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埃及印象記 > 正文

埃及概況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9日 09:42)


  國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獨立日:2月28日(1922年)

  國慶日: 7月23日(195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 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國花:蓮花

  國石:橄欖石

  國家政要: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muhammed hosni mubarak),1981年10月當選,1987年10月、1993年10月、1999年9月三次連任;總理艾哈邁德納齊夫(Ahmed Nazef)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100.145萬平方公里。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一小部分領土(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全境95%為沙漠。最高峰沙伊卜巴納特山海拔2187米。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砂石,使農作物受害。

  人口: 6921.3萬(2003年1月),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佔總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約佔16%。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中上層通用英語,法語次之。

  首都:開羅(Cairo),人口728.3萬(2001年),是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開羅人口約1675萬(2001年),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 2℃,最低20. 8℃;冬季最高19. 9℃,最低9. 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6個省,省下設縣、市、區和村。


  簡史: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200年出現奴隸制的統一國家,當時國王稱法老。公元前525年為波斯人征服,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332年左右,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打敗波斯人,建立了希臘—馬其頓人的統治。公元前30年羅馬執政屋大維出兵侵入埃及,從此羅馬統治達600餘年,使埃及成為當時主要的基督教國家之一。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在埃及推行“阿拉伯化”。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1801年,法國拿破侖入侵並統治3年。1882年英國軍隊佔領埃及。埃及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版圖,實際上成為英殖民地。1914年,英取消奧斯曼帝國對埃的宗主權,宣佈埃為英的“保護國”。迫於埃及民族運動的壓力,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認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直到1956年英國軍隊撤出蘇伊士運河區。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1953年6月18日,埃廢除君主制,宣佈成立埃及共和國,穆罕默德納吉布出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1954年11月納賽爾取代納吉布任總統。1956年納賽爾宣佈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挫敗英、法、以聯合軍事干預。1958年2月,埃同敘利亞聯合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政變後脫離阿聯。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總統遇刺逝世後,穆巴拉克當選總統。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