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玄奘未被打擾,我心也不寧靜 【真戈弋】 2004-07-26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3日 13:06

  暑天,呆在家裏怕捂出空調病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了一個往秦嶺山腳下庫峪的中巴車上去就走。


護國興教寺的山門

  不料,因遊客太少,車竟不肯開到南山。我們就臨時決定就去興教寺轉轉。

  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20公里的樊川的少陵垣(又稱鳳棲垣)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曾葬于白鹿垣;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鳳棲垣,並修建了五層靈塔。墓塔全部是用磚砌築而成的,塔通高21米,形倣七層高的大雁塔,也是唐代早期磚砌倣木構樓閣式塔的典型。

  後來玄奘的兩大弟子窺基和圓測圓寂後也在此建立了墓塔,各是三層,與玄奘地舍利塔呈等腰三角排列。

  興教寺坐北朝南,寺院倚垣邊而建,東西長,南北狹。門內鐘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莊嚴。遠眺終南山,峰巒疊嶂,景色秀麗,是遊覽和瞻仰玄奘遺跡的勝地。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還有歷代經卷數千冊。周總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此瞻仰過玄奘墓塔。

  興教寺自建成至今千餘年間,幾度枯榮,曆盡滄桑。建寺約百年之後,即“ 塔無主,寺無僧”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重修塔身。清同 治年間(1862 — 1874) 遭兵燹 , 除三座舍利塔外 ,全寺付之一炬 ,幾成廢墟。


日本宗教團體的紀念物 在陜西的許多寺廟都可見到

  不久前,社會上流傳黃巢起義軍“發塔”以致“玄奘頂骨、遺骸”被遷葬的説法,經省考古所十多位專家學者根據大量史料和佛教文獻記載以及考古學證明,一致認為:自公元669年後,葬于長安興教寺的玄奘法師之墓塔從未有記載被發掘過。從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對寺院重修的記載甚多,但寺塔始終完好保存著,有關被發掘破壞的記載絕無一字。且黃巢起義軍從未殃及興教寺,更無“發塔”舉動,義軍在長安期間與佛教界及僧眾相處甚好,也不缺錢用,毫無理由去破壞寺塔。

  興教寺內珍藏的“貝葉經”相傳是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回的真經,經文用古巴利文刻寫在印度當地的貝多羅樹葉上,目前在我國存藏極少,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文化研究價值,省文物部門採用高科技手段將經文保存在抽成真空匣盒內。據興教寺僧人介紹,由於無人認識巴利文,對此經文的破譯和研究受到影響。

  寺院內大多是民國時期的建築物,住的僧人又大多江浙口音,真有外來的和尚會唸經之感。又見有日本宗教團體在此種櫻花,立石碑,叫我這個秦人,心裏蠻不舒服的。

  返程韋曲鎮東的少陵垣畔(距西安約12公里),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甫的祠堂,稱杜工祠,也可一遊。


  (圖為師徒舍利三塔)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玄奘未被打擾,我心也不寧靜 (2004/10/13/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