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于最美的山水畫廊——桂林到陽朔的漓江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9日 16:03
一直認為,桂林之美,美在漓江。漓江就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碧秀青山、清漾江水、環合茂樹、依依翠竹與大片悠遠田園,每一段景致,都如一幅典型的中國山水畫。而領略漓江之美,應該是從容不迫,最好能閒庭信步的,這樣才能真正咀嚼出桂林的美,漓江的美。 那年五一節,我們八個人決定從桂林徒步到陽朔(桂林到陽朔的水路大約有83公里),與漓江的山水親密接觸,去品味中國山水畫卷的淡遠清雅的韻味。
我們有時間限制,三號必須回到桂林,因為那晚要舉行晚會,主持人就在我們之中。所以我們選擇先坐車到大圩,我們徒步的行程真正從大圩開始。其實從桂林到大圩的水路沿途風光也很美,穿山、鬥雞山、凈瓶山等名山與清幽的漓江水相映,青峰夾岸,碧水縈回,的確令人賞心悅目。
大圩建於明代,是廣西的四大圩鎮之一,有“老大圩”與“新大圩”之稱。古屋、古廟、古橋,頗有古香古色之味。我們在這裡打了個轉,還得意洋洋地在一座擺橋賽跑,人橋俱搖,美其名為練膽量,否則如何走完“萬里長征”呢。
穿過大圩鎮,漓江岸邊一片綠悠悠的青草地展現在眼前。柔柔嫩嫩的情操散發著春天的氣息,真想永遠躺在上面任時光隨流水逝去。我們跳進漓江,打水仗,擲石塊,數遊船,指點附近的磨盤山,讚嘆江水浪回波伏之態。聽説大圩有瀑布,我們偏離漓江航道,急走了一個多小時的田間小路。然而瀑布令我們大失所望,規模太小。我們坐在下面邊吃東西邊感嘆:“百聞不如一見”,直喊冤。後來我想:我們應該爬上山,或許它像大新的德天瀑布一樣層層相連。假如真是如此,我們才是冤枉了此瀑布。由於下過雨的緣故,水較黃,只有兩旁深綠的樹木增添了些許秀美。有一塊岩石越往上越伸出來,很像半張雨傘。燕子躍躍欲試,想爬上去。考慮要趕路,最終決定放棄,要省力氣與時間啊。
2點鐘左右我們返回漓江邊,繼續沿江前進。一路上青山如黛,綠水如璧,山環水繞,峰迴路轉,詩情畫意,盡入眼簾。5點鐘左右,我們到達望夫山。漓江上的望夫山,相傳是古時候有一戶貧苦的船家,由廣西梧州一路溯江到桂林。那時正是數九寒天,江水枯竭。船家曆盡千辛萬苦把船撐到鬥米灘。灘淺水急上不得灘,這時他們只剩下一斗米,再等下去全家都要被餓死。船家天天爬上山頂眺望,希望得到來船的幫助。最後沒米了,船家心急失望呆立山頭化為石人。妻子背著孩子上山找丈夫,見此情景心中一急,也化為石人,演出了一幕“團圓的悲劇”(指儘管雙方化石,但能相聚于一座山上)。經過鬥米灘,回望石人,千載之下,惆悵仍生。
行至草坪鄉,夜色已悄然降臨。草坪景色怡人,是漓江又一段美麗的山水畫卷。只見奇峰挺秀,在落日余暉中拖著秀美的倒影偎依在緩緩流動的碧綠江水上。江邊翠竹修長,青樹蔥茸,淡淡暮色籠罩之下,一如淡墨點染的畫卷,意境典雅悠遠。我們略加糧食,又繼續前行。趕到另一個渡口時,沒看見渡船的蹤跡,我們決定就地休息,露宿山頭(第二天我們才發覺那不是真正的渡口。如果我們繼續前進,可能在天黑時還能趕到楊堤,我們的行程將改寫)。
咽下乾巴巴的餅乾,我們鋪塑料布躺下。我感覺渾身就像散了架一般,兩隻腳板隱隱發疼,所以躺著不願意動。男士們撿來些乾枯樹枝樹葉點起火,圍火或坐或躺著聊天。夜色越來越濃,我睜大眼睛望著顯得分外空廓的天空,心裏驚喜各半:還是第一次在野外露宿呢!大山在夜色中顯得格外肅穆,巨人般默然地注視著我們。起先是一顆星星孤零零地挂在天上,不久就漸漸多了。螢火蟲飛來飛去,一閃一閃的。一些從陽朔出發的遊船“嗚嗚”地開回來了,燈光照射下的江水一漾一漾的,魚鱗般地閃爍。“江楓漁火”啊,漓江的夜景這般幻化入神,令人不是“對愁眠”,而是醉裏眠。
累,困,但是睡不著。我和燕子聊了一會又閉上眼休息一會,終於陷於迷迷糊糊中。可惜沒過多久,又醒了,而且是清醒了。夜深涼意加重,薄薄的毛巾被抵擋不了寒意。乾脆坐起來相偎取暖,小聲聊天。望著滿天的星星和微暗的江水,高興地説可以看漓江日出了。螢火蟲仍然在飛舞,燕子説見到他們就想到是有人打手電筒從遠處走來,多少有點可怕。我嚇她説,得了吧,幹嗎不想到是鬼火,啊……
天漸漸亮了。我們奔下漓江洗手洗臉,彼此交流夜間的感受。正在吃早餐,居然下雨了。幸虧昨晚超發現一個窯洞,只好落荒而逃,鑽進去了事。雨越下越大,我們想:慘了,雨何時才停,船家何時才來?雨勢漸小,我們趕緊出來。剛到露宿之地雨又大了,發現附近有一塊伸出的巨石急忙跑過去。11點多鐘,天色才從陰雨中變亮。我們趕至渡口大喊:“船家,擺渡啦!”不料一場大雨猛然降臨,只得跑到附近的山洞。在洞中能看到煙雨中的漓江風景,別有一種韻味。煙雨雲霧繚繞,若隱若現;青山似在雲中霧裏,綠水似在煙裏紗裏,如夢如幻,如詩如畫。雨小後有人划船過江了。過江後又下大雨,我們冒雨“風雨兼程”。經過遠望如帝王的紫金冠的冠山(冠岩的地下水宮之旅很迷人,但不在我們的計劃之內)——“船到帷幕山,望到紫金冠”。然後是山石色彩斑斕五彩如繡的繡山,之後是堪稱漓江一絕的半邊渡。半邊渡離繡山約2公里,在江岸有一駝形山阻斷岸邊小路,使冠岩村與桃源村過去必須依靠渡船往返,二個渡口均在同一岸邊,故稱半邊渡。這裡石壁險峻,峰巒猶如朵朵出水芙蓉倒影在綠波碧水中。“此地江山成一絕,削壁成河渡半邊。”不過現已發展為“三邊渡”,所謂“一渡兩邊三靠岸”。
覺得老天是眷顧我們的,我們可以觀賞晴天的漓江,又可以體味煙雨的漓江。雲遮霧蓋,山峰點點就像含羞的少女,或扯起薄紗掩隱多情的姿容,或從縹緲的雲霧中露出點點碧嬌,顯得撲朔迷離,變化萬千。“重來放眼嘆奇絕,終愧行色殊匆匆。”
走過一座極像貓頭的大山,我們來到楊堤。楊堤並非楊柳成排的堤岸,其名字來源於村後的一座山,它的兩個尖峰像倒挂的“羊蹄”。在桂林方言中,“楊堤”與“羊蹄”發音十分相近,就把這個地名改為“楊堤”。楊堤是欣賞漓江煙雨的最佳地方:煙雨濛濛,雲繞千峰,飛瀑如練。尤其是兩岸的蔟蔟翠竹,綠得幽深,綠得活潑,襯著一江清水與周圍青山,構成了一個清幽的綠色世界。村舍古樸,“小橋流水人家”,幾隻鴨子悠閒地在水中游來游去,頗像某位山水田園詩人筆下的景致。我們觀賞了很久,然後就地饕餮了一頓,雨停了,上路。
離楊堤約半公里,有一道巨大的石壁橫亙江頭,石壁斑斕的鐘乳石形成一條大鯉魚。鯉魚搖鰭鼓鰓,大有欲入江之勢,這塊石壁叫“鯉魚壁”。東面有“觀音”靜坐凝思,在觀音蓮座下有一小山峰,恰如虔誠俯首叩拜的童子,此即“童子拜觀音”。一路走去,文筆峰、白兔山、蘋果山等傍水擁江,處處皆景,處處入畫。橫看成嶺側成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找到美的畫面,令人品味無窮,似乎步入“杳然天地飛人間”的仙境。
漓江至浪石已入神奇妙境,兩岸奇峰夾岸,水曲天窄,山山側列,峰峰相連,形成兩道夾江的天然屏障,漓江則像一條綠色的綢帶在峽谷裏飄拂。
離畫山有2、3里路有一條深至大腿的小河擋住。河水(應該是大雨造成)從高山上奔下來衝向漓江。我們挽起褲角,手拉手走過去。水衝得我們東倒西歪,樂呵呵地笑稱是“八仙過海”。我想當吹笛的韓湘子,但沒搶到,次而求之當倒騎毛驢的張果老——説實在的我看中那頭毛驢。
再走了一段路,看到海拔約4百米“縱橫量去成千天”的石壁上,青綠黃白的顏色濃淡相間,斑駁有致,宛如一幅巨大的壁畫。峰頂一匹高頭駿馬,似在嘶風長嘯。下方有兩匹灰色小馬似在低頭吃草。魚尾峰上有“先鋒馬”、螞蟥山上有“落後馬”等,相傳它們是天宮神馬,被漓江的景色迷住。正當它們盡情玩耍時,一位畫家來到這裡,拿起筆準備描繪馬的姿態。馬群受驚,爭先恐後地往山上奔跑,化入岩壁中形成“九馬畫山”。在大自然的傑作面前,“來往何人不舉頭”?然而我怎樣發揮想象也看不出有九匹馬,傷心啊,怪不得我當年沒考中“狀元”(據説能看出九匹的有狀元命)。畫山向右約1里即黃布灘。透過清澈的江水,可看到江底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鮮艷奪目,猶如一匹黃布鋪在河床上。附近有“猴子捧西瓜”、“宮娥抱太子”,以下連接六峰,再下去約半裏就到朱壁灘。二灘之間,河面寬闊,江流平緩,水平如鏡。加上青峰倒影,翠竹拂江,極為清幽秀美。都説晴天的漓江美在倒影,確是的論。“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山巒、翠竹、藍天、白雲倒影于碧水之中,水映山青,山浮水秀,山水一體,天水一色,“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這就是著名的“黃布倒影”。
到達興坪鎮,已是晚上八點多鐘。所有的人都累得不願意動了,隨便進了個招待所。一位中年婦女非常熱情,説話帶著爽朗和利索,一邊帶我們到房間去,一邊向我們介紹興坪的景點。放下行李,去小店煮稀飯,吃完回來後倒頭就睡。一夜無語,夢裏卻一直在漓江風光中神遊。
人云:“果然佳勝在興坪”。迷人的“黃布倒影”屬於興坪佳景,著名的景點還很多。“青螺負雨壓長河”的螺螄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酷似一隻正在江邊覓食的巨大青螺。栩栩如生的“美女照鏡”,處在興坪鐮刀灣尾的群峰環抱之中。大的一座,像少女的半身雕像,其後長滿藤蔓青蘿一如少女的發髻;臉部紅中帶白的顏色,則如少女塗抹的脂粉。小的一座平整光滑,令人有一種“膚如凝脂”的聯想。二山如少女“對鏡貼花黃”,故稱“美女照鏡”。奇險俊秀的漓江之山、清幽雅凈的漓江之水與無數動人的傳説融合在一起,可謂看不夠、品不窮、味不盡。
飽覽秀色後,因時間關係,興坪到陽朔的路程只好坐車。不過,不用慨嘆“此恨綿綿無絕期”,下次我們坐船再翻閱欣賞這美麗的山水畫卷。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