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漢江與清江
央視國際
  

    一、最長的支流:漢江

    漢江,古名沔水、漢水,又名襄河,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書禹貢》篇:"番冢導漾,東流為漢。"即指此。

    (一)幹流概況

     漢江有南、北、中三源,即漾水、南河(即玉帶河)、沮水。過去一般以中源為正源,即 發源於陜西寧強番冢山的漾水。漾水的流量 比玉帶河與沮水小得多,但河谷遠比二者寬廣。在烈金壩附近,漾水平常水面寬不過10米, 但河谷寬達2000~3000米,兩岸谷坡平緩,河床坡度也很平坦,不像一般河流上遊開端的深 邃峽谷情況。

     漢江由烈金壩東流至大安驛,成1000米寬的小型盆地,當地洪枯水位相差不過1-2米,唯 河道散亂,水無定槽,兩岸田地都遭沖毀變成荒灘。其後流入峽谷,至新鋪灣則又展為一盆 地,情況與大安驛相仿佛。再東行至炭廠市,南源南河來會,至沮水鋪,源出陜西留壩秦嶺 山脈、海拔2610米的紫柏山西南麓的北源沮水來會。南北兩源的流域面積長度和水量均較中 源為大,但河谷都是非常仄隘的峽谷。三源會合後,漢江已具有大河規模,再經約10000米 之峽谷,至武侯鎮上遊高家泉出峽,進入平坦開闊的漢中盆地。

     自西向東從漢中盆地穿過的漢江,河谷開闊,兩岸為沖積平原。沔縣附近兩岸距山約3000 ~4000米,河面寬度低水位時約60~70米,洪水則達400~700米,至南鄭附近,南岸平地距 山僅1000~2000米,北岸則達10千米以上。河面寬廣,低水位時河寬約300米,水深3~5米 。洪水河面則寬達1000~2000米,河中沙洲櫛比,河岸皆沖積沙土,易受流水沖刷,河泓變 幻無常,如洋縣城南土地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大水以前在江南,現已在江北,距河岸 約500米。本段漢江河谷兩岸階地頗為發育,10米以下為第一級階地--河漫灘階地,地面 平坦;10~15米之間為第二級階地,平坦的程度不及河漫灘階地,但較少分割;第三級階地 高出河床30~40米,地面分割比較破碎;第四級階地高出河床70~80米,分佈零星;第五級 階地高出河床200米,完全為丘陵地貌。

    漢水出漢中盆地,便進入一段600余千米的峽谷河段。漢江急劇下切,兩岸山巒疊嶂,河 床狹窄,最窄處僅50米,最寬處亦不過200米,江流被約束在陡峻的河谷中,水流湍急,有 一瀉千里之勢,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幹流上的丹江口、安康、石泉及支流堵河上的黃龍 灘水利樞紐,都座落在這群山狹谷之中。

     漢水過均縣後,東南流經老河口市、谷城、襄樊、宜城、鐘祥,而進入下游平原地區,過 潛江、天門、仙桃、漢川、蔡甸等縣市,在武漢市龍王廟注入長江。

    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漢 江臨眺》詩中對漢水中下游景色的描繪。看,南臨三湘,下連長江,廣袤無垠;滾滾江流, 一瀉千里,水天相接,好像到了天地之外;遠望藏在茫茫煙靄中的山色,時而清晰,時而迷 蒙,若有若無,虛無縹渺。今天,如果有幸乘飛機飛越上空,從機艙往下看去,只見遼闊的 江漢平原上,長江和漢水像兩條遊龍,浩浩蕩蕩,晶瑩的湖泊從機翼下掠過,大的似明鏡, 小的如寶石;眾多的河渠像一條條彩帶,構成一幅秀麗的水鄉圖景。

     漢江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丹江口以上為上遊,長約925千米,集水面積9.52平方千米。穿 行于秦嶺、大巴山之間,河谷常與岩層走向斜交,平均比降為0.6‰,交替出現峽谷和盆地 ,河道蜿蜒曲折,束放相間,灘多水急,重要灘險有100余處。盆地段河寬一般為200~300 米,峽谷段一般谷深300~400米,河寬僅數十米,其中洋縣至石泉間,峽谷最為集中。根據 自然形勢,這一段可分為兩小段:洋縣至渭門為深切峽谷段。本段為漢江幹流上最大峽谷 ,全長約53千米,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從洋縣小峽口至環珠廟,長約23千米,稱為小峽 。漢江進入小峽後,河身驟束至200米,兩岸山嶺高出河床100~200米。環珠廟至渭門間約3 0千米,稱為黃金峽,又稱大峽,是漢江最著名的峽谷。大峽成一大軛形,水程30千米,陸 程僅9千米。漢江進入大峽後,兩岸山嶺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傾角達50~60度,河身 最窄處僅50米,最高與最低水位相差達24~25米,河中灘險甚多,著名者30余處,其中龜灘 、籠灘、金溜子等為最險。

     渭門至石泉。渭門以下至茶鎮河谷較闊,大致一岸較陡,一岸較平緩,不若黃金峽雙峰夾 峙毫無迴旋餘地。本段河寬約200米,谷寬達500米,七星壩附近有紅色岩係所成之小盆地, 比石泉盆地略小。茶鎮以下至石泉又為荒涼的峽谷區,河寬約150米,兩岸山峰高出河面約3 00米,谷坡50~60度,在石灰岩區域尤其峻峭,並有很多溶洞,高出河床30~40米。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工作隊:《漢江流域地理調查 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6頁。

     本河段河床多卵石和砂磧。支流短小,且多屬山溪性河流。

     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長約270千米,平均比降0.19‰,集水面積4.68萬平方千米,河流 流向從東西方向轉變為西北至東南。穿行于低山、丘陵、崗地間,流速減緩,河谷略見開闊 ,枯水期河寬一般增至300~400米,洪水位河寬2000~3000米,最寬處達5000~6000米,最 大洪水時期最寬地區擴展至8000~10000米,洪水氾濫于全部平原地區,直達兩邊崗地邊緣 ,唐白河下游平原亦完全被淹沒。河床寬廣不穩定,衝淤多變,沙灘羅列。漢江進入平原後 ,流速驟緩,河中停積泥沙甚多,常常此衝彼淤,變化很大,洪水時期河床沖刷甚烈。例如 襄陽測站1952年4月29日~11月10日16次測量洪水時期斷面的變化。開始時河底高程為61.9 米,中間一再衝淤,最低時曾達51.8米,但洪水退後又回淤至61.3米,恢復縱剖面的平滑狀 態。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處,沙灘38處,平均每1.7千米即有沙洲或沙灘一處,這些沙洲與 沙灘經常在變化,例如三官殿附近饒家營以上至王家垸一帶,1944年有沙洲6處,至1953年 已沖走2處,但在該地又有新沙洲出現。本段襄陽以上河床質為大石、粗、細砂組成,襄陽 以下為沙質河床。河谷沿河兩岸除局部地點(如襄陽老龍堤)之外,幾乎全部無堤,因此, 常受洪水災害,沿河自然堤逐漸加高,而平原部分離河愈遠則地勢愈低,至崗邊為最低,造 成河谷地貌的倒置,當地居民亦都了解此點,有"高莫高於河沿,低莫低於山邊"之諺。 〖ZW(〗同上,第27頁。

     鐘祥以下為下游,長約382千米,平均比降0.09‰,集水面積1.7萬平方千米。穿行于江漢 平原間,水流緩慢,河床淤淺,河曲至為發育,有"曲莫如漢"之説。各段河道的中心里程 比直線距離長得多,漢江從鐘祥到漢口,河身長388千米,直線距離僅210千米,相差達142 千米;又如東荊河,從澤口到沌口,河身長210千米,直線距離僅136千米。兩岸自明代起, 築有堤防,河道沿途收束,河槽上寬下窄,成漏斗狀。漢江在鐘祥一帶尋常洪水期寬達3000 ~4000米,自澤口至張截港,河槽寬約1000米,張截港以下至麻洋潭減至500米,黃新場與 仙桃之間已縮至350米,仙桃以下更窄,至武漢市附近最窄處僅100米。汛期時,上游來水由 下游幹流和右岸東荊河分流入長江。東荊河上遊陶朱埠附近河床泄水斷面為2300平方米,而 下游北口附近僅僅1700平方米。這種上遊寬下游窄的畸形狀態,使河道允許泄量愈往下游愈 小,如鐘祥碾盤山漢江允許泄量為27000~30000立方米/秒,而仙桃杜家臺以下允許泄量僅 為5250立方米/秒,而上游來量很大,形成了洪水來量與泄量極不平衡的局面,這便是漢江 與其他河流不同而具有的最大特點。一旦發生水災,洪水洶湧澎湃,以致衝破堤垸,實為造 成漢江下游嚴重水災的基本原因之一。

    本段沿江兩岸海拔35米以下為廣大平原與眾多湖泊,平原成帶狀,與河道平行。35~50米 為河階地、崗地與丘陵。漢江、東荊河、長江等大河沿岸的地勢一般比較高,各河之間往往 形成洼地,為積水所匯聚的洼地湖泊帶。例如漢江左岸,幹流與北方崗地之間為天門河刁汊湖洼地帶,漢江右岸與東荊河之間為通 順河排湖洼地帶,東荊河與長江之間則為內荊河(中襄河)洪湖洼地帶,這些洼地帶大致均 為東偏南方向。在平原與階地毗連的地方地勢亦很低,常有湖泊散佈期間,成為崗地邊洼地 湖泊帶,如鐘祥笪家湖,天門白湖,孝感童家湖、野豬湖等。

    漢江下游河道淤塞的情況普遍而嚴重。漢江幹流兩岸在歷史上原有甚多穴口和支流,後來 因為日漸淤塞與堵築,以致各支河大多淤廢。明朝為了維護獻王陵寢,將左岸穴口全部堵塞 ,因此右岸水災日益嚴重。明隆慶間,大學士張居正為保護其祖墳,在右岸修築沙洋大堤, 並堵塞長江的茅江口(現洪湖縣),於是右岸穴口亦大多堵塞,把漢江河身約束于狹隘的幹 堤內,最大洪水流量超過安全泄量的4~5倍,再加上長江洪水頂托,漢水常因泄洪不暢釀成 水患。1949年後,除全線修築堤防外,在上遊干支流上先後建有安康、丹江口和黃龍灘等大 型水利樞紐工程,在下游修建漢北大型排澇工程和杜家臺分洪工程等,減少了洪澇災害,並 兼有灌溉、航運、發電、養殖之力。

    漢江全長1577千米,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千米,在長江各大支流中, 僅次於嘉陵江,多年平均徑流量563億立方米,河口年平均流量為1820立方米/秒,天然落 差1964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066萬千瓦,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裝機容量達600萬千瓦。

    漢江由於中上游來自山區,水流急驟,沖刷較強,沙量較多,碾盤山站年平均含沙量2.39 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1.3億噸,最大年輸沙量2.63億噸(1964),最小年輸沙量0.223億 噸(1996),侵蝕模數達929噸/平方千米,在長江各大流域中僅略低於嘉陵江,水土流失 嚴重,是長江中游主要泥沙來源。

    (二)重要支流

    漢江支流眾多。在漢中盆地匯入的支流,北岸有褒水、胥水、水、黃沙河、溢水河等,均為秦嶺南坡的順向河,它們的河90%以上 在山地區,均係峽谷性質,河床平均比降為4‰,各河一齣峽谷,即進入漢中平原,河谷驟 然開朗。南岸有濂水河、冷水河等,源於大巴山北坡,除比北岸支流短促外,其他情況大致 相同。流入漢中盆地的各支流,均由山區驟入盆地,都能利用河口形勢,築壩開渠引水灌溉 。歷史上,漢中的人民在此開鑿有漢惠、褒惠、胥 惠、冷惠等渠,為漢中盆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從洋縣至均縣峽谷盆地段,支流一般較為短小,較大的有酉水、金水、子午河、牧馬河、 甲河、洵河、蜀河、天河、白石河等。

    中游段支流主要有丹江、南河、唐白河、蠻河與利河等。

    下游支流多發源於周圍的山地大洪山、桐柏山等山,如員水、天門河、鬼水、大富水 、■水等,均在左岸。各支流一般上遊穿流於山地,亂石多,坡度大;中游經過丘陵地,多 石灘;下游入平原湖沼地區,多泥沙沉積。由於河流短,河槽窄,水量小,夏季漲水,旋漲 旋落,屬山洪性質。在沿江堤防沒有修築以前,漢江下游河道常常發生變化,洪水時期干支 流交匯在一起,一片汪洋。江漢幹堤及其他大小堤垸修築以後,漢江與各支流河道淤塞嚴重 ,河流發生極大變化,如天門河原來從漢川的新鮮口到牛角灣、沉下湖、皂角樹、馬港、會 張弛口水出風門,入松湖、慈湖,後來由於故道淤塞,遂由馮家灣、楊腰坡入三台湖。天門 舊河(俗稱老縣河),七八十年前為梅石廖湖,現為梅石兩垸。

    現將漢水重要支流介紹如下:

    唐白河 係唐河與白河的合稱,由源出河南方城縣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縣的白河, 流至湖北襄樊市雙溝鎮匯合而成。至襄樊市東律鎮注入幹流。以白河為源,全長312千米( 唐白河口至白河源),流域面積245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2 26米。整個水系略成扇面狀,干支流在山地的長度很短,白河自黑山頭以上僅90余千米,唐 河自金店以上僅30余千米,河身大部分在平原上。干支流進入平原後,河曲發育,並有局部 改道現象,如新野以東有老白河,為東漢以前白河正流,從老白河沿河集鎮殘碑斷碣推測, 過去曾通航。南陽瓦店區東灣原來在白河以西,現已改在河東。唐白河下游從前納清河以後 在現在的清河口流入漢江,後因改道淤塞,始改道南流至張家灣入漢江,而清河則單獨入漢 江。唐河的河槽相對來説比較穩定,類似的變化較少。

    唐白河各河流的流量很不穩定,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相差達1900多倍。每逢大雨之後,河 水猛漲,毀岸決堤,破壞甚烈,河床普遍擴展,如白河支流鴨河在唐村一帶從1919年以來河 床已加寬一倍多。若久晴不雨,則又乾涸無水,甚至斷流,對於航運和灌溉都很不利。

    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地均在南陽地區。而南陽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農業比較發 達的地區之一,遠在戰國時代,楚人沈諸梁為葉縣尹,即"作陂池,資灌溉"。這種風氣在兩漢進一步弘揚光大,一直沿襲到明 清,歷時兩千年左右。但是從明代開始,由於數十萬流民聚積于荊襄山區,迫使政府允許他 們在此"各佔曠土,開墾為永業",開墾很快出現了向山頭延伸的苗頭,清代則大規模地向山區發展。這一方面帶來了田地的 開墾,另一方面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進程。據史 書記載,自古河南的土壤就是很肥沃的。南陽漢代適宜種稻,不光是氣候溫暖,水源充足, 土壤適宜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明清以後,土壤沙化問題屢見記載,如"麥熟高低隴,河 流淺白沙",嘉靖《南陽府志》卷10《詩》。"白河不流飛白沙",鄧州田地"土壤夾沙,非徙即涸",嘉靖 《鄧州志》卷11《陂堰志》。《南陽府南陽縣 戶口地土物産畜牧圖表説》。唐縣"土瘠民貧",乾隆《唐縣誌》卷3《賦 役志》。這和漢代的肥田沃土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由於流經地土壤沙化日益嚴重, 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沙粒自山地沖刷而下,使唐白河干支流中充滿了沙礫,尤以白河系統為 嚴重,白河河槽幾乎全部有沙的沉積,當地居民有"白河沙多,唐河灣多"之諺。其實,唐 河的大部分河槽也有沙粒沉積,除下游蒼臺以下一小段外,沙灘也很多。唐白兩河主要不同 之點在於白河河槽寬,河底全屬沙質,河身淤淺,河槽不固定,兩岸地勢低平,稍一漲水, 即四處漫流,不能歸槽。由於淤積太甚,白河干支流的河床在很多地點已高出兩岸平疇,如 南召潦河上遊三岔口一帶,河底高於堤內田面有0.8~3米。湍河在內鄉附近亦有類似情況。 唐河河槽較窄,河底有泥有沙。兩岸地勢較高,即使有洪水,淹沒兩岸有限,不至四處漫流 ,河水總能歸槽。不過,由於沙礫的大量淤填,唐河干支流中上遊的河床亦大都平坦寬廣, 因此,當地居民往往壘沙為堤,堤外植樹(大多為槐樹、楊樹與柳樹),改河為田,這種沙 堤非常脆弱,極易衝垮,在洪水較大年份,水災便很嚴重。例如,1953年南召縣沖毀河堤達 1970處,造成很大損失。

     丹江 俗稱丹河,又稱均水,亦稱丹淵,發源於陜西藍田縣與商縣之間分水嶺西南側,與 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東南經陜西商縣、丹鳳、山陽、商南4縣,河南淅川、內鄉2縣境 ,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漢水,幹流全長390千米,為漢江最長的支流,流域面積17300平方千 米,佔漢江流域總面積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發育 ,支流眾多。主要支流有武關河、淇河、淅河、滔河等。

     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顯著的特色為沿江峽谷與平地相間,從丹江口至秦嶺依次為江口峽谷 、李官橋盆地、關防灘峽谷、淅川荊紫關盆地、湘河街峽谷、竹林關普峪河寬谷、流嶺峽谷 、丹鳳-商縣盆地,最後為秦嶺峽谷。這種地貌對於修建水庫非常有利,峽谷兩岸高而陡, 可以建高壩,而盆地寬谷亦可攔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就建在漢江與丹江的匯 合處。丹江口水利樞紐是綜合開發漢水的關鍵工程,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水産養 殖等綜合效益。銀灰色的混凝土大壩,高97米,連同兩岸土石壩長約2500米。它像一道水上 長城把漢水擋住,扼守著上遊深山峽谷的大門,有力地控制著壩址以上95000平方千米的集 水面積的徑流,約佔漢水全部徑流的3/4,在萬山叢中形成一個總庫容達209億立方米的巨 大人造湖。

     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嚴重情況僅次於唐白河,每年衝入丹江干支流的泥沙數量很大,根據 白渡灘水文站1953年所測丹江最大含沙量達10%,河床推移尚未計算在內,河床年年淤高, 在河流出峽谷入盆地處尤為顯著。如商縣附近,丹江從秦嶺峽谷進入商縣盆地,在峽口及盆 地內堆積大量泥沙,河床淤高甚速,商縣小南門在1919年以前尚可通行,至50年代下半部( 約2米)已被丹江的泥沙所堵塞,僅留上半孔,洪水期間上半孔必須關閉,否則洪水即擁漲 入城。河床淤高的結果,使丹江的航運愈感困難,在清康熙乾隆年間,丹鳳(龍駒寨)為一 個十分熱鬧的沿江碼頭,丹江小船可以上溯至此,大水時還可通至商縣,這種狀況一直維持 到民國年間,50年代以後丹江的航運起點已移至丹鳳以下190千米的荊紫關,《漢江 流域地理調查報告》,第31~32頁。小船大水時也只能到此,縮短了航線152千米。

     堵河 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為漢江第三大支流,有兩源:南源出湖北神龍架東 北麓,北流稱官渡河,至竹山縣兩河口匯合西源;西源出陜西與四川省間大巴山東南麓,南 流稱平溪河,過鎮平縣稱南江,進入湖北竹溪縣稱匯灣河,與南源匯合後始稱堵河。幹流經 竹山、房縣、十堰市,至鄖縣西流鎮入漢水。西源為幹流,全長約342千米,流域面積12431 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黃龍灘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834萬噸,年 平均輸沙模數695噸/平方千米,為湖北泥沙高值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河道彎曲,幹流 彎曲系數1.87,為山地彎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 溪河等。

     堵河沿岸除黃龍灘、竹山、竹溪等城鎮附近河谷較寬外,其餘均係峽谷性質,兩岸山峰高 出河床150~200米,可以修壩的地點很多,但無寬廣盆地足以攔蓄大量洪水。

     堵河干流橫截均房背斜層之西端,與地質構造不符合,根據研究,李捷與朱森認為堵河上 遊背斜層以南水系原是南河的上遊,後因堵河向源侵蝕襲奪南河上遊為己有,乃成今日的堵 河。

     褒河 古稱烏龍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東源出自秦嶺山脈陜西太白縣與寶雞縣 之間分水嶺西南側,西南流稱紅岩河;北源出自陜西鳳縣東部秦嶺溝附近山區,至留壩縣江 西營匯合東源,至漢中市入漢水。全長198千米,流域面積3940平方千米。無論是長度、流 域面積,還是水量,均超過沮水,故有人主張以褒河為漢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較順 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楊家河等。

    (三)流域概況

     地貌 《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指出:根據漢江流域的地層情況,可知自從經過三疊紀 末期的造山運動以後,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當侏羅紀的時候,本流域低窪地區成為內陸湖 泊,有砂岩和頁巖的沉積。侏羅紀末期的造山運動在本流域非常劇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 大輪廓。白惡紀時期本流域只有漢中盆地略有沉積,其餘各地可能都是侵蝕區。白惡紀末期 的造山運動使本流域地面上升,發生褶皺與斷層,造成很多盆地與地塹,如鄖縣盆地、均縣 盆地、丹鳳-商縣地塹、西峽地塹等。在這些盆地與地塹中沉積了第三紀紅色岩係。發生在 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的喜馬拉雅運動,使本流域整個地面隆升,秦嶺、巴山、荊山、大 洪山、大別山等均因這次運動而重新上升為高山。經過這次運動後,本流域的地貌基本上已 和現在的一樣。

     漢江流域絕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積約123000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174000)的70% ,丘陵地面積約22000平方千米,佔13%,平原面積約27000平方千米,佔16%,湖泊面積約 2000平方千米,佔1%。山地分佈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佈在鐘祥以下,之間為丘陵地 區。當然,在上遊山地區內亦有局部平壩與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個別丘陵,但在整 個地貌上顯然無足輕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積佔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積僅佔4%,。從全流域 各地的絕對海拔的差別來説,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嶺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達4100余米,一般 山峰的平均高度約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達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約1500米。但 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據它們的走向大致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東西 走向的山脈,如秦嶺與大巴山脈;一組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如大洪山脈與荊山山脈。 這兩組平行山脈都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它們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層的走向。這兩組山脈都是 以褶皺為主的山脈,岸層擠壓很緊密,並有角度大的逆轉斷層,秦嶺和巴山尤甚。它們的共 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個山地只有紅色岩係分佈的盆地和地塹比較寬廣,其餘山谷都很 狹窄,平地尤屬罕見。

     本流域平原面積很小,只有四處較大的平原,即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 、下游平原。四處平原之中,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與下游平原都是氾濫平原,地勢平 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為古沖積平原,俗稱崗地,已略受分割,氾濫平原則佔地面積較 小。

     本流域湖泊較大的200多個,其中大部分為洼地積水,旱年與濕年湖泊面積的變化較大。 各類湖泊不論它們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漸分裂與消失之中。

     氣候 漢江流域位於北緯308′~3411′,東經10612′~11414′,距海洋甚遠 。全區北有秦嶺、外方山與黃河流域為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毗鄰,西南以 大巴山與嘉陵江流域相鄰,東南為江漢平原。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一東南向敞開的 喇叭形,使東南季風可長驅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嶺山脈,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 間,它不僅有抬升氣流的作用,而且阻滯北方冷空氣侵入,因而這裡成為我國南北氣候交界 地帶,流域內氣候較溫和。

     本流域的風向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冬季多東北與西北風,夏季多東南與西南風,春秋兩季 為過渡時期,風向變化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為多。就地域而論,大致自白河以下漢江河谷 內春夏多東南風與南風,冬季多北風與西北風,白河以上雖在夏季仍以偏北風為主,南風或 東南風不佔重要地位。風力一般説來,下游平原寒潮長驅直入,風很大,最大風力達10級; 上遊山嶺縱橫,阻礙重重,風力較弱,最大風力在7級上下,但在峽谷道上,風力亦大,可 超過9級。

    本流域的氣溫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溫暖,霜期較長,冰凍現象不嚴重,平常年份漢江幹 流無冰封現象,只有沿河灣處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當厚的冰,鐘祥縣誌有:"漢江冰,人 履其上"的記載。1955年1月漢口附近漢江幹流全河封凍。漢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 ,無冰封現象,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結冰情況較突出,白河在南陽附近,唐河在唐縣附近, 冬季河水極淺,堅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車。上遊山地冰凍現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 右的山地,5月間亦有結冰現象。夏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高於22,愈往下游,氣溫愈高 ,但相差僅2~3,可見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熱。

    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嶺及大巴山高山地區之外,鮮有積雪達 半個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約700~1100毫米,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年平均雨量的分佈, 大致自西北向東南遞增。鄖縣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間,大巴山與武 當山約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區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 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頗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大規模降雨的主要原因,係由於北方冷空氣南下所至。

     漢江流域的水旱災害都很嚴重。就水災而論,原因有自然與人為兩方面。暴雨為造成洪水 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係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區常處於同一暴雨區,當發生全流域性大 暴雨時,暴雨移動方嚮往往與幹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匯口不遠,使洪水匯 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後,下游荒地被大量 開墾,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墾,妨礙容蓄;明清以後,山地大規模的墾殖,造成植被嚴重的破 壞;再者,自明代在鐘祥以下大規模築堤以來,年經展修,導致河槽日漸狹窄,宣泄困難, 這是水災日重的人為因素。

     旱災就地區來説,以丘陵、崗地最嚴重,其中,漢江中上遊的旱災比水災嚴重得多,所謂 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中上遊的丘陵地亦為本區農業發達區域,但由於雨量分配不均, 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災。

     航運 漢江干支流的航線很長,分佈于陜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個縣市,在這一廣大區 域內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方面,幾千年來曾經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 禹貢》上,説明了在兩千年前漢江已是今湖北、湖南和四川、陜南向中原運輸貢賦的要道。 在隴海鐵路通車寶雞以前,陜南和部分隴南的貨物都要順漢江運到漢口。可以説,在歷史上 漢江干支流一直是本流域交通網的骨幹之一。

     漢江幹流水量比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從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為0. 36‰,而且灘險甚多。上遊約佔總航線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難的一段。其中,洋縣至石 泉,河流流經山地中,大部分為峽谷,比降達1‰,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極為湍急 ,礁灘最密,兩灘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處50米,而尤以黃金峽最著,其中的車灘、囚 灘、龍灘、龜灘等處,泓道寬度在10米以下,船隻轉動不易,因此極易觸礁,成為漢江幹流 最困難的地段。

     中游段佔總航線的16.4%,平均比降0.12‰,對航運來説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 槽最寬,沙灘和沙洲面積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變,沙灘常移動(稱為跑沙), 若對航道不熟,易發生危險。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輪船。

     支流航線4317千米中,終年通航的河流僅2294千米,佔53.23%。不能終年通航的河流約1 873千米,佔43.39%。上遊的支流,漢江北岸少航運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較多較長,大部分 河流穿行于比較低緩的山地中,不過,除木馬河、月河灘險較少外,其它各河灘險仍然很多 ,通行船隻載重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蠻 河、利河、豐樂河、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線最長,北河、利河、豐樂河與梓河航線極短 。下游支流上遊亂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灘,下游多泥沙沉積,對航運亦 有妨礙。但當長江及漢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時,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歷時較長,因 此夏季航運比較方便。

    二、清澈秀麗的清江

    清江,古稱夷水,《水經注》稱:"夷水,即艮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 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在湖北省西南部,是長江中游右岸重要支流。

     清江發源於利川縣東北部齊岳山龍洞溝,自西向東切割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鄂西群山,大 部分河段形成高山深谷,急流險灘眾多。主河道曲折北流折向東流,經利川、恩施、宣恩、 建始、巴東、長陽、宜都7縣市,至枝城市北注入長江。幹流全長423千米,流域面積1.67萬 平方千米。流域內石灰岩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415毫米 ,並且集中在夏季。徑流深約870毫米。清江河口年平均流量464立方米/秒,年平均水量14 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211億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徑流82億立方米(1966年)。一年 之中,水流量以7月最大,1月最小。清江流域屬鄂西暴雨區,恩施和五峰附近為暴雨中心, 而清江為山溪性河流,洪水陡漲陡落,年最大洪峰多發生在6、7月,常與長江洪水相遇而加 大對荊江的威脅。下游搬魚咀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1.89萬立方米/秒,最枯流量27.5立方 米/秒,洪枯流量比值達687倍。《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頁。與長江其他支流相比,清江含沙量較小,水質清澈 。長陽水文站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0.65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833萬噸,年輸沙模數545 噸/平方千米。朱道清編《中國水系大辭典》,青島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頁。清江自然落差1430米,全流域理論蓄能達29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裝機容量177 萬千瓦,年發電量90億度。恩施至長灘間水能蘊藏集中,宜建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 運等效益的大型水庫。重點開發的隔河岩水電樞紐工程完工後,裝機容量可達120萬千瓦。 茅坪以上僅局部河段通航小機動船,茅坪以下137千米可通航5~20噸機動船。其中,磨市以 下22千米,受長江水頂托,可季節通航500噸級船舶。

     清江幹流分為三段:河源至恩施為上遊,全長153千米,河床平均比降6.5‰,多高山峽谷 ,地勢崎嶇,水流湍急,落差大,富水力資源,沿程多伏流、溶洞,如利川市長堰幹流河段 ,伏流26千米,名雪照河;恩施至資丘為中游,長160千米,平均比降為1.8‰;資丘至河口 為下游,長110千米,平均比降為0.74‰。中下游為低山與丘陵,河谷漸寬,為半山溪性河 型。清江流域地勢自西向東傾斜,除上遊利川、恩施、建始3塊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少數 丘陵、平原外,80%以上是山地,呈高山深谷地貌。

     清江水系發育,支流流短坡陡,分佈成羽狀,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忠建 河、馬水河、野三河、龍王河、招來河、丹水、漁洋河。

    忠建河,又名牛草河、勇洞河,源出咸豐縣梅子坪附近山丘,曲折南流折東流,經咸豐縣 城、宣恩縣,至恩施入幹流。主河道全長117千米,流域面積188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 8.8立方米/秒。流域多山,水系發育。主要支流有中間河、長潭河等。

     馬水河,又名盆家河,源出建始縣,南流經建始縣東南境,又南至恩施縣龜山河附近注入 清江。全長102千米,流域面積169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5.2立方米/秒。水系發育, 支流眾多,主要有太陽河、東洛河、大池河等。

     野山河,源出建始縣西綠蔥坡邊界,沿巴東與建始縣界南流,至野山口注入清江。全長63 千米,流域面積109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8.4立方米/秒。中上遊流經山區,支流發育 ,主要有中柱河等。

     龍王河,源出鶴峰縣芹草坪,北流至巴東縣桃符口入清江。全長51千米,流域面積624平 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建始縣紅沙鄉以上流經山區,河道彎曲,支流發育 ,水源充沛;以下地勢平緩,無大支流匯入,係山溪性常年河流,有灌溉之力。

     招來河,又名甘坪河,源出巴東縣白岩東側,東南流至長陽縣招來河口注入清江。河長50 千米,流域面積78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7立方米/秒。

     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長陽 縣津陽口注入清江。河長70千米,流域面積5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

     漁洋河,源出長陽縣西部雪尖山,西流折向南流,經五峰縣東北部,至枝城市蓮花堰北入 清江。主河道全長96千米,流域面積119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8.0立方米/秒。中上遊 多山地丘陵,水流湍急。聶河鎮以下,河谷展寬,建有幸福渠等水力工程。

     清江水質清澈,流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眾多,現已成為湖北省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 主要名勝有;利川縣太平塘摩崖題刻、落水洞洞群、恩施市連珠塔、長陽縣"長陽人"遺 址、建始縣石通洞等。

     極富魅力的利川落水洞洞群,在利川市東北6.8千米,是一組喀斯特地貌景觀,包括落水 洞、鰱魚洞、涼風洞、幹洞四個石灰岩溶洞。落水洞洞口朝向西南,高50米,寬30米,清江 至此跌落洞中成為伏流,洞故名。江水潛流10千米後,于觀彩峽槽谷明流1千米繼而又潛流2 千米,在黑洞流出。伏流流程之長,流量之豐,為國內罕見。江水跌入洞時,飛流成瀑,響 若巨雷,以"臥龍吞江"成為名景之一。鰱魚洞離落水洞約300米,並與之貫通,洞口似一 古老城門,洞頂古樹倒垂,野藤懸挂,洞內有一深潭,多鰱魚,故名。由洞泛舟南行不遠, 是一地下湖,湖面廣闊,碧波盪漾,可容千舟共泛,堪稱一絕。涼風洞在落水洞的左面,為 一穹行大廳,石筍林立,鐘乳石倒挂,石幔、溶槽遍佈洞壁,形形色色,千姿百態,變幻無 窮。幹洞洞口在落水洞的右面,高約50米,寬近60米,洞內通道寬敞,可並行7輛卡車。洞 內大廳中,有潺潺流水,廣闊的"教道場",石筍林立,岩石多姿,有"金子山"、"人頭 岩"等。洞穴壯觀,景色奇特,宛如一座地下迷宮。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