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5日 19:23)
我國考古學最新研究提出,中國在青銅器、鐵器時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著一個大量以使用玉器為主的時期,歷經幾千年。它,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自從有了人類的蹤跡,玉石就成了他們須臾不可或缺的伴侶。他們在把玉石當作工具的過程中認識了玉石之美,玉石也便成了人們美化生活的飾物和珍寶。可以説,對美的認識,也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人們大都知道,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上有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但很多人並不了解,“絲綢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只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
歷史證明: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與商貿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開我國邊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在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遠遠超過絲綢。而“絲綢之路”是後來絲綢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這一古老的通道發展起來的,可以説,和田玉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開路先鋒。
古代新疆的和田玉是怎樣跨越高山峻嶺、戈壁山川到達我國中原,又如何向西行進?中途經過了哪些中繼站?“玉石之路”究竟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研究的課題,深藏著許多迷人的奧秘。
大約3000多年前,新疆産玉點已不少,已有採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國內地。《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線,也大致説明了當時新疆到中原地區“玉石之路”的路線。這些神話傳説和歷史記載,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歷史遺跡,而且,透過這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與當今考古發掘的玉器相聯絡,我們可以清楚地窺探到黃河上、中游的遠古父系部落與崑崙北坡母系部落之間是怎樣以和田玉器為載體溝通交往的。先民們從崑崙北坡的和田一帶向東西兩翼延伸,把和田玉運送到遙遠的地方。於是,由近到遠,不斷向東方和西方延長伸展,終於開拓出了一條最早的和田玉運輸線——“玉石之路”。
這條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即是後來的“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通西域,其實走的就是玉石之路,他鑿通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是玉帛之路。漢代在甘肅設置的玉門關,以運輸玉石而聞名,在漢以後的玉帛之路上更加繁榮。正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歸隨漢使千堆寶,少答朝王萬匹羅。”又如元代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所寫:“採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
現代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對和田玉進行認真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認為和田玉的成因與鎂質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漿岩侵入,兩者發生交代作用有關。和田玉屬於“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的産物,在恐龍稱霸地球之前數億年,和田玉就已經出生了。和田地區河水中的玉石,是隨著夏季河水的北流而離開崑崙山,到達和田綠洲的。其原生礦,應當在崑崙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這個海拔地質風化比較嚴重,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夏季融雪時,風化了的原生礦表層破碎,崩落河谷,隨著洪水衝向下游。
1977年,新疆地質工作者在冰川消融後的季節,進山尋找羊脂玉礦點,雖然未能找到,卻在山谷中意外地撿到一塊重達158公斤的特級白玉(羊脂玉)。
尋找和田河源頭玉礦的工作,由於艱難、危險,對工作人員的身體、知識和野外素質的要求都非常高,這可能是歷次探索都徒勞無功的原因。 2002年6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我們中央電視臺記者一起進行了一次“探索玉石文化”科學考察,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方位的對“玉石之路”源頭進行的科學考察活動。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