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煙波浩淼的下游
央視國際
  

    一、潮平兩岸闊

    長江在湖口接納了鄱陽湖水系的來水後,便進入下游河段,江流折向東北行,至古城彭澤, 只見一座挺拔峻峭的山峰,若孤柱擎天般矗立於長江邊,這就是著名的"江天一柱"小孤山 。由於它的形勢險要,控吳頭楚尾,障川、漢、湘、贛之水,古稱"海門第一關"。

    面積半平方千米的小孤山,孤峰聳立,無支峰贅阜,形如女人頭上的發髻,故初稱髻山。 小孤山上遊,磯峭水涌,濁浪排空,下游煙波浩淼,水平如鏡。由於它四面環水,得天獨厚 ,古往今來吸引了不知多少遊人!蘇東坡、王安石、陸游、王守仁等都為它寫下動人詩句。 曾經當過彭澤縣令的陶淵明,更常常在這裡流連忘返。

    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與江南岸的彭浪磯(俗稱彭郎磯)相對,圍繞這對山、磯,當地傳頌著 "小姑"嫁"彭郎"的神話故事。相傳古代彭澤縣有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男叫彭郎,女名 小姑。一場兵火把他們衝向天各一方。小姑流落峨眉山出家修道,彭郎在廬山腳下打柴度日 。後彭郎打聽到小姑下落,曆盡千辛萬苦,與其相會,當他們偷乘小姑師傅寶傘欲逃回家鄉 時,不料寶傘被師傅用飛劍劈成兩半,墜入江中,就成小孤山和彭郎磯。其實,小孤山原是 南岸一伸入江心的石磯,滔滔江水,滾滾東流,不斷沖蝕石磯,逐漸將其分割成兩段,繞磯 而過的江水奪路而出,使磯、山越分越遠。因泥沙淤積,江北沖積平原逐年向江中擴展,直 逼小孤山。枯水季節,山已和北岸相連。

    江水過小孤山,東北流約10千米,便到了素以長江天險著稱於世的馬當磯。"險浪輕舟礙 上遊,水高三尺過磯頭。濤聲東下山遮斷,收盡江西萬頃流。"氣勢雄峻的馬當磯,上有 小孤山砥柱中流,下有牛磯、將軍廟作為屏障,對江便是一個大沙洲與之對峙,航道至此十 分狹窄,江流甚為湍急,確是江天巧成的門戶。

    這裡江風常年不斷,或一二日一次,或五七日不止,忽小忽大,忽東忽西,變幻莫測,古 人稱之?quot;神風"。相傳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泊舟於此,因得神風之助,瞬息行程250千 米至洪都,正好趕上南昌滕王閣的盛宴,寫下垂名千古的(原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 序》)《滕王閣序》。

    馬當磯是聞名中外的軍事要塞,磯上有炮臺兩座,為清代構築的"馬當要塞",居高臨下 ,火力可控制長江天塹,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過馬當磯,長江便進入安徽省境,蜿蜓穿行于皖中平原。從湖口經安慶市到大通鎮近240 千米的流程中,兩岸地勢北低南高,南岸阻于皖南丘陵,支流如秋浦河等與鄂東平原的支流 一樣,多山溪性河流,流程短,流速迅急,水力資源比較豐富,北岸則多港汊和湖泊,主要 有大官湖、黃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等,北岸支流如皖河因限于大別山地,也不長。

    長江進入下游後,江面開闊,河床平緩,水勢浩大,至大通,開始受東海潮汐頂托的影響 ,所以長江幹流上最後一個水文站就設在大通。由眾多支流匯集而成的滔滔大江,它那巨大 的水量,就是由大通水文站最後測得的。至此,長江的干支流的集水面積已達1705383平方 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9700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為9356.1億立方米。

    江流過大通,兩岸山勢逐漸低緩開擴,沿江平原逐漸展寬,江面放寬,流速減緩,再受海 潮頂托,江心沙洲亦漸增多。這些沙洲,大的有幾十千米。洲上芳草萋萋,炊煙繚繞,雞犬 相聞,別有一番天地。到了蕪湖市,來自黃山東南側的青弋江和水陽江穿越宣城盆地在右岸 匯入,到了蕪湖市對岸的裕溪口,來自江淮丘陵性平原的巢湖水系在左岸匯入。

    大江北岸是安徽省的主要農業區,大雨容易漬澇,江水暴漲時容易發生洪水災害,岸灘又 不斷崩坍。為了保護江北平原,沿江修築了幾百公里的江堤,主要堤防有同馬大堤和無為大 堤。這些堤防早自宋代便開始修築,于明清和近代才陸續完成。同馬大堤長175千米,跨宿 松、望江、懷寧三縣之地,有100多萬人口和140多萬畝農田依靠它的保護,無為大堤長125 千米,它的保護範圍內,有巢湖平原的八縣一市--無為、和縣、含山、廬江、巢縣、肥東 、肥西、舒城和合肥,500萬人口和400多萬畝農田,地位尤為重要,在江堤中僅次於荊江大 堤。這兩段堤防過去的防洪能力很低,建國以來,通過加高培厚,延長堤線和拋石、沉排護 岸措施,堤防質量顯著提高。

    除堤防外,解放後40多年來還興建了一批水庫,蓄洪排漬工程和引江灌溉工程。

    大江南岸,是皖中平原南部和皖南丘陵區,解放前僅有的水利設施是防洪能力很低的民辦 圩堤。解放後,在治理洪澇災害的同時,重點開發長江支流的水力資源,興建了數百座大中 型和小型水電站,使皖南地區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水電基地。

    江流過蕪湖市和裕溪口,再經馬鞍山市入江蘇省。蕪湖、南京間的江流長約96千米,右岸 緊靠丘陵山地,沿江分甲判磯囗鍛罰撓興暮稚健六荷健二墑丁壟戇吧健⒘疑膠? 下三山等;左岸除西梁山、石跋山和騷狗山外,大多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岸線相當平直。 江流流向和沿江景觀基本上與大通、蕪湖段一致。江面寬度在1000~2000米間,南京長江大 橋下江面寬度為1200米。當涂江心洲和南京梅子洲是長江中較大的江心州之一。

    南京以下江流折向東行,過鎮江,轉向東流,抵達江陰。這段河道河寬一般達2~3千米, 水深30-40米,河谷左岸靠近寧鎮山脈和下蜀黃土(晚更新世)階地,岸線比較穩定;右岸主 要為平原,河漫較寬,最寬可達25千米,有秦淮河和滁河匯入,在兩河入江口附近形成規模 不大的三角洲。

    這一河段江流的特點是水流平穩,南京以下河床平均比降為1:60000,平均流速為1米/秒 左右,加以海潮頂托(南京附近多年平均潮差0.66米),江心沙洲增多,除已並岸者外,現存 大型沙洲有南京市三汊河對岸的江心洲、南京與鎮江間的八卦洲及世業洲、徵潤洲(鎮江市 北側,屬丹徒縣)、暢洲和揚中縣的太平洲。

    舉世聞名的京杭運河橫貫南北,在鎮江、揚州附近與長江幹流相交。京杭運河又稱南北大 運河,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 、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長1794千米,分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 裏運河、江南運河七段,其中只有裏運河(清江至揚州)、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流經長江流 域。

    京杭大運河的南段裏運河始修于春秋戰國時代的吳國,稱為邗溝,隋代得到大規模修建, 相繼新挖、開通運河各段,元代又有完善,使之成為南北航運的大動脈。

    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北宋王安石的名篇《船泊瓜州》。京口即鎮江,瓜州在鎮江對岸的運河口上,古代運 河航運發達時,是個相當繁榮的渡口,南來北往的船大都要經過此地,由此進入裏運河,揚 帆北上。現在運河沿線凡能通航的河段,大多有操縱自如的船閘啟閉設施,航運條件較之古 代,已大為改觀。

    鎮揚河段在遠古時代為長江入海的喇叭狀河口,漢晉時期曾有"北固(今鎮江市東北緊臨 長江處的北固山)望海,廣陵(古廣陵城在今揚州城北的蜀岡上)觀“之説。隨著時間的推 移,泥沙不斷淤積,江面縮窄,長江口逐漸向東移向大海。如今鎮揚河段的江面寬度僅2~3 千米,喇叭口已不復存在。

    二、演變頻繁

    自鄱陽湖口至江陰,長江下游地跨江西、安徽、江蘇三省,屬分汊型河道。在大地構造上 ,它與長江中游的城陵磯--湖口段一樣,屬淮陽地盾和江南古陸之間狹長的揚子準地臺。 目前,該河段發育于長江下游揚子準地臺的擠壓斷裂破碎帶,安慶以東的長江流路幾乎和斷 裂完全一致。由於破碎帶由一系列斷裂組成,寬度可達10余千米至40千米,第四紀疏鬆沉積 物廣泛發育,極有利於河床橫向擺動和分汊河道的形成。因此,與城陵磯--湖口的中游河 段相比,下游河段的演變較為頻繁,幅度也較大。

     關於長江下游河段的演變,地理工作者和歷史地理學者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 成果以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所編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 書的有關章節較為詳實,令人信服。下麵包括本書其他章節引述書中的主要觀點與説法。

     該河段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左岸受淮陽地盾較強烈掀斜影響,遠離長江的地區表現為掀斜 上升,靠近長江的地區絕大部分則表現為掀斜下降,近期以來,下降尤為普遍和強烈。右岸 受江南古陸影響,主要表現為間歇性升降運動,近期以來,除大渡口--馬當和蕪湖--馬 鞍山段略有上升外,大部分地區也表現為下沉,但下沉量遠小于左岸。因此,該河段新構造 運動具有向左岸掀斜下降的性質,河道發育受其影響,絕大多數分汊河段的彎曲方向均指向 左岸,這是長江中下游分汊河型的共性。但因地貌形態存在差異,中游城陵磯--湖口段順 直分汊河段與彎曲分汊河段明顯地交替出現;而下游河段因河谷比較開闊,沒有長距離的嚴 重束狹現象,順直與彎曲河段相間不是特別顯著。

     依據地貌形態的差異與演變特點的不同,又可把長江下游河段分為五個河段:

    (1)湖口--吉陽河段

     該河段河床兩側地貌形態迥然不同,右岸丘陵山地瀕臨江邊,磯頭密布,如著名的柘機、 彭郎磯、烽火磯、馬當磯、牛磯、白石磯、吉陽磯等,這些磯頭見於兩宋以來史書記載,均 為瀕江磯頭,説明歷史時期右側江岸相當穩定;左岸河漫灘沖積平原相當開闊,是全新世以 來江道演變的産物,結構疏鬆,易遭沖刷,有利於江道向左側發展。歷史時期江心沙洲形成 ,引起分汊河道的發展,其彎曲方向也均指向左岸。

    (2)吉陽--大通河段

     部基岩破碎,第四紀疏鬆沉積物發育,有利於河流橫向擺動,形成江心洲和分汊河道,歷史 時期河道演變也較為複雜。

    (3)大通--蕪湖河段

    該河段受斷裂構造控制,形成幾個直角拐彎,彎頂基岩破碎,複式鵝頸型多汊性河道充分 發育,歷史時期江岸、沙洲演變十分頻繁、複雜。其中上起大通下至獲港的張家洲複式鵝頸 型河段,是長江下游河勢最複雜的河段。

    (4)蕪湖--南京河段

    該河段右岸緊靠丘陵山地,沿江分佈著許多磯頭,著名的有四褐山、東梁山、採石磯、馬 鞍山、烈山和下三山等;左岸除西梁山、石跋山和騷狗山外,大多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岸 線相當平直。整個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當涂江心洲、南京梅子洲是長江中較大的江心洲之 一,其彎曲方向指向右岸,與中下游其他大型沙洲指向左岸不同,這是該河段沙洲的顯著特 點。

    (5)南京--江陰河段

    南京至江陰河段,歷史時期演變的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河口不斷向東延伸,江 中沙洲大量涌現,合併與靠岸的結果,遼闊的江面迅速束狹。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