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千古文字,一拓碑聲【(小今)】2004-12-30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9日 15:50)

  數不清是第幾次進碑林博物館了,而這一回,才認認真真地聽著講解員給我糾正了一個錯誤:“拓片”,這裡“拓”字的讀音應該為t岬(同“踏”)。於是聽著捶打碑壁那啪啪啪的回聲,想象著從眼前這片千古文字中,能夠擠壓、滲析出的東西。雖然它的價值飄渺地像是由精髓中再次抽出的絲,但它又實實在在地可以收藏起來作為歷史見證。


  《説文》中解釋“碑”為“豎石”,這個詞不但表明了碑的質地,同時也説明了碑的形態。而“碑林”這個名字,就更加形象地描述了大堆石碑擺放在一起的場面。西安的碑林博物館裏則收集到了3000余件碑石,無論出於最早的漢代還是嶄新的清代,碑石上的一筆一畫至今仍然蒼勁有力。即便一個對書文一竅不通的人,立於青灰一色的碑林間、面對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也會激發出提筆的慾望。

  每次走進碑林都有一種莫名的慚愧,一是因為自己實在不喜歡古文,二是因為始終恐懼書法,所以碑林裏最能吸引我的也只有悠悠傳來的拓碑聲了。順著幽靜的青磚路尋去,石碑密密麻麻地矗立著、靜默著、傾聽著、回想著,原本應該還給它們一席空間去埋藏曆史痕跡,可偏偏碑上深深淺淺的文字使這裡唏噓起來。有文人的品評,有遊客的指點,有行家的驚嘆,還有拓碑者鏗鏘落墨的節律。


  講解員如數家珍地詳細介紹過數十塊碑後,又就著拓碑師傅熟練的手法,講解起碑石拓片的製作過程。宣紙上影綽的字跡在敲打聲中漸漸清晰,以黑與白的鮮明對比映射出碑文的陰陽之別,墨香隨即四溢,沁人肺腑。曾聽説過一則謎語:“要它白,用墨拍”,它説的正是“拓碑”。

  由於碑文是名家所為,因此碑拓也就有了它可觀的價值。拓碑師傅説,一人高的碑石拓片,一天功夫也只能拓出七八張來。按碑文的價值來區別拓片出售時的價格,通常為百元至千元。按照這樣製作拓片的速度來算,碑林博物館製作的碑石拓片完全可以滿足書法藝術愛好者的需求,怪不得被譽為“石質書庫”。

  碑林的拓片不但可以作為書法作品來收藏,而且越來越成為陜西所特有的工藝品,並逐漸走進了旅遊紀念品的行列。將拓片裝裱後帶回家,挂在堂前屋後,會在古風古韻中透著另一番情趣。尤其是以朱紅色拓出的“壽”和“喜”、由濃墨淡彩拓出的“一筆虎”和“墨竹圖”等,都是碑林拓片的代表之作。

  關於製作碑石拓片,有相當一部分人持有堅決反對的態度。畢竟在可以稱為文物的碑石上敲敲打打,會對原有的碑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拓碑師傅説,博物館中的碑石按歷史價值是分等級的,而允許這樣製作拓片的石碑非常有限。於是再次感嘆碑石拓片珍貴之餘,又要為這不能再生的瑰寶嘆息了,這到底該歸為珍愛還是傷害?

  ——參考資料——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文廟舊址,佔地3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 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大、名牌最多的石刻藝術寶庫,主要為"碑林"與"石刻藝術"兩大部分。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分7個陳列 室及6個墓誌廊與1個碑亭。陳列著從西漢至清歷代碑石3000多件。"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集中陳列西漢至唐代的古刻藝術珍品70多件。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篆、隸、草、行等各種書體,還有機會一睹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的親筆刻石,以及王羲之、蘇軾等名家的墨寶。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