,仍是河網交織、湖泊星散的地貌景觀。

     東晉以後,隨著荊江江陵河段金堤的興築,荊江三角洲的擴展和雲夢澤的萎縮,在公安油 口下游的荊江南岸, 出現了景口、淪口兩股長江分流匯合而成的淪水,進入洞庭平原,開 始干擾洞庭水系,原先直接入江的四水受荊江分流的嚴重影響,分別流注湖中,洞庭地區由 沼澤平原形態迅速演變為眾所週知的汪洋浩渺的大湖景觀。南朝時期,洞庭湖方圓500余裏 ,《水經注湘水》描繪説日月仿佛出沒于其中。南朝詩人陰鏗《渡青草湖》詩:"洞庭春 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墻。滔滔不可測 ,一葦詎能航?"便是對這一時期湖泊景象的生動杌妗?

     唐宋時期洞庭湖水域向西拓展,達到方圓七八百里,而且是洞庭湖最深的時期,"八百里 洞庭"開始頻頻出現于這一時期的詩文中,如唐僧可朋的"周極八百里,凝眸望則勞";宋 梅堯臣的"風帆滿目八百里,人從岳陽夢上看",等等。

     洞庭湖的瀲艷澄波和壯麗景色、恢宏氣勢,激發起詩人的無限詩情。唐代張説詩曰?quot;平 湖 一望水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唐代著名山水詩人孟 浩然詩曰:"洞庭秋正闊,余欲泛歸船。莫辨荊吳地,惟余水共天"。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 人李白和杜甫均有描繪洞庭湖的名句千古傳誦。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詩曰:"清晨登巴 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山青滅遠樹,水綠 無寒煙。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風清長沙浦,霜空雲夢田。…"杜甫形容浩渺洞庭為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白居易的"猿攀樹立蹄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元稹的"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宋朝詞人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 庭》極得後世讚賞:"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説。……"正因為湖水幽深莫 測,浩浩無涯,使人們産生了奇妙的幻覺和神奇的想象。唐人李朝威在他的《柳毅傳》中, 便將洞庭湖描繪成"白璧為柱,青玉為墻","臺閣相向,千門千戶,奇草珍木,無所不有 "的洞庭龍宮。

     南宋初年,金兵肆虐,北方民眾再次南遷,繼續沿江築堤禦水,擴大湖灘墾殖,著名的荊 江大堤就是這時形成的。不過大江南北為了排泄江水,尚留有眾多的穴口,如採穴、油河、 調弦、郝穴、新衝等萬曆《湖廣總志》卷33《水利志》"開復荊承二府屬穴口疏" 。僅公安縣沿江就有十數口。同治《公安縣誌》卷首"雷思霈序"。

     元朝以降,隨著荊江穴口的堵塞,江北大堤連為一體,長江中上遊及湖南山區開發加快, 荊南分流及四水入湖量增加,而且含沙量上升,在來水有增無減,湖底淤高情況下,於是, 洞庭湖進一步展寬,形成了西、南洞庭湖。唐宋時期七八百里的洞庭湖,至清雍正年間達到 八九百里,道光年間更發展到鼎盛,"日月皆出沒其中"。據道光《洞庭湖志》附圖計算,全盛時期洞庭湖的洪水湖面可達6千平方千米,約為 現在湖面的2倍。湖區華容、安鄉、漢壽、沅江、湘陰、岳陽等縣縣城均矗立湖岸;層山、 古樓山、寄山、鳳山、明山、君山、扁山、赤山等均成湖中島山,甚至澧縣東7.5千米的嘉 山,也瀕臨湖岸。"八百里洞庭入嘉山"就是這一時期湖區擴展的生動寫照。

    圖11

    惟此時由於湖底不斷淤高,湖深反不及唐宋時期,統一的湖面在平水期分化瓦解為若干區 域性湖泊,除巴丘(在岳陽西面,因岳陽古時叫巴丘而得名)、青草(因冬春青草彌望而得 名)、赤砂(因湖底多赤砂而得名)三湖外,尚有大大小小湖泊幾十個。三湖的形成,使八 百里洞庭不再是"水盡南天不見雲"了,而開始呈現"岸芷汀蘭,鬱鬱青青"的另一番景象 。

    三、洞庭湖的萎縮

    千百年來,洞庭湖一直是人們的驕傲。八百里漁歌被我們先人吟頌了上千年。公元1044年, 范仲淹留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更隨這篇奇文而聲名大振。

    然而,近100多年來,洞庭湖由6000多平方千米(1825年)萎縮至2700平方千米(1983年 ),其原因有自然與人為兩方面。

    清咸豐三年(1852年),荊江馬林工潰決,形成藕池口,據説是因"民力拮據",竟未加 堵築,至咸豐十年(1860年),長江發大水,在原潰口下衝成藕池河;同治九年(1870年) ,長江特大洪水,黃家浦潰決,雌詮螅浼傭輪こ灘萋剩鐐問輳?873年 ),復潰不塞,形成松滋口及其分流松滋河。

    藕池、松滋兩口形成後,加上原有的兩口虎渡與調弦,荊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荊江泥沙 約45%,通過四口排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進入歷史時期演變最為劇烈的一個階段。

    正因為荊江四口分流入湖的洪水與泥沙同時俱來,汛期湖面的擴大與湖中泥沙淤淀相伴産 生,因此,緊接在四口入湖形成初期短暫的湖泊回春,湖面擴大之後的,是湖泊的嚴重淤積 和湖面再度萎縮。史書記載:

    〖HK34〗自藕池潰口,江流倒灌以後,大量泥沙隨水而入,以致湖底日見升高,湖面日益 狹小,加以湖中洲島,星羅棋佈。〖ZW(〗1924年王恢先《湖南省水利問題之研究》,《水 利月刊返?卷第5期。〖ZW)〗〖HK〗

    同治、光緒之際,在華容、安鄉、漢壽、常德幾縣交界地段湖區淤墊出一個面積達100余 千米的"南洲"〖ZW(〗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卷96《岳、常、澧道履勘南洲札》。 〖ZW)〗,這就是後來的南縣。

    咸豐以後,洞庭湖區新淤洲灘的圍墾進入高潮,湖泊面積隨之大減。從1825年到1949年的 124年間,其湖泊面積由6000平方千米縮減至4350平方千米,共減少1650平方千米,年均縮 減133平方千米。

    建國後,洞庭的厄運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所加重。過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長 江中、上遊地區森林覆蓋率從建國初的30~40%下降到今天的10%左右;全流域水土流失面 積由36.4萬平方千米,佔流域面積的20.2%,上升到今日的近57萬平方千米,佔流域面積 的310.5%,而其中的91%又集中在上遊地區。對長江起著調蓄作用的洞庭湖,長江和湘、 資、沅、澧四水的泥沙匯聚,每年遞增的洲土達到6萬畝。1949年尚有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 湖,到1983年僅存2700平方千米,年均縮減48.8平方千米,如今則只剩下1659平方千米, 枯水期則為645平方千米,曾是澤國一片的西洞庭,今已基本上淤為陸地,再難尋覓那浩淼 的風範。蓄水量從1949年的293億立方米減少到1983年的174億立方米,縮減了119億立方米 ,即減少了41%,年均減少3.5億立方米。如不採取有力措施,照此推算,總有一天,"八 百里洞庭"將不會存在。

    四、巴陵勝狀迷人醉

    較之古代,如今的洞庭湖湖面雖大大萎縮,但仍相當寬廣,尤其是夏季,水天一色,渺渺似 海,自古風光卓絕,勝跡無數。其中當推盪漾湖中的君山和聳立湖畔的岳陽樓最負盛名。

    追索岳陽樓的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訓練水軍閱兵、點將之處。唐開元四年( 716年)中書令張説謫守岳州始建,初名南嶽,後易名岳陽樓,迄宋慶曆四年(1044年)春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文學巨子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之後?quot;樓以文存" 、"文因樓傳",岳陽樓更聞名遐邇。

    君山,古稱湘山,又名洞庭山,是湖中一個晶瑩如碧玉的小島,呈橢圓形,上有數十個山 峰,較大的有十二峰,峰巒盤結,溝壑迴環。君山面積雖僅0.96平方千米,但在一湖浩蕩的 活水映襯下,顯得無比秀美。歷代文人名士對它吟咏不絕。宋代黃庭堅的名句"未到江南先 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其欣羨之情,溢於言表。唐代劉禹錫的詩:"湖光秋月兩相知, 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最為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君山的美 。

    雲霧繚繞,孕育了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説的君山古跡遍佈,可供觀賞的,有二妃墓、封山印 、柳毅井、朗吟亭、酒香亭、射蛟臺、傳書亭、龍涎井、飛來鐘等。

    洞庭秋月,是蕭湘八景之一。浩月輝映下的洞庭勝景,是那樣使人心醉,曾讓無數詩人為 之折腰。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八景詩洞庭秋月》中寫道:"李白曾攜月下僧,煙波秋醉 洞庭船,我來更欲騎黃鶴,直上高樓一醉眠。"

    碧水共天,滄溟空闊的洞庭湖,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對它的記載和描繪無盡其數,而最 讓人難以忘懷的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及其作品。遭受讒言,被放逐到沅、湘一帶的屈 原,在他的詩歌中,反復吟咏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夫人 》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君》中"吾道兮洞庭。"《湘君》、《湘夫 人》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説,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 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遊弋在秋風裊裊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帶 特産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 ,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63歲的屈原得知秦兵攻破郢都,縱火焚燒了楚國王陵,決心一 死以殉國,而懷沙自沉于洞庭湖邊的汨羅江(清澈的汨羅江,從湖南、湖北、江西三邊交界 處的黃龍山脈,奔突而出,蜿蜒曲折流經200多千米,切開鳳凰山注入湘江北,直下洞庭) 。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宋文天祥)相傳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即源起于洞庭人民對屈原的悼念方式。從此 ,詩星永照洞庭……

    古人云:"四瀆長江為長,五湖洞庭為宗。"意思是説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水,以 長江最長,洞庭、鄱陽、太湖、巢湖、洪澤湖五大淡水湖,以洞庭地位最重要,這不僅是從 當時洞庭湖面積最大而言的。當也與洞庭湖文化史上的地位有關。洞庭湖和屈原、李白、杜 甫、白居易、劉禹錫、韓愈、李商隱、孟浩然、范仲淹等名字永連在一起了。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