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打開的民俗畫卷(22)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8日 10:51)
■風沙星空
這個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卡拉庫勒湖邊牽駝的柯爾克孜族巴郎不懂得什麼叫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對現代旅行者來説並不陌生。早在中國一位叫徐霞客的旅行家開始他的“職業”旅行時,絲綢之路就已經形成,這條路上就奔波著眾多的旅行者。但他們不是旅行家。
絲綢之路是古代交通史上曾有的東起中國長安(或為洛陽)、西至地中海之濱、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余公里的陸上商貿大道。
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的地理巨著《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絲綢之路”這一説法,以後,國際學術界和之後的旅行家便一直沿用著這一名詞來指這條大道。
絲綢之路的興起于至少公元前若干世紀。早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羅馬、印度的歷史和地理文字中就有東方“賽裏斯國”的記載,而“賽裏斯”是希臘語“絲綢”的意思,“賽裏斯國”即是指“絲國”——中國。
絲綢之路上各個綠洲的文化,其特點是受到中國內地、中亞文化的大量影響,而且具有各個綠洲民族極鮮明的特色,這裡的宗教、人文、民族、人種、歷史等是一個發掘不完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産。因此,絲綢之路上的經行者,無論從古到今,無論帶有什麼目的,對人類來説,都是一種探索。
難道,這個柯爾克孜族巴郎不也是一種探索嗎?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