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年的味道 > 正文

拜訪記憶中的“年” 【fsss】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31日 13:07)


  嬰兒降臨人間時,雙手總是緊緊攥著,仿佛想要握住什麼似的……

  已無從知曉自己那雙手是從何時開始慢慢攤開,只知道:從伸展開的那一刻起,歲月便一點一點從掌心悄然滑落、靜默地離開……,回頭忘過去時——人生便有了痕跡……。

  現在,每逢過年,忙碌後總是會有種空蕩蕩的感覺,“空”是“空”在心底裏。於是,一些遙遠的、童年中的記憶就走了進來,一杯香氣氤氳的清茶間,陪伴自己過著越來越乏“味”的新年:

  準備年貨…

  大約在喝完臘八粥後,父母親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物了。看到曾有人説起中國人的年就是吃喝年,其實並不儘然,父母忙前忙後並不為別的,只是為了孩子們……。

  腌制鹹味食品可能是我們這兒年前最早準備的工作之一了。

  一是因為從選購到完成所需的時間比較長,再就是腌制過的菜、肉可以一直存放到春天的中後期,省去了不少買菜的時間。所以相對來説特別重要……。這些活,孩子們大都幫不上什麼忙,所以沒事的時候自己就立在大人的身邊望著,無聊時便開始想象這些東西的味道了……。別説,自己後來嘗試過腌些香腸、雞、鴨……,可吃起來就是沒有小時候那種父母手中帶出的誘人香味。過去,春節前後,常常下雪,為了把菜腌透,父母親總是把被冷風吹得紅紅的雙手伸進腌菜的缸裏上下翻弄整理著。年前的那些日子,家家戶戶屋檐下會用細麻繩吊起快腌好的肉製品,陽光下,年的味道慢慢滲透了出來……。

  記得自己能幫忙的活,就是跟在父親屁股後面去排隊的時候。那時,許多年貨都是憑票供應的:像粉絲、雞蛋、海魚……。天很冷,可站在長長的隊伍裏並不覺得,因為想著此時此刻可以幫助父親做些事了。嗯,真的有些開心。

  蒸年糕,蒸包子和饅頭是接下來的事情。年糕因為諧音“年高”,我們這也有蒸“發糕”的,其實都是寄寓新年發財、步步高升的意思。

  十樣菜是南京每家年夜飯中必備的一道菜,顧名思義,是因為裏邊總共會有十個蔬菜放在一起去炒熟。其間的寓意也很簡單:十全十美……,非常的清爽,可口。裏邊有木耳、千張、金針菜、香菇、豆芽、香幹、腌菜、芹菜、菠菜、雪菜……雖然都是蔬菜,但費工費時,想一想,那麼冷的天裏,菜買回來後先要洗乾淨,然後切成絲,再炒熟後拌在一起,十樣菜用碗是裝不下的,一般都是用臉盆來盛……。直到現在,父母每年都還會幫我們炒上幾盤送過來……吃起來,真的就像有童年的味道摻在裏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堯舜時代我國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掃塵,直白點説就是大掃除。是的,一年忙到頭,該把家裏的裏裏外外收拾得潔凈些過年。幫不上忙的時候,父母只會讓我們邊上呆著,等到上學懂了點事後才會在過年前給我們兄妹幾個派些簡單的任務:擦窗戶、抹桌子、整理自己的物品……。那時,樓房很少,有的話,最多兩、叄層高,家裏住在一個很大的雜院裏,一到年關將近時小夥伴們就不能聚在一起耍了,要不呆在父母身邊、要不就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雜事。掃塵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危險,但父母還是千叮嚀萬囑咐的告誡著:小心點、小心點……。如今,父母年歲大了,可自己卻難得在年前回家幫父母去掃塵……。父母此時總會説:“你們事多,去忙你們的吧”,並不會埋怨什麼。

  那首“常回家看看……”好像都會哼唱幾句,可現實又怎樣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這是過年前一個最為輕鬆的活兒,一般都是在年三十的中午,飯後,父親便帶著我們在門邊、窗戶上、墻上……四處張貼起門聯、窗聯和“漂亮”的年畫來,那些年畫在現在孩子眼裏可能很“土”,但自己卻非常喜歡那種風格的畫片,簡潔、質樸……。等家裏忙的差不多的時候,二十八、九的樣子,父母便會領著我們去新華書店裏挑選起對聯來。我仰著腦袋,看著係在繩上標上號的紅紙條,去讀上面不明白意思的字和句子。只記得此時的書店裏,四處飄著墨的淡香。

  父親在帖門聯的時候,我們便會在後邊叫喊著:歪了、向左一些、好了……。門聯帖上後,便預示著新的一年就要到了……。

  最讓自己記憶猶新的一副對聯應該是: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當時人家門上,帖的最多的門聯似乎就是這一對了。

  新衣…

  記得曾發過的帖子裏説過:有錢沒錢,總得穿件“新衣”過年……。是的,那時令孩子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能在過新年時穿上件新的衣服。“新”與“舊”對孩子來説,概念好像不是很清晰,只要是自己沒穿過的,不破、不臟的就是“新”。所以南京這邊有句話叫做: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那時代中,人家裏的經濟條件都不寬裕,孩子多的家庭裏到過年要想每個孩子一件新衣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按照出生的先後來分配衣服……。對於孩子,做件新衣服過年真是開心的了不得,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就會把新衣服從立櫃中拿出來,放在我睡覺的床邊,並對我説:明天起來就穿這套……。興奮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常常會一等父母離開房間,就會蹦下床去試穿新年的新衣裳。

  一件新衣會陪著自己從初一一直穿到十五以後。因為頑皮,所以新衣常常沒過幾天就會染上油漬或是東奔西顛的緣故變得皺皺的,只好臨睡前脫下用濕毛巾擦拭後,疊得整整齊齊,然後放在枕頭下……。等到實在看不下去那份臟亂時,才在父母的“呵斥”聲中依依不捨的脫下身扔進水盆裏。

   壓歲錢…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記得最清楚的事,就是去揚州的外公那邊“討”要壓歲錢的時候了:年夜飯後,外公端坐在舊時的紅木工太師椅上,孩子們按輩分依次上前叩頭請安……,然後起身,歡天喜地地從外公手中去接紅紙包和幾樣糕點。堂物一角挂著的紅彤彤燈籠裏不時散發出迷人的光彩……。祖輩們歸土後,親戚們在過年時便極少能聚合在一起……。

  無奈的歲月裏有時總能聽見令人嘆息的歌。

  小時候,父母給自己的壓歲錢都是特意在單位上換來的,嶄新嶄新。自己不捨得折疊,上街時除非碰上特別眼讒的東西外,一般是不去亂花。所以許多次過完年後,壓歲錢還會靜靜地被藏在抽屜裏……。不記得是不是因為上學懂事的原因,反正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錢是來之不易的東西。

  自己工作後的兩年,父母便不給自己壓歲錢了,想是因為在他們眼裏,我長大了的緣故吧……。

  年夜飯…

  吃年夜飯應該是在給壓歲錢之前。

  那實際上是中國人傳統新年來臨前最後一頓最豐盛的晚餐,不管身在何方天涯的遊子都會星夜兼程的策馬千里趕回故鄉,去守這365天中的一夜。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最難解的一個團圓心結。飄溢著歲末香氣的飯桌上,家人的臉龐上都會充滿著喜慶歡樂的色彩,一年了,不管收穫如何,畢竟聚在了一塊,此時此刻,所有的辛勞、所有的恩怨統統化為塵埃飛揚而去,年夜,快樂與煙花同時綻放。

  開席前燃放爆竹是習俗。我捂著耳朵躲閃著,卻不忍閉上雙眼,我要看那一點星火後的瞬間,那份美麗在天空變成了永恒。散落的煙花裏,寂寞與孤獨也隨風散去……。

  平時不甚酒力的父母都在這會互相舉杯祝福:祝福來年、祝福自己的孩子們平安、幸福……。

  “鄉村裏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

  是的,除夕夜過了,迎春花也就要開了,漫山遍野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家中有電視的時候好像自己剛讀了初中。沒有電視的除夕夜自己是否守候過“年”只到天明已不記得。那時大雜院裏很少有人家有電視,有臺公家的電視會常出些毛病,不過只要能有些模糊的圖像也滿足了。……許孩子早早聚攏在跟前,聽著不甚懂的故事,看著不甚明白的表情……,大人們笑的時候,孩子們也放開聲音附和著。

  孩子們能熬過深夜的幾乎沒有,夜半三驚醒來時,會見到父母在昏黃的燈下交談著的剪影……。守歲,好像只是父母的事,與孩子們無關。如果有一年除夕夜夢醒時,父母不在了身邊,誰會為自己守歲??

  後來,有了電視,基本上每年除夕都有了守歲的習慣;再後來有了自己的家,守歲,怕也還是學著父母的樣子—為自己的孩子。

  新年到…

  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年”本是一個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於是在“年”到來時,人們要打鑼、敲鼓、舞獅、放爆竹,把“年”這個怪獸嚇走……。

  除夕夜,睡不著的人,醒的也早。

  自己從夢中醒來時父母已經開門燃放完了爆竹,白雪覆蓋的地上散落著紅艷艷的紙屑,白雪紅屑相互映襯著,仿佛父母一年的心血在新年的第一天早晨落了地……。

  其實過去了的一切都很平淡,但卻充滿著溫馨;

  童年,再也無法擁抱的時光;童年時的新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歲月總是這般,走出掌心,又溜進了記憶………。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王卉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