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近明孝陵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2日 16:07 來源:CCTV.com

  2003年7月4日,這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將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南京——一座飄渺煙雨籠罩下的六朝古都,此時才被填補上了一個空白……。

  一 明太祖朱元璋

  原籍蘇州,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世居蘇州,業家為活。當時家裏非常貧窮,後因餓荒遷徙至安徽鳳陽,所以人們都認為朱元璋為鳳陽人。


朱元璋晚年像(此像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朱元璋(字國瑞),是歷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佃農家庭。少時為牧童;17歲時,父母長兄因饑餓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無依,只得到皇覺寺出家,“雲遊叫花”多年。後因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投奔郭子興部,受到賞識,並娶其義女馬氏為妻。

  1368年正月,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改應天稱南京。舊曆七月,隨著元順帝的逃亡,統治中國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在位31年,卒于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生前有兩張主要畫像流傳至今,但形態各異。如今這兩張畫像一張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張懸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內。據《明史》本傳記載: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貫頂”。

  相傳朱元璋登基後,曾詔傳天下丹青妙手,為自己畫像。結果將太祖描繪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備的畫匠們卻一個也沒有逃脫被問斬的命運,相反後來將臉型的輪廓畫得有些像朱元璋,而把表情繪出滿臉和氣,慈祥仁愛又顯得威嚴沉穩的畫匠得到了重賞……。

  傳説歸傳説,相貌並不能衡量一代帝王仁慈與殘暴的標準,歷史走遠了,功與過、是與非自有評説。

  拂曉行軍詩

  朱元璋

  忙著征衣快著鞭,

  回頭月挂柳梢邊;

  兩三點露不成雨,

  七八個星猶在天。

  茅店雞聲人過語,

  竹籬犬吠客驚眠;

  等閒推出扶桑日,

  社稷山河在眼前

  二 明孝陵的風水

  “風水説”是中國古代的環境科學和建築規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科學思想和文化哲學內涵。所以一直被帝王們看得特別重要,認為好的歸宿即會有另一個好的開始。

  有專家認為,從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的一些現象看,明孝陵在平面規劃上採用了北斗七星圖式。即取法于天,取象于地,以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北斗”作建築佈局的思想來自道教,而朱元璋對道教確實相當重視。他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任用了不少有道術的名士,如劉伯溫、張中、丘玄清、張三丰等。朱元璋自己也很講究天象,相信風水。明成祖朱棣在《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上也稱讚父親“審天象,作地誌”。“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由這首出自朱元璋筆下的詩篇也不難看出他對天、對地的崇拜之情。

  還有個傳説就是當初修墓時要經過孫權墓地,幕僚們認為會擋住風水,提議毀去。可因為朱元璋説過一句話:“孫權是一條好漢,就留著他給我看門吧。” ,才得以保存。

  ……

  其實鍾山自古稱“龍山”,早在東漢末年,就被諸葛亮、孫權等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之君,擇金陵“龍脈”以為葬地,應該完全符合“風水説”的理論。

  關於朱元璋死後埋葬的地點,一直沒有最終的定論,因為在1998年南京市組織有關專家對明孝陵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探測,16800個測點的數據分析出來後,結果表明,沒有發現明孝陵的地下有太多的異常……。就是説專家們看不出明孝陵有大型墓葬的跡象。

  據民間傳説,朱元璋死後同時從13個城門抬出棺材……。真的沒有人知道他到底身葬何處,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也許只有埋葬他的人們知道了。

  不過,歲月總有一天會給人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三 明孝陵園

  明孝陵建於1381年,傳説當時動用了“十萬軍工”,從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十六年建成,十七年葬入馬皇后。因馬皇后謚號“孝慈”故名“孝陵”。

  整座陵園縱深2.6公里,分前後兩部分:

  前部從下馬坊至欞星門,屬於神道部分,依次為孝陵門、大金門、碑亭、禦河橋、石獸、神道石柱和石人。從中山門出去不遠,有個名為“衛崗”的地方,這裡應該算作整個陵墓的起點,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下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下馬坊”就是依此通令而建的,不過,現在的下馬坊已面目全非了:曾經斷裂並幾易其地。面前的寧杭公路上車來車往,很少有人再來此地找尋些往日的痕跡了。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歷史在滄桑與塵埃間已飛出很遠,當初的“約定”已深埋入了土……。從這直線走下去應該是大金門,可是那條道已淹沒在一片雜草中,幾乎見不到陽光,新修的路正好繞了個半圓形的弧線,伴著參天的梧恫。

  碑亭俗稱“四方城”,是座四面券門的正方形建築,內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從底座至頂通高8.84米,為南京地區最大石碑。神道兩旁分立12對石獸,依次為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共6種。每種兩站兩蹲坐,共有石獸24隻。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後部從欞星門至獨龍阜為陵寢主體建築。依次為金水橋、孝陵正門、碑殿、陵思殿、內紅門、升仙橋、寶頂。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現存碑殿是在原大殿遺址中部重新興建的,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係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祭禮所用的明樓,上部建築已毀,僅余垣四堵。地宮是直徑400米的圓形土丘,為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四週是用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

  明孝陵的建築,改變了秦、漢、宋帝陵的“方上”形式,為“寶城寶頂”式,成為中國陵寢建築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捩點,有很高的陵墓建築文化研究價值。

  不過,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fsss】或CCTV.com國家地理論壇版主信箱。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相關鏈結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