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塞外江南—天馬的故事(下) 【自由感覺sz】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7日 17:07 來源:CCTV.com

  ---馬背上的哈薩克

  哈薩克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早在漢時,天山南北的烏孫人就是哈薩克族的先民,此後與突厥、回鶻、哈剌契丹、乃蠻等有著關係。其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的哈薩克汗國。十六世紀末,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經分為三個“玉茲”,清代分別稱為右部、左部和西部。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是烏拉玉茲和鄂爾圖玉茲的部落。

  在民間傳説中哈薩克是“白鵝”的意思,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人”、“避難者”。

  除了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現在主要分佈在新疆的伊犁、木壘和巴裏坤縣,還有少數在甘肅。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薩克語屬於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字。

  哈薩克還吸收了漢族的十二生肖,以此計年和推算年齡。

  哈薩克信奉伊斯蘭教。由於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禮拜寺,許多來源於宗教的風俗習慣已融為生活習俗。和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都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而每年春分日的“納吾熱孜節”,則是他們獨有的節日,此時辭舊歲迎新年。人們吃著納吾熱孜飯,唱著納吾熱孜歌。

  解放前,哈薩克族中兒女婚事多由父母買賣包辦,常常索要彩禮多達上百頭的大小牲畜。當彩禮交付一半以後,女婿既可到女方家拜見,當晚就可在岳父母家留宿。

  哈薩克人絕大多數終年生活在美景如畫的大草原上,從事著畜牧業。

  人們放牧、運輸、遠行,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馬。伊犁的“天馬”就是哈薩克們的驕傲。

  哈薩克族有叼羊、賽馬、姑娘追等馬上的民間體育活動。

  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

  很小就開始學習騎馬,無論男女老幼,每個哈薩克人都是以善於駕馭駿馬為自豪。

  --- 民族運動會

  路上的運氣不錯,趕到了伊梨也正好趕上了全疆四年一次的民族運動會。

  上一屆比賽已是上個世紀的98年在巴音郭楞州的庫爾勒舉辦。在“華夏第一州”的巴州、“塞外江南”的伊犁、新疆首府的烏魯木齊的申辦競爭中。

  有著天馬和哈薩克,有著人種和民族博物館之稱的伊犁贏了。

  所以在金秋的九月底,伊寧也被裝扮地分外漂亮。全疆大群的文字和攝影記者也來了。

  可能是不知道消息的緣故,街頭的遊客並不多。

  新疆第五屆民運會將會有速度賽馬,民族摔跤,賽駱駝、叼羊、射箭、鞦韆等競賽項目

  還有達瓦孜、馬上角力、腕力、姑娘追等表演項目。

  全疆各地區都將派團參與激烈的競爭。

  一切都將為了榮譽,這絕對會是一次盛會,也是一次民族風情最好的展示機會。

  主會場就在伊犁河邊不遠的州體育中心,也就是當地俗稱的“賽馬場”。

  --- 出場

  剛投資200萬元維修過的賽馬場上。

  開幕式是盛大的,從全國人大政協,到自治區,自治州還有伊寧市,各級的領導和有關人事都來了。

  大中學校的學生這時也是最忙碌的,表演團體*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們的頭上。幾千名中學生都被調動了。

  穿著新疆各主要民族的傳統服裝走了上來。載歌與載舞,雖不甚整齊,但還是有特色的。

  美麗的哈薩克姑娘穿著紅色的盛裝也引導著各地的參賽隊伍走了出來。這些挑出的漂亮姑娘可都是當地民族師範學院的大學生。

  各民族的舞都跳了起來,各民族的服裝也都展現了出來。馬背上的選手們威武而激揚。

  姑娘追的小夥子,大姑娘也並馬走了過來,白鬍子飄飄的哈薩克老人也架著裂鷹騎馬出來了。

  新疆的民樂聲響起,運動會的進行曲也響起。

  ---天馬的角逐

  許多遊牧的民族都會在節日和喜慶的日子舉行賽馬會。

  可今天卻是一場真正高水平的馬上比賽。

  前文已經介紹過了,最佳的賽馬是英國的純血馬和阿拉伯馬。

  但民族性比賽可都是要分血統的。這裡的馬可一定都是要是驗明正身的非純血馬。所以本次95%的馬可都是我們産自伊犁的天馬。許多馬甚至都是用專車從全疆各地拉來的。

  甚至據説賽前還要專門給馬進行興奮劑檢測。

  在這種“七分靠馬,三分靠人”的激烈運動中,速度賽馬被分一千米、兩千米、三千米和五千米的分組比賽。然後就是“走馬”的比賽。

  比賽尚未開始,旁邊作適應練習的馬隊從我身邊的草地馳過,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群駿馬飛馳過時鐵蹄的震撼力。

  比賽的規則中,自然是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參加速度賽馬的運動員一般可以看出年齡都較小。為了安全和減輕重量,甚至騎馬時連馬鞍等必備品都沒有準備。

  公平起見,選手們應該也是要提前稱體重的,如果騎手和馬鞍相加低於50公斤的話,就得在比賽中背負上和所缺體重相當的鉛塊。

  小騎手們都穿著艷麗的民族盛裝,一個個是顯得如此英武與神氣。

  參賽的馬兒自然都是最雄健,最高大而美麗的公馬。許多賽馬的鬃毛和尾巴都已用各色的布帶編紮在了一起,據説這樣即美觀,又可以使馬鬃和馬尾不至於影響馬兒在奔跑中的視線和速度。

  馬上項目的比賽吸引了大批各族觀眾前往觀看,最多的還是我們的哈薩和維族。看臺上擠滿了人群。圈起的比賽草場旁也圍滿了人。許多的“長槍大炮”也對準了跑道。

  比賽開始了,天馬們騰空越起,四蹄伸展,飛馳而出。賽手們俯身馬上,一手持韁,一手拿著馬鞭。隨著馬兒的向前騰越,孩子們簡直是懸在馬背上。

  比賽是如此的激烈,馬蹄的伸展簡直已快到了可達到的極限。騎手們還在不斷的把馬鞭在馬兒的眼前晃過。

  四處的觀眾席上也是一片熱烈的吶喊聲,雖然我聽不懂,但卻一定都是在給他們心目中的真正駿馬和好騎手在加油助威。

  兩圈下來,馬兒的優劣已清楚的見到分曉。

  人們為勝利者歡呼。

  走馬的比賽則可能難度要大一些,同樣是分距離進行的。

  不過比賽中的馬兒多會選用的成年馬,騎手也是以經驗豐富的成年人為主了。

  走馬賽要看馬型是否體態勻稱,四肢有力。

  再看步態是否行進有節律,四蹄不能同時騰空,有點類似於人類的競走運動。

  最後就是騎手的技術了,要求他要有高超的騎術,能夠駕馭好馬。

  比賽開始了,騎手們迅速扯緊叉繩,用雙蹬夾一下馬背,吆喝一聲。訓練有素的馬兒就開始了快速側步走動。

  比賽中步子穩、速度快、耐力強、姿勢美的駿馬將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好馬畢竟不同,勻稱,穩健,快速,一路把對手拉了下去,一直向終點走了過去。

  雖然這裡的走馬不象國際比賽一樣會有漂亮的騎士服。但絕對是有民族的特色。

  和看人類的競走一樣,看到到高水平的走馬也絕對是一種所謂的精神享受。

  ---勇敢者的馬上遊戲

  叼羊比賽絕對可以稱之為“勇敢者的馬上遊戲”。

  叼羊是新疆許多民族都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則更是擅長這種獨特的馬上運動。

  據説刁羊源於中世紀,當時各遊牧部落都牲畜的死敵是是狼。牧民們對狼是恨之入骨,一旦獵獲了狼,便會馱在馬後奔跑,大家一擁而上爭相搶奪,最後誰能將狼丟在部落任何一家門前,誰就會被認為是英雄,後來此活動逐漸演變成了現今的刁羊遊戲。

  當然在遇上暴風雨或者野獸來襲的時候,牧人的羊群也經常容易失散。這時,他們就要縱馬趕來保護自己的牛羊群。他們會一邊應付緊急情況,一邊會把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上馬背,馱回大隊的羊群。久之,這種叼羊的技藝也就在大草原的環抱中産生了。

  叼羊是一種對抗性極強、爭奪劇烈的運動。一般也都在節慶或表演時才進行。

  當然只有在這種代表本地區組隊參賽的時候,才可以真正體現到它需要的力量,勇氣,馬術和頑強。

  比賽中有點參考了籃球式的規則,每個分隊都是五個精裝的小夥子和五匹不備鞍轡的高大駿馬。

  每隊都穿者不同顏色的馬甲,連主裁判和邊裁都將是在馬背上執法。

  賽場和足球場一樣,有中線和邊線。每邊後方都有一個深埋在地下的高高木樁,上面是一個更大些的網子。指定時間內,叼著羊扔到對方木樁上次數最多的一方為勝。

  主裁判拿出一隻剛殺死並被割去頭蹄,紮緊食道的白色山羊。羊放在了草地的中線上。

  宣佈比賽開始後,兩邊的參賽者開始縱馬蜂擁而上,每一隊可能都有叼奪,掩護和追趕阻擋等分工。

  等馬快的搶先一步俯身把羊拾起,然後擇路飛馳而去。

  對方的騎手們施展出各種技巧,進行圍追堵截,拼命搶奪。先搶到羊的同隊隊員則互相掩護著,極力向終點奔馳,

  羊不斷地在馬上被對方大力的搶去,或者被扔給了本方的接應隊員。

  沉重的羊或被拎在手上,或被夾在蹬帶下,或被馱于馬背上。人在不擇道路地拼搶,馬在激烈的狂奔。

  騎手們左擁右擠,往來奔馳,像一陣潮水,像一團風暴,不斷的涌起,不斷的潮落。

  太佩服那些勇敢拼搶的騎手,甚至常常人的半個身子都在馬背外,甚至會在高速的奔馳中探過對方的馬背去搶那只白羊。

  騎手們相互緊追不捨,一隻羊不斷被大力的撕奪。甚至我都有點擔心是否羊會被有點狂野的人們所撕裂開。

  羊不時會在爭奪中掉到了地下,然後一群人馬就再次擠到了一起。看了叼羊的難解難分,你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與拼搶激烈。

  激烈,刺激,精彩的場面不斷更迭,我和觀眾都在緊張中看得有點眼花繚亂。?

  哇,兩位分別屬於兩隊的騎手都扯著那只羊,緊緊的不放。高速中兩匹馬同時從木樁的兩邊飛奔而過。

  中間的羊竟然把深埋的木樁都給快撞倒了,工作人員趕緊上場去加固,由此可見比賽的激烈。

  馬速太快,不斷有持羊的賽手衝出了邊線,犯規,扔下羊,繼續開始爭奪。比較勇氣,比較力量,也更是比較技巧和配合。

  呀,拼搶有賽手從馬上摔了下來,脫離了騎手的馬飛奔而去。全體觀眾都一陣驚呼,還好他沒有被後面的馬踩上。隊友們趕緊騎馬去找回脫韁的賽馬。

  他是幸運的,旁邊的體育記者告訴我,在上一屆的叼羊比賽中,有兩個騎手肋骨都被馬撞斷了。

  伊犁隊是由哈薩克小夥子們組成的隊伍,駿馬,騎術和力量都勝於對方地區的隊伍一酬。

  其中有一匹黑色的天馬和他充滿力量的騎手更是了得。

  可以看到他們不斷在對方的窮追堵截和合力拼搶中,突破著重圍,傳著和扔著叼羊,一次次把白色的羊扔到了對方的木樁上的鐵筐中。

  對方的運氣並不好,搶到了,也向上扔了過去,但羊卻掉了下來。

  難解難分的撕搶和奔馳中,一場我就見到了有幾位騎手摔下了馬,一個可能還有點嚴重,場外的醫生都跑了上去。但小夥子還是很堅強的,上點藥就繼續躍上了馬背。我給他以掌聲。

  一個個精彩的場面,一次次絕妙的“投籃”,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勇敢者的遊戲,我深深地被感動了。

  馬蹄繼續震撼著地面,騎手們繼續像潮水一樣的涌過。

  ---特別的姑娘追

  看過了精彩的賽馬,激烈的叼羊,還有同樣精彩的賽駱駝。

  賽後的叼羊也被哈薩克的老人割開和煮進了大鍋裏。在當地的習俗中,是要將叼羊當場烤熟,請眾騎手一起共享。據説吃了這只羊的肉就會交好遠,還會消災除病,全家幸福。這肉也就稱為了“幸福肉”。

  最後看就是哈薩克所特有的“姑娘追”了。不是比賽,只是表演項目。

  “姑娘追”是哈薩克青年男女一種馬背上的遊戲,大多也是在喜慶節日時舉行。

  關於“姑娘追”,哈薩克族的一個説法是:很早以前,有兩個部族頭人的兒女成親。姑娘過門那天,接親人中有一個誇自己頭人的兒子坐騎是一匹千里馬駒。姑娘的父親為了誇耀自己的馬和女兒的騎術,便説:“我姑娘騎馬向你們接親去的相反方向跑,如果你們的小夥子追上了我的姑娘,那麼今天才能過門。”接親的小夥子不甘示弱就答應了這一條件。

  兩個青年人翻身上馬,姑娘在前策馬奔跑,小夥子在後緊緊追趕。當他追上姑娘並繞到前面時,姑娘提出讓小夥子在前面往回跑,自己從後面追,這樣由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此後該活動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周圍上都是歡樂和圍觀的人群。

  參加姑娘追的對對盛裝青年男女,騎馬並轡,向前方二三百米處的指定地點進發。

  “白馬” 因數量極少而被哈薩克牧民稱之為神馬,其全身潔白,靈活中還透著雄鍵。

  參加的姑娘們多騎著一色的白馬,每人都戴一頂紅色的小花羽帽,帽邊鑲有珠寶飾物,帽頂上插上一撮據説是貓頭鷹的羽毛,這種帽可都是未出嫁的姑娘所戴的,象徵著堅強和勇敢。

  被稱作“塔合亞”。

  小夥子則戴著三面下垂的尖頂四棱狐皮彩緞帽子,穿著條絨大衣,登著長筒靴。連襯衫和外衣的領袖口,甚至連褲角上都繡有精緻的圖案和花紋。

  一路上,小夥子可以向女方任意開玩笑,説戲謔的俏皮話,也可以盡情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甚至可以接吻、擁抱。按照習慣,小夥子怎麼嬉鬧逗趣都不為過,

  姑娘不會生氣也不能有任何表示,即使羞得紅了臉,也要默默地傾聽。

  當走到指定地點,就要返回時,男青年要機敏地首先縱馬疾奔,姑娘隨之縱馬緊追不捨,一邊追,一邊用馬鞭在小夥子的頭上頻頻揮繞,甚至可以用皮鞭抽打以報復頑皮小夥子的調笑,而小夥子照例也不能還手。

  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有義,那麼馬鞭只在小夥子上頭盤旋,不肯落下,或者象徵性的輕輕抽幾下,小夥子便會心領神會。

  如果姑娘對小夥子無意,對於剛才小夥子無理挑逗就要施行報復了,那麼鞭子將會雨點般地落在小夥子身上,使小夥子吃盡苦頭而又不能還手。但如果小夥子騎術好,姑娘無論怎樣也追不上,也就省了一頓皮肉之苦。

  據説在過去它可是哈薩克男女青年擺脫父母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許多人就是通過這種戲謔性的追逐互相認識而萌發了愛情。

  現在它還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尤為喜歡的馬上活動。

  於是乎看台下就出現了小夥子拼命跑,姑娘拼命追的妙趣橫生場面。

  當然在上面我們是聽不到盛裝的男女們説的是什麼,但還是可以從解説中感受到那份詼諧的快樂。

  現場的觀眾群情激奮,有為“在逃的”小夥子吶喊加油的,有為“在追的”姑娘叫好助威的。

  此間,掌聲、口哨聲、哄笑聲響徹一片。

  (好了,再抽時間另給朋友們講講關於見到的神秘哈薩克“獵鷹”吧)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