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四川雅安上裏【蝶舞秋天】2004-11-04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1日 17:50)

  陽光燦爛的耀眼著,從春風中飛過的鳥兒拍著翅膀,呵呵,笑著,好像説著,出去遛遛吧,不要負了大好的春光在這樣的美好日子,去哪都是愜意的,心裏,是這麼認為的。一抬頭,看見墻上挂著的紅紅的、繡著精美圖案的香囊,那是在陽朔買的,忽地就想到上裏,一個很古樸的小鎮。

  沐著春天最後的陽光,驅車向上裏而去。

  上裏位於雅安城區北部27公里,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和很多地方一樣成了雅安的符號。上裏最初名叫“羅繩”,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因為上裏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坐落于四縣交接之處邊顯得格外重要了。上裏又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上裏因鎮內有韓、楊、陳、許、張(韓家銀子、楊家頂子、陳家穀子、許家女子、張家錠子)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稱“五家口”。不過在今天,上裏最出名的就是韓家了。

  在目前尚存的3座石牌坊中(雙節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陳氏貞節坊),以小鎮南面為嘉獎韓家姑媳2人守節而建的“雙節孝”牌坊保存的最完整。它建於清代道光十九年,遵詔而建的石牌坊。牌坊在一片水田的中央,顯得很高大。共有四根柱子,牌坊上刻有戲曲故事和一些人物,雖然已開始模糊脫落,仍然能見雕工非常精細。在牌坊上,我們看見了標語,似乎與牌坊不相稱。

  雙節孝牌坊,姑媳的哀嘆與豐功偉績。時代的變遷,觀念的改變,不知道那牌坊還有何意義?只是那牌坊上的花紋,儼然已成追憶。

  如果時間能夠忘卻所有的憂愁與煩悶,那麼,牌坊上的雕花,記載的可是滴滴淚痕?可是縷縷滄桑?還是,那個時代的驕傲?或許,那些雕花不為久遠的夢,不為遠方那飄落一地的,滿滿相思,只因思念,已然成為極致。

  離開牌坊的時候,守門的大叔説,2001年雅安的高考狀元韓宏朝就是她們的第四代,現在清華大學上學。望著那藍天下的牌坊,只希望,在那邊的她們再沒有封建社會的憂愁,而是為她們的後代驕傲。

  進入古鎮,很顯眼的有兩座橋,一座是大石板橋,承載著很多年的喜怒哀樂,和幸福,另一座聽説是最早的天橋,似乎,富庶與貧窮都與它有關了。橋,在上裏不只是路,而且還是浪漫的道具了。聽説從古鎮沿河上溯1公里,有十幾座古橋,造型無一相同,這些橋體現了古鎮的歷史和築橋師的精湛技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41年的單孔大跨度石拱橋“二仙橋” 與清乾隆14年的進入古鎮的必經之橋“立交橋”,也就是天橋了。

  喜歡的就是橋下那清清的小河,上次去的時候,小河裏漂浮著草葉和小河不喜歡的東西,而這次,小河裏小鴨的紅掌撥著青波,沒有嘎嘎聲,只是在河裏優哉遊哉地漫遊著,也許,是我們的到來驚擾了他們如夢如幻的遐思。

  進了鎮,第一眼看見的就是紅燈籠,不由得想到麗江的燈籠,麗江是華麗的、是矯情的,除了時間可以大把大把的花,還有金錢可以漫天飛雪似的灑,而上裏,上裏是古樸的,説原始也不為過,因為簡陋、因為憨厚,還因為隨處瀰漫著的鄉下的味道。

  鎮上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古樸,青石板鋪路,房屋木制,有著精緻的陽臺和黑色的瓦片。街以“井”字佈局,説是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

  店舖裏賣著什麼地方都能買到的食品,也許就這還讓人以為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吧,因為其他真的太古太老。白布條纏頭的老人坐在門口抽著旱煙寒暄、男男女女在木桌木凳上嘩啦啦打麻將、小孩子在街中跳繩嬉戲。所有的人似乎都很悠閒,包括那參天大樹。

  撐著陽傘,與藍天白雲訪訪那幽古的情思,在那一級級的青石板上,踢踏敲響著淳樸的情韻,風雨的沖刷,陽光的洗禮,淘出遠古的驕傲與淡然,和沒有修飾的精緻。

  韓家大院是上裏的一個亮點,因精美的門窗雕刻而著稱,那些雕花,精細的糾纏著,是美好的願望,也是夢裏的希冀。雕刻的精美與細膩,雖然不太完整,雖然顯得很陳舊,卻掩飾不住工藝的精湛。大院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院內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內容以川戲摺子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地方一絕。

  雕欄細刻的門、窗、枋、檐,鏤空和鑲嵌雕琢的戲文、亭臺、雀鳥、怪獸、雷公、麒麟、龍鳳,雖已模糊,依然美麗。知道那些雕刻裏,必定蘊藏了許多的情思與愛戀,因為,沒有愛,就沒有精美、沒有極致。

  望望天空,仿佛在青山的懷抱裏,所有的傷懷,隨風飄蕩在輕雲的發梢,糾纏在揮不去的、濃濃的情思裏。

  大院後面的山叫白馬爺,很氣派的一個名字,在山上,韓家二兄弟説:“山管人丁水管財,橋是彎弓塔是劍。”讓我們看山下,那些山正好十八個,韓家大院坐蓮臺,正是十八羅漢拜觀音之象。韓家二兄弟説,當初祖先請人從邛崍天台山吊脈過來,一直到這裡,要的就是這個十八羅漢拜觀音的風水。那兩座山中間還有個小山包,叫筆架山,小山包上有棵樹。水是墨、山包是硯、田地是案,祖先選了這份好風水。還説道光十四年,宅子落成不久,韓家就出了個舉人,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只要從這裡路過,都要來謁拜韓家。

  沿著溪流,漫步著、輕吟著,河邊的柳樹垂擺下,喝茶、聊天、養神、發呆的人都有。二仙橋下,拍婚紗的新郎新娘笑吟吟地讓清清溪流見證著他們的愛和他們的一生誓言。

  穿上嫁衣的美麗新娘,坐在木制小舟裏,並沒有因華麗的婚紗而與桃源般的四週不協調,相反,更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格調,因為一直都相信,愛,永遠都是協調的。

  或許,人們想抓住的正是正在流失的,説是周莊要前來打造上裏,到那個時候,是不是上裏就沒有了原始般的韻味?有的只是商業、只是交換?

  呵呵,不去想,看二仙橋,高高的,望著雲朵上放飛的風箏,風箏上,一路的笑,搖啊搖……

  在二仙橋上看高高的天的時候,有一小夥子介紹我們去看楊家頂子,修建二仙橋出資人就是“頂子多”的楊家。既然是五家之一,看看也是好的。不幾分鐘我們隨他便到了楊家頂子,那是一個八品官的墓地,墓前也有長命燈,墓碑修建很漂亮。墓碑上的故事都是有來歷的,不能胡亂雕刻。那尚方寶劍是皇上賜的。

  走出古鎮,沿著小河上行,石頭墻上刻著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 這些標語是一個景點,也是文物,受政府的保護。最顯眼的一幅經典標語就是“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蜀中名勝記》記載“雅州北面四十里山谷中,涌泉深不可測,一日三潮,風浪如雷,昔時白馬出田野間,雲擁之復沒,名曰白馬泉。”從古鎮口去白馬泉也就幾分鐘,我們進入白馬寺去看白馬泉。

  白馬泉建於唐朝貞觀, 是個石砌的泉池。白馬泉是個間歇泉,會漲潮和落潮,落潮的時候會發出“啼踏、啼踏”的馬蹄聲,這也就是白馬泉名稱的來歷。我們去的時候沒漲潮,圍著泉聊天看風景,也就半小時吧,看見漲潮。也許是泉水漲得不多的緣故,沒聽見馬蹄聲。

  帶著沒聽見馬蹄聲的些許遺憾,我們在後山上轉了轉後走出白馬寺,回家。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