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四季歌之《春》 > 正文

葡萄溝與火焰山 【木末之風】 2005-01-17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9日 15:02)

  葡萄溝與火焰山是吐魯番最引以自豪的兩大景觀。來吐魯番,這兩處是當然的去處。

  此時的季節,不是遊吐魯番的黃金季節。最好的日子是八月、九月。令我欣慰的是,在九月曾兩去吐魯番。

  當過境公路從吐魯番擦肩而過後,不久,便可見一條被樹木夾道遮掩的小路岔向北面,岔道處有一過路標牌告訴你,那條小路通向的,便是名揚四海的葡萄溝。

  在盛夏,這條小路完全被鑽天楊簇擁,連頭頂的天空也不留空隙給你,因而你只能在濃蔭中穿行了。透過楊樹筆直青翠的幹,你可見路兩旁全是鋪地而生的葡萄,細心看去,方辨得出都是架了矮矮木棍的,再仔細去看,方看得出巴掌樣的綠葉下掩映著一串串綠珍珠似的葡萄。在這條細細的小路上,你不時地還可以看到馬拉的板車,上面放滿了空空的淺而敞口的柳條提籃,趕車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維族老人,下巴上成把的鬍鬚和扣在頭頂的“尕巴”是他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他們身邊往往又都坐著幾個年輕漂亮、熱情奔放,有説有笑的維族婦女。馬兒拉著這以板車歡笑從遠處“得得”、“噹噹”的跑來,又“叮叮噹當”、“得得得得”的向遠處跑去……這是他們在去採摘葡萄,人人臉上洋溢的是豐收的喜悅。維吾爾是一個熱情奔放、無拘無束的民族,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他們的貧富得失都寫在臉上,維吾爾是一個極少把秘密與隱私藏在心裏的民族。我喜歡這個民族,喜歡她那張揚個性、自由舒展的民族性格。當你看到車上載滿了五顏六色的葡萄時,不用説,那是再往山坡上的涼房裏送剛剛採摘下的葡萄,涼房是葡萄幹的搖籃。吐魯番的涼房同我們山東老家所説的涼房有著極大的區別。山東的涼房多半是大門向北開的南屋,並且少窗,目的主要是再夏日使其陰涼,便於存放一些食物,以利保鮮。而吐魯番的涼房則是,或建在向陽痛風的山坡及開闊地,或著建在自家的房頂上,均是用土坯壘成,整個的四面墻全是方格花欞,極便通風透光,因而在氣候乾燥、多風少雨的吐魯番是極佳的陰涼風乾食品的建築。正是運用這種原理,吐魯番才生産出了既保留了新疆葡萄的色美又保留了味甜的特點,使吐魯番葡萄幹不但名噪天下,更能流通四海,使天南海北的人也能品嘗到這人間美味。這一點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至關重要。即使是在交通已相當發達的今天,這葡萄幹的特點、好處也是無法替代的。就説我吧,在新疆工作近兩年,幾乎嘗遍了新疆所有的瓜果,又總想在逢年過節回老家時,給親朋好友帶回去一些,可總是做不到,最終帶回去的也不外乎這些乾果。

  順著那條小路再往裏走,兩邊的樹木就漸顯低矮,不知不覺中已沒有了高大的鑽天楊,等到了已處在半山腰的小村莊裏時,路兩旁已沒有了高大的樹木,能見的綠色,也只有小院中的葡萄藤了。

  在村中往東拐,有一條百米長的葡萄長廊,水泥桿搭就的涼棚兩邊全是疏密纏絡的藤蔓,較少的葉子,因而有陽光從那裏泄來,頭頂上則是密密的葉子覆蓋下的成串成串的伸手可及的葡萄,有的綠如翠玉,有的紫如胭脂,有的則黃綠中透著乳白……讓你宛如走入了珠饒翠圍的寶石世界。一縷清涼,一縷清香,淡淡地飄蕩在這光點斑駁的長廊裏,讓你忘卻了不遠處就是光禿禿的山巒,就是乾旱少草木的戈壁,讓你忘卻了這是在終年少雨雪,乾燥得連天上都難留雲朵的吐魯番盆地,讓你忘記了還身在氣溫都在攝氏四十度左右的中國最乾燥,最低矮的盆地裏。

  這兒是造物主的得意之作,這兒有最不可思議的死亡與生命只一步之隔的最好的寫照。它向你昭示著一個真理——造物主的意志是那麼的舉足輕重,人類在她的面前是何等的渺小。在死亡的戈壁、荒漠,造物主只需給你一股細細的清泉,於是便有了生命和自由。

  在陰涼輕蕩的長廊裏,揀一小桌坐下,要一盤葡萄和哈密瓜,再來一個蓋碗,品一品,嘗一嘗。那種清爽、舒適的感覺,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得出,體會得到。

  從葡萄溝出來,順原路回到過境公路,繼續東行,不多久,便會在左邊看到一排褐紅飛揚得火焰——那就是名揚古今的火焰山。褐紅色的山岩歷經無數歲月的洗禮,形成了無數順山而下的溝壑,,於是色暗的溝壑與色亮的岩脊幻化成一片蒸騰著的火焰,因而也便有了“火焰山”這生動形象的名字。説來也怪,這火焰山下難見一點綠色,因而這兒也就難有顏色來對比。缺少了綠色,也就意味著缺少了生命。好在天是純凈的,一片湛藍,與這一片飛騰的火焰般的山巒,共同構成了奇特壯觀的駭人景象,讓人來此,在一片單調中,頓感一種壯美,神奇,也頓覺內心的衝撞與激動。

  其實,真正的火焰山還在裏面,在一片荒山禿嶺的包圍之中。從過境公路邊豎有上寫“柏爾克孜千佛洞”木牌的岔道沿著一條土路,高高低低、彎彎曲曲地往裏走十里許,便到了真正地火焰山。一下車,我便被一股熱浪給又推回了車裏,最後鼓足了勇氣,方走出汽車。四週的山巒一例都是褐紅色,像火焰,像火炭,散發出逼人的熱氣,讓你覺得這那是遊玩,分明是進了火爐和烤箱,讓你的每一寸膚肌,都有明確無誤的炙烤感,並且連汗也不出,因為汗尚未出來就已被烤幹……左面,是一片造型古裏古怪的土藝園,雖看上去有點滑稽的感覺,但卻給火焰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與童話色彩,拍個照,留張影,都是最好的紀念。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火焰山仿佛是個童話色彩極濃的地方,因為《西遊記》中曾極力渲染過它的奇特和怪異。然而,你一旦走進火焰山,你便會發現,土藝園留不住你,周圍褐紅色,像一堆火焰已熄,餘熱仍在的爐炭般的山巒,也讓你有了短暫的驚嘆之後,也只覺得“原來如此”。只有當你走近火焰山下的柏爾克孜千佛洞時,才會被另一種奇觀所吸引,所震懾。

  無數的沙礫泥土,不知經過了多少年的沉澱與積壓,在這兒形成了高聳的山崖,又不知經過多少代,在這山崖下,鑿出了一溜排開的百十個洞窟,洞窟中或塑或繪,營造出一個千佛齊聚的極樂世界。洞窟前是一溜時窄時寬的圍了矮墻的平臺。撫墻環視,一面是洞窟比肩的佛國世界,一面是綠楊輕拂的自然奇觀。這溝嫩綠成了火焰山下難得得一縷綠色。一旦這縷綠色映入眼中,就會讓你頓生清涼與安靜。不知這縷綠色,是大自然的造化,還是佛國的昭示,還是人們種下的一縷希望。

  柏爾克孜千佛洞,更讓人震驚的,還是她的歷史與現狀。歷史上的千佛洞是絢麗輝煌的,有歷史文獻的記載為證。但千佛洞的現狀卻是荒涼慘澹的。那佛去窟空,或無或損的佛像是最好的説明。千佛洞,這佛家的洞天,正處在一個穆斯林的國度,因而民族間的糾紛和爭鬥,宗教間的衝突,都給她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創傷。這創傷現在佛身上,留在人心裏,讓每一個來此觀光、憑吊的人都為之慨嘆,為之深思。

  這千佛洞不知可有玄奘的影響,但定然有其中的淵源。可開鑿洞窟,營造佛國的先人,定然想不到千佛洞會變成今天的模樣。佛能普渡眾生,可為什麼保護不了自己?佛能給人一個極樂世界,為何不能完善自己的家園?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