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的意思是“糧倉”。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位於新疆西部伊犁,地處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是新疆通向中亞的要道之一,是古代絲綢北道和南北疆交通古道的必經之地,素有伊犁門戶之稱。
其北隔伊犁河與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相望,西以中俄《伊犁界約》線為國界與哈薩克斯坦國相接,北距伊寧市15公里,搭乘的士也只需要每人五元。
---西遷的民族
錫伯族是新疆十三個世居民族之一。我國的錫伯族有十萬餘人,它也是一個人口雖少,卻分居東北和西北兩個地區的民族。現有五萬多人分佈在東北等地,還近四萬人在新疆,其中兩萬多人聚居在伊犁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中。
錫伯族人自稱“錫伯”。錫伯族人自認是古代北方鮮卑人的後裔,最初遊牧于大興安嶺的東麓,公元4世紀前後南遷至黃河流域建立改權,後入主中原的鮮卑逐漸人融入了漢族。
少數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居住在東北大興安嶺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的鮮卑人繁衍下來,成為今天的錫伯族人。
清初,滿洲人為了鞏固國防,陸續將錫伯族編入了外八旗,並先後強迫錫伯族進行過三次大遷徙,從吉林遷往盛京、遷往新疆伊犁、還有雲南等地,駐防屯田。
---壯舉與光榮
在這裡我詳細的了解錫伯人西遷的歷史,當地的工作人員也詳細給我進行了介紹。
錫伯人絕對可以和土爾扈特蒙古一樣是個經歷過光榮,死亡與夢想的英勇民族。
數十年的戰亂使伊犁地區人民流亡,土地荒蕪,邊防空虛,強鄰沙俄不斷向東擴張,警報頻傳。
乾隆年間的1764年,清政府下令徵調錫伯官兵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準備西遷至新疆伊犁戍守邊防。
西遷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於農曆四月十八日在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集會辭行,十九日他們離開世代相依的故土出發。
萬里征程西遷也將是錫伯人一次痛苦的生離死別。
從盛京出發的隊伍背著弓箭,跨著刀槍,騎馬、坐牛車、步行的、扶老攜幼,帶著糧食和帳篷,帶著故土的五穀籽種和神物喜力媽媽。
向西行入科爾沁平原,再沿西拉木倫河逆行,繞過大興安嶺南端,走過了無垠的蒙古大漠和荒無人煙的浩瀚戈壁,錫伯人在大漠深處鑿井飲水。
錫伯人走過了錫林郭勒境內,走過外蒙車臣汗部境內。
他們經庫倫(今烏蘭巴托)行至烏裏雅蘇臺,此時蒙古漠北高地已不勝寒,青草早已無存,又遭遇特大風雪,牲畜長途趕路,疲憊瘦弱,他們出發時所帶的三千頭牛,先後已倒斃了2600頭。
在烏裏雅蘇臺過了一個冬季,英勇的錫伯人在三月又繼續出發了,他們從烏裏雅蘇臺借馬500匹,洛駝500峰,等抵伊犁後駝馬又大部倒斃,最後還是錫伯官兵分攤進行了賠償。
西行的隊伍每人帶上了四個月的口糧和一個月的茶葉,行至科布多一帶,又逢阿爾泰山積雪大量融化,諸河俱漲,水深流急,不能行走。
他們受困多日,"所剩口糧只足月余,所借馬駝也倒斃甚多。
在未得伊犁派人借濟之前,余糧已盡,畜力短缺.
面臨如此困境,錫伯軍民毫不驚慌氣餒,沿途採摘野草,和著一點糧食,聊以充饑,他們顯示錫伯人堅毅。他們架設了浮橋渡過通往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繼續前行,毫不停留。
直到六月底饑餓疲憊的錫伯軍民才得到了接濟。此後他們又穿越險關隘道果子溝,先後在七月抵達目的地伊犁綏定一帶。
這支長途中跋涉的隊伍,風餐露宿,扶老攜幼,冒嚴寒,頂酷暑,越過千山萬水,穿過沙漠戈壁,渡過急流冰河,克服了重重的困難。
錫伯人從白山黑水的東北到西北邊陲的伊犁河,總行程達一萬多裏,他們僅僅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整整比乾隆政府限定的三年行期縮短了一半。
西遷途中出生嬰兒350余名。
錫伯人挖成了察布查爾大渠,把當地的一千多公頃土地迅速屯墾到五千多公頃,到清末甚至達到了近萬公頃。
後來在同沙俄擴張的鬥爭中,錫伯人駐防的19個卡倫有18個被沙俄所強佔。駐防的錫伯人經過鬥爭和政府的交涉才得以回國。
在多年被拖欠錢餉的情況下,錫伯族官冰依然忠於他們的戍邊崗位,
現在察布查爾許多鄉村的地名還是沿用當年八旗的牛錄名。
政府曾許諾六十年後西遷的錫伯人可在換防後,回歸故鄉,但屯墾戍邊,保家衛國的日子過去了,兩個多世紀的風雨過去了,他們也永遠成為了新疆的一個民族。
一個偉大和英勇的民族,一個充滿傳奇和光榮的故事,錫伯人沒有忘記,歷史也將不會忘記。
---靖遠寺
除了射箭場,察布查爾值得去的地方就是靖遠寺了,
靖遠寺在察布縣城以邊約八公里處的一個牛錄鄉中。
錫伯族人曾信奉過原始的薩滿教(即巫教)以及後來的喇嘛教。但現在多已不信教。
南疆一路上來,看了無數的清真大寺,現在終於可以再見到一個黃教的大寺了。
“靖遠寺”是西遷的錫伯營八旗軍民在清光緒年間捐資而建的。
它也是當時伊犁九大名寺之一,其規模也算挺宏大,有一千多平米。寺廟的四週都築有紅色的圍墻。
大門前有磚雕的影壁,一對石獅子守候著山門。
可以看到正門上方刻有用錫伯、漢文兩種文字書寫的“靖遠寺”三個大金字,筆法工整有力。
雖值民運會期間,整個靖遠寺卻沒有一個遊客。四處都是如此的幽靜。
縣文館所的工作人員陪同我一個人走進了同樣寬闊幽靜的庭院。
大寺剛投資二百多萬元維修過,連接各殿房的路面都為磚鋪。
靖遠寺分為三層院落,主殿兩層,前後有鐘鼓樓。其整個建築都採用磚雕、木雕藝術,大殿內配有工筆彩繪、泥塑。
全寺都以中軸線為基點,錯落有致,佈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加上樹木成林,鮮花朵朵,都極為秀麗。
供奉著三世佛的大雄寶殿兩側,畫工的工筆彩繪確實精彩,雙鹿回春,松鶴延年,還有佛祖講經的故事。足見錫伯族繪畫技藝之高。
東配殿大樑上雕畫有石榴,桃子等圖案,據説是為了用來紀念當年逝去的喇嘛的,
寺院墻內還有一口鑄于道光二年的古鐘,頂為關公頭像,下為八卦圖案。
據説方圓十里都可以聽到其鐘聲。但只有在最緊機時,該鐘才會敲起,而聽到鐘聲的百姓也會最快的趕來集中。
但隔壁的關帝廟,娘娘廟都已毀於那個混亂的年代。
廂房中看到了錫伯族的民俗文物展覽,文館所的同志詳細地給我做了介紹。
從錫伯服飾,到香袋,官府補子,從煙嘴到薩滿銅鏡,還有手抄本的書籍。
歷史並不久遠,因為都是錫伯西遷後的文物了。
還可以看出滿族的淵源也極為明顯。
繡花是錫伯婦女們最擅長的手藝。從荷包到枕頭、還有鞋面上繡的花都是格外精美。足叫人讚嘆不止。
這裡四週也正在施工建設查爾錫伯族民俗風情旅遊區。從旅遊度假村到自然景區。今年底會建成吧。那時可能就不會只是我一個遊客了。
用了一個半小時走了回去,從靖遠寺走回了八公里外的不大縣城,路邊的田園風光真好。
---“喜利媽媽”,吊籃與西遷節
曾經在歷史博物館看到過古老的結繩記事。
可在這裡,在錫伯人中我再次看到了其獨特的“喜利媽媽”。
“喜利媽媽”是錫伯族的女祖宗,是錫伯人的圖騰神位,也是一種古老的結繩。
錫伯族的有關人員告訴我了一個傳説:在一次地震中,幾乎所有人都遇難了。只有喜利媽媽帶著一些九歲的童男童女逃了出來,最後這些長大的孩子婚配後繁衍出了現在的錫伯人。
結繩也是在沒有文字之前所做的記事方法。絲線上懸挂著小樹棍或小弓箭,那就是家族又生了一個男孩,如生女孩,就繫上一個布條,此外還係有石子等其他記事的標誌。
後來呢,人們也就用文字來續寫這些族譜了,
錫伯人養育嬰兒都會用到吊籃。
新娘懷胎,丈夫就要請高明的工匠製作吊籃了。如是養育過幾代人而沒有嬰兒夭折的吊籃,就被人們看做珍寶,借用它養育嬰孩就大吉大利。
考究的吊籃要用山羊皮做的吊繩,吊籃裏的被褥一般是用羊皮做,名貴的還有用貂皮或水獺皮。
此外還有要先放小貓進吊籃搖後,再放嬰兒,據説才可避邪;嬰兒睡覺時,吊籃裏放一把笤帚,據説可驅夢魘;母親外出時,要在吊籃裏或吊籃下放一把笤帚或剪刀,不能讓嬰兒獨處的。
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錫伯族還都穿上盛裝,彈響“東布爾”,跳起舞姿剛健的“貝倫舞”,隆重地進行紀念,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西遷節“。
西遷節也將使錫伯族人永遠不會忘記的民族節日。
---天才的翻譯民族
新疆的錫伯人至今還保存並且發展了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
它們可是新疆通用的六種民族語言之一。
錫伯語也屬阿爾泰語系滿語的一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成的一種語言。
錫伯文也是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
而東北的錫伯族從語言、衣食等方面則都已被當地的滿漢族所同化了。
錫伯人歷來崇尚教育,在清代錫伯營的八個牛錄都曾設有官辦的義學,實行滿漢雙語的教育,小學生曾佔當時錫伯族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很早他們就派出學生往俄國公費留學。
西遷後,新疆的錫伯族中便開始翻譯過來許多的漢族小説和著作,如《三國》、《水滸》、《資質通鑒》,《百家姓》等等。
現在錫伯族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同時用錫伯語和漢語進行學習。
目前錫伯族每萬人擁有大學生的比例據説是居56個民族之首,錫伯族的碩士、博士生甚至留學者都很普遍。陪同的工作人員曾很驕傲地對我説“錫伯族可沒有一個小孩子會像維族的小孩子一樣在街頭做生意的“。
碰到的錫伯人他們自己説的是錫伯語。
但與人交往中,錫伯人一般都能使用漢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少部分人還懂俄語和蒙古語,他們被稱為“天才的翻譯民族”。
現在北京研究滿族歷史的不少都是錫伯族人。
一個懂得和重視教育的民族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民族,它也才是一個有夢想的民族。
---射箭之鄉與打圍
錫伯人聚居的察布查爾被譽為“射箭之鄉”和我國射箭運動的搖籃。
這裡有全國惟一的縣級射箭學校和射箭運動隊,這裡的錫伯族運動員共取得過幾十個全國和世界冠軍。
打圍也稱打獵,是錫伯人的一種傳統生活方式。
每當冬季農閒,錫伯族男人便相約騎馬帶箭進山狩獵,甚至幾個村莊的人也會在一起打圍。在圍殲獵取野味後,不論獵物多少,所有參加者都將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也會分得一份。獵人們會認為這是“天賜之物”。
今天已很少打圍了,但還可以捕魚,他們會拿網帶杈來到伊犁河上。
魚肉會是他們的佳肴,常常以魚湯和高粱米飯同吃。
弓箭曾在錫伯人的生活中佔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地位。從漁獵到從戎,都要靠好的箭法。當時入伍要做到在馬跑百米內要連射三箭。
當時八旗錫伯營規定,男兒十八歲就要參加旗下的選試,選試要考弓馬箭,滿文次之。考上者發給銀餉,並走上仕途。練習弓馬箭對錫伯族青年都是不可缺少的功課。
在今日錫伯族仍傳續著射箭的習俗。
錫伯族的孩子們在會跑時就教騎馬,能拉弓時就開始學射箭。
在錫伯族的習俗中,如生男孩,父輩要給他添一把小弓和一支小箭,並用紅絲繩懸挂在門口。
錫伯族的小夥子向姑娘求愛,姑娘看中了小夥子,都會主動同他一道拉弓射箭。
這裡能當一名神射手是無上的光榮,會受到眾人的敬重。
錫伯族的古式響箭的箭頭是用獸骨製成。圓形箭頭上上有4個小孔,離弦後空氣從小孔中穿過,會發出響聲。
古式的箭靶都是用馬皮和毛氈特製的,靶上還會用六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紅色的。
射中哪一圈,那個圈便會掉下來,在比賽時一目了然。
有的地方還保留著古代遺風。比賽中,要以羊或牛作為彩頭。獲勝一方將自己的箭挂在羊牛的頭上以炫耀光榮。勝利者得到羊牛後要當場宰殺並分與給眾人品嘗。
射箭比賽有立射和騎射。距離遠的達240步,近的也有80步。現每逢重要節日,都要舉行射箭表演和比賽。
---發展的射箭比賽
在幾位穿著錫伯族傳統民族服裝的小姑娘的引導下,
在察布查爾射箭學校內,我和記者們一起觀看了民運會的射箭比賽。
這裡竟然還是巾幗不讓鬚眉,英姿颯爽的女選手們幾乎箭無虛發。
滿弓放後,利箭射中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紅色靶心。
看起來很容易,但電視臺的主持人小姐上前試一下,甚至連弓都拉不開的。
可真是所謂賽場一分鐘,練習十年功的。
記者們不斷讓參賽的小姐們擺出拉弓的撲式。閃光燈亮個不停。
而那些帶著發冠,穿著短袖紅裙,露著細腰的漂亮錫伯禮儀小姐也吸引了許多鏡頭。
遺憾的是各隊選手選用的都是一色的雅馬哈弓箭,看來我國的比賽器材還是落後於人的。
---吃在錫伯
錫伯族現在也喝奶茶,我也和他們一起入鄉隨俗了。
來之前就聽説了錫伯的發面餅子。
發面餅子是一種以特別引子發好面而做成的薄且圓的餅子。其芳香誘人,鬆軟可口的特點,
錫伯族的發面餅,其發面最早所用的土鹼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找得到,現在多用加工食鹼。
捍麵餅要求圓又勻,厚半公分左右,在鍋裏三翻九轉即可烙熟。據説,察布查爾錫伯族做這種發面餅的面引子,還是二百多年前從東北西遷時帶過去的。
錫伯族的韭菜餅子搟得很薄,辛辣可口、味美香濃的。澆以清油,就成油炸韭菜餅子,味道更好。
油煎馃子餅是把一種葫蘆狀南瓜切絲炒至糊狀,再倒入麵粉,雞蛋和花椒和好。將麵糰搟成一公分左右厚,用刀切成細長條形,放入油鍋裏炸黃即可。
當地人説連南瓜種都是二百多年前從東北特意帶過來的。
此外還有俗稱長壽面的二湯麵。
加入了韭菜、生面糊,魚肉熬成的糊狀湯“魚燉子”,其也是美味無窮。據稱其是錫伯美食之首。
最出名的是當地的“花花菜”。當我點名要這道菜時才發現早餐時已經吃過了。
原來它是以韭菜、辣椒、芹菜、蓮花白、蘿蔔等原料作成的腌菜。
“花花菜”其色澤鮮艷,鹹辣清爽,
錫伯族人獨特的菜肴還有“全羊席”,據稱是用現宰殺羊的六臟,五官和蹄血等雜碎做成的。每一種都會做稱一種帶湯的菜,一共會有16碗。
很可惜,這次是沒有機會嘗到了。
那就留點希望給未來吧。
(後記:最後再次感謝察布查爾縣及其文館所的朋友,答應過他們會認真寫一篇介紹錫伯人的文字,一個有著勇敢和光榮的民族絕對是值得用心去接觸的。但也許最後我雖然寫的有點累,可還是有點語焉不詳吧。如此,那就等我的朋友們在未來補充吧。
——自由感覺十一草于新疆烏魯木齊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