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跟著【蟲乙】去旅行 > 正文

尋找心靈深處的故鄉明月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5日 14:49)


廣東會館

  沒想到走進2004年的第一天,陽光竟然如此燦爛。

  從三星堆博物館螺旋形的屋頂走下來,太陽斑駁的光影撒滿廣場的每一個角落。腳下軟綿綿地,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沐浴在新年的陽光中,洋溢著愉悅。手機鈴聲把我從5000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中帶回21世紀。打電話的是羅布林卡,她告訴我東方曉已經從西嶺雪山下來,下午4點鐘到成都,可以約個時間見面。

  從廣漢到成都不到100公里的車程,在成都因為還有一個不能取消的領導約見,所以忙打電話告訴林卡先和東方曉先找個地方喝茶等我。整個約見過程,我都深深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如坐針氈,好不容易挨到和領導握手道別,已經是晚上近7點了。忙打電話問在什麼地方,回答在“春熙路”。

  走出停車場,被稱為成都“王府井”的春熙路已經華燈初上,行人如織。和東方曉、林卡接頭的地點也恰好在一座叫“王府井”的商場外的天橋下。吃過晚餐,説起明天行程,提出了兩種選擇:位於城南的古鎮黃龍溪和位於城北的廣東客家古鎮洛帶。由於我和東方都沒有去過洛帶,所以一致決定去洛帶。

  由於是小資,所以睡得十分放鬆。早上8點半,迷迷糊糊中被林卡的電話叫醒,放下電話,又再次睡去,過了10分鐘,再次被她的電話叫醒,知道她已經等不及了,趕緊起床。

  坐上到龍泉的巴士,我已經基本從睡夢中清醒過來,陽光斜斜地從右邊的車窗照在我們的臉上,我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燦爛的笑容。

  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的洛帶古鎮,是四川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西距成都僅17公里。

  洛帶建鎮于三國,傳説因蜀漢敗家子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到唐宋時,洛帶已經名排東山“三大場鎮”之首。現在保留的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散落在古鎮中間,與一街七巷子一起形成與其他古鎮不同的悠悠客家神韻。鎮內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固守著客家習俗,因而洛帶也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客家,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原有“客戶”之意,以表示與當地土著居民的不同。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我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規模的南遷,于我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係,成為漢民族八大民係中重要的一支。四川是全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洛帶便是其中之一。

  客家人雖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終恪守祖訓,使客家語一代代延續下來。他們對外都能講四川話,但對內幾乎很本能地就講客家話,這也是區分他們和非客家人的很明顯之處。正如洛帶廣東會館內的一副楹聯寫的那樣 “華簡俱成桑梓地,鄉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這種對傳統的故守,對家鄉的守望,那怕就是我們這些匆匆過客遠遠地都可以感受到。鄉音無改幾百載,華簡俱成桑梓地,洛帶客家人雖然身著天府冠裳,華簡俱成桑梓地,心卻沒有一刻不在思念遠方的故土。

  走進洛帶,一切元素都有了,陽光、老街、紅燈籠、悠閒的老人、奔跑著的小孩、隨處晃蕩的老狗以及身背著高山包胸跨照相機的遊客。但古老的洛帶在現代文明中同時也是醒著的,有琳瑯滿目的雜貨店也有忙碌地開著拖拉機的年輕人。

  在所有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當然要算是廣東、江西、湖廣、川北這四大客家會館。會館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築形式和文化載體,據《威遠志》記載“清初各省移民來填川者,暨本省遺民,互以鄉誼連名建廟,把以故地名神,以資會合者,稱為會館。”可見會館的主要功能是供奉故地名神的,同時也是為了 “聚嘉會、襄義舉、篤鄉情”。是不同地區的不同族群在一個新環境裏的精神歸依之地。

  徘徊在這些會館遺址,仿佛可以看到先民們雜沓而來去匆忙的腳印,他們在自己的族群所擁有的會館中,自由自在地看戲喝茶,述説移民生活的歡樂、苦悶,尋求精神上的一種認同和歸依。

  走進廣東會館你會發現,會館傳統的作用正在淡化,古老的戲臺、長長的回廊、明亮的四合院都排開了茶桌、茶椅,成了散淡的成都人週末打發日子的好地方,散發著濃濃的生活的氣息。徜徉在會館青磚綠瓦、雕窗回廊之間,陽光透過天井如舞臺的追燈經典地打在二樓倚著廊道欄杆的羅布林卡身上,一種説不出的古典美油然而起,讓我想起館裏收藏的另一副楹聯“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雲水蒼茫,鄉關迢遞,在詩境中感覺自己也漸漸沉了下去,沉進了一種濃濃的思鄉氛圍。

  看著屋檐上一溜排開的臘肉和香腸,肚子便出奇的餓。客家人特有的“傷心米粉”是不敢吃了,要了解一份臘肉、半隻烤鵝、一份香腸、一份豆花和一瓶啤酒,在游來游去的行人中間,我們開始品著啤酒享受客家美食。

  酒足飯飽,看著太陽下優哉遊哉打麻將的遊人,便決定把這個下午交給這大把的陽光。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支香煙,三兩句閒話,還有那和煦的陽光……一聲長嘆:夫復何求。

  離開洛帶,已近黃昏。太陽還未沉下去,月亮已經挂在了天空。淡淡的月光讓我想起三毛在曾經談到過的那首家喻戶曉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她説這首詩有四層含意,第一句講一個人睡覺之前並沒有倒頭就睡,而是通過眼睛發現床前有月光;第二句講他給自己提問題:究竟是天上的月光還是地上的白霜呢?於是第三句他産生了求證的慾望並付諸了行動,果然是月光呀。第四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他突然由床前的月光想到了故鄉的月光,自己的心境也由此深深地陷入對故鄉的思念。

  不是每一次行走都可以有第四步的突破,但只要有那麼一次,那怕這一次的由來是平淡無奇的景致,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場境,是頭腦裏突然一閃而過的念頭——我認為已經足夠了。

  上路吧,去尋找你心靈深處的故鄉明月。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王卉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