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印象記(5):地攤般的國家博物館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5日 16:14)
埃及國家考古博物館,是每個到埃及旅遊的人必去的一個點,哪怕你只有一天的停留時間,也得擠出半天來這裡,剩下的半天就是金字塔。
每天這裡都人頭涌涌,金碧綠眼的洋人多些,排著長長的隊伍,輪候進場。買票要排隊、寄存行李要排隊、進入博物館接受安全檢查也要排隊。
人一多,雜音也大,還未進場,就如趁墟之勢。經過安檢的時候,因為照相機也需購票入場,且一張票只能攜帶一部照相機,只能把另外的兩部機子寄存。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安檢處堆積了大批的人,有檢查的、被檢查的、等人的、找人的,以及各旅遊團的導遊都在大聲吆喝著自己的客人,一時人聲鼎沸,一浪高過一浪。高大、空蕩的大廳就不停的迴旋著這人間俗音,真替那些文物們煩心。
遇著這樣的環境,感覺古人也挺幽默的,它們乾脆也來個地攤式的展覽,你擱哪它就樂呵呵的坐哪,一點脾氣也沒有。所以,參觀完整個博物館,本來腦子裏就有限的東西更是被攪得一團亂麻麻。
埃及國家考古博物館,建館已一百多年了,據説館藏文物多達30多萬件,目前展出的僅大約7萬件,即使是這些,也得安放得密密麻麻才行,能躋身其中,必得有其輝煌的歷史不可。許多展館,簡直就是倉庫,看著就像人們隨意、暫時擺放在那的。
雖説這博物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它每天都在補充“新”展品,親眼見有很多編號的箱子等待解封,還有很多用大沙網網住,就像正在施工的工地一般,也見一隊工人正在用吊機把一座約5米高的雕像豎起來。看著工人們工作的態度,你會感覺得到,這只不過是他們平凡的“每一天”。
這博物館不但是埃及國家級的,從展品來看,它也是國際級的,但它不像我們常見的博物館,燈光、玻璃罩、倣造物比比皆是,這些附加物在這裡不派上用場,所有古物真跡都很闊氣地擺在那,燈光也離奇的少,以至你想拍拍照,根本就不用考慮玻璃的因素,惟一的你就等著高高的頂窗那一抹陽光照射的時候了。真想不到在博物館拍照也得靠老天爺。
在博物館最氣派的,要算圖坦卡門的展廳了,佔據二樓的半壁江山。其實圖坦卡門在古埃及裏只是一個未真正掌握實權的年青法老,年僅18歲就去世了。但圖坦卡門墓的挖掘卻是埃及考古學上最重要的成就。
面對如此珍貴的展品,現代埃及人也只不過將其黃金面罩用玻璃罩保護起來,也不需額外收費。
不過,也有例外的,且收費不菲,單一個展館就是參觀整間考古博物館的2倍,那就是小型的木乃伊展館,只展出約10具木乃伊。本來開羅還有專門展覽木乃伊的博物館的,但算計一下我們的時間,實難挪出富餘的時間了,惟有參觀一下這個小型展館吧。
從小對屍體之類的物體既敬畏,也心存有恐懼,如果不是從小書本裏的灌輸,一般我不會選擇這明知道會令自己頭皮發麻的事情,雖然這樣會有利於促進大腦血液循環,但太刺激的東西不愛碰也是做人的原則。雖然心理已經準備很充分,但森然的氣氛,還是嚴嚴的裹著我,緊緊拉著女伴的手,雖然她比我小多了,但好像她的膽量在這裡比我大。滿身是瀝青黑乎乎的物體,只露出幾個刺眼的大門牙,,緊貼骨骼的皮膚直讓人懷疑那還能説是皮膚嗎,張狂的卷髮不知道是否向世人訴説些什麼......
懵懂中不清楚如何走出展廳,午後的陽光透過高高的天窗散漫地照亮了博物館。人很慵懶,倦倦地來到約好的大門旁,倚著門檻,看著裹著黑紗的伊斯蘭婦女從面前走過,我的眼裏滿是慢鏡頭晃動的人影......
歲月對記憶的磨損是異常驚人的,或許一個博物館並不能盛載歷史的重負,但畢竟它還是無力地向世人訴説過去的一些點滴。
埃及在歷史上曾無數次遭受其他落後民族的入侵,古老的文明遭受過多次打擊,從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後,其文化開始衰落,並再也沒能夠恢復過來。
這次粗線條的大致走完埃及全境,我想在世界其他地方,已很難找到像埃及這樣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差如此巨大的地區。尼羅河水依然氾濫,金字塔依然屹立在沙漠中,然而人種改變了,古埃及人融入了無數征服者的人海之中,不可辨識;語言被遺忘了,古老的象音文字被凝固在墻壁上,無人釋讀;宗教信仰被改變了,先是接受了基督教,後來又變成了伊斯蘭世界的一員。
更重要的是,歷史被湮沒了,面對那些被盜墓者挖出來的木乃伊,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都幹過些什麼。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歷史長河裏,人,僅微塵一顆。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王卉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