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冬,安徽省和縣陶店鄉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在汪家山北坡的龍潭上方開山採石時,發現一個岩洞,洞內發現有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197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出一個考察小組前往該地調查,發現洞內的動物化石堆積成層,化石上有砍斫痕跡。從堆積情形看,無搬動痕跡。這些現象引起了調查人員的注意。1980年,專業人員正式對該洞進行了試掘。發現了幾件石製品和骨製品以及一些動物化石。這説明遠古人類確實在此活動過。
10月份,發掘人員又發現人牙碎片,接著又發現完整的人牙和一段牙床。11月,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件相當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出土了。1981年又在洞內發現人類化石7件,包括顴骨眶上部位一塊、左側頂骨一塊、右上內側門齒一枚。
和縣猿人顱骨保存了腦顱的絕大部分,僅顱底有比較多的缺失,腦顱的絕大部分保存下來。在地層中受到擠壓,顱骨已裂成數塊,可復原成一個基本完整的頭蓋骨。從頭蓋骨看,顱骨較大而厚重,眉脊比較發達,肌脊和肌線比較發育,額部較向後傾,這些特徵表明該顱骨屬一男性個體,它的形態具有許多猿的特徵,如顱穹窿低矮,額骨後傾,眉脊粗壯。這些特徵與黑猩猩和長臂猿較接近,而與現代人有別。我們知道,現代人的前額高起而寬闊,可以稱得上是“天庭飽滿”,眉脊也不太明顯,這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改變的。早期人類則更多地接近猿類。
如“北京人”的眼眶上緣都有突出的左、右連成一體的眉脊,額部也較低倭。我們知道,腦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腦容量在逐漸增加。有人作過統計
,在距今三百萬年至一百五十萬年之間,人類的腦量平均為六百至八百毫升;到了距今一百萬左右,人類的腦量增加到了八百至九百毫升;距今一百萬至七十萬年之間人類出現了較大的腦量,平均數達到一千毫升;自距今大約五十萬年以後,人類的平均腦量就達到了現代人的變化範圍。約為一千四百毫升。從腦容量看,和縣人為一千零貳十五毫升,與北京猿人接近,而小于現代人。再從智慧之泉的小腦的變化看,北京猿人的小腦比大腦小,小腦與大腦之比為1:2,而現代人的小腦則明顯大於大腦,二者之比為4:3,和縣猿人的介乎兩者之間。小腦與大腦之比為3:4;由此看,和縣猿人比北京猿人進步而比現代人原始。又與北京猿人相比,和縣猿人的眶後縮窄較不明顯,眉脊沒有北京人發達。在總體形態上説明和縣猿人是直立人中進步的類
型。
與和縣人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華北中更新世的屬種。如腫骨鹿、葛氏斑鹿、居氏河狸等,也有華南更新世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中國犀、中國貘,還有第三紀的殘留種小豬。(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