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蒼溪紅軍渡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4日 15:58

  離劍門關後一路東行,風光照片拍了不少。來到革命老區蒼溪,已是下午5點左右。過去知道蒼溪,是因為其芬芳的梨花節,甜蜜的蒼溪梨。此次古蜀道覓蹤,才對蒼溪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蒼溪城東南3公里處的塔山灣嘉陵江畔,有一個聞名的古渡口。這裡依山傍水,地勢險絕,山岩陡峭,林木蔥蘢。嘉陵江由北而南,逶迤而來。波濤拍岸,江山如畫,景色宜人。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紅軍渡。

  1935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進。國民黨軍閥田頌堯部糾集53個團的兵力,在長達200公里的江防線上重兵把守,嚴密佈防,妄圖憑藉嘉陵天塹,阻擊紅軍西進,伺機圍攻四方面軍。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貫徹中央“渡江西進、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以塔子山為主渡口強渡嘉陵江,向敵人展開猛烈的攻擊。大軍西進,勢如破竹,國民黨慘澹經營的江防,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紅軍揮師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紅軍將士的英勇業績,紀念紅軍勝利渡江,蒼溪人民將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為“紅軍渡”。1980年7月,“紅軍渡”被省人民政府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八一”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週年之際,在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親自指揮黃貓埡阻擊戰的蒼溪縣,在當年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的“紅軍渡”舊址旁,一座雄偉的紅軍渡江塑像聳立在嘉陵江邊,給這片滲透紅軍鮮血的英雄土地增添了新的風采。

  車停嘉陵江邊的古渡口,我先是遠遠地拍下了紅軍英名堂、紅軍渡風景區大門的外景,然後沿著紅軍渡江亭往下,來到渡口邊,拜謁紅軍渡。佇立江邊,抬頭,對岸是蒼溪縣城新貌;眼前,是渡口外波濤滾滾的嘉陵江水;身後,是掩映在蒼翠山林中的紅軍渡新開園的雕像。

  上到公路邊,過去的紅軍渡江塑像已經拆除,我不無遺憾地在此想像著1987年所塑紅軍渡江雕像群的模樣。好在舊址的基座上還有殘存的大理石碑記,我細讀銘文,增加了一些對紅軍渡史事的了解。然後,我平心靜氣地端穩相機,將碑文收入鏡中。

  在舊址的公路對面上方,是新建的紅軍渡紀念園。紅軍渡江塑像係紫銅板冷鍛製成,高9米,長13米,生動再現了紅軍渡江的戰鬥場景。塑像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帥揮毫題寫的“紅軍渡”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鑲嵌在黑色大理石上,格外光彩奪目。底座上是三名紅軍戰士和二名赤衛隊員的半身塑像。他們怒目圓睜,雙唇緊閉,機警地注視敵情。仿佛當年波濤洶湧,江風呼嘯,殺聲震天的情景再現。英勇的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飛波逐浪,勇往直前。整個塑像,如脫弦之箭,似淩空飛鷹,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當年,僅28萬人的蒼溪,就有3萬多人參加了紅軍,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方紅土地,走出了6位中央委員、18位共和國將軍。這不能不讓我等後人肅然起敬。珍貴的紅軍碑林,挺拔的紅軍將士銅像,展現出紅軍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氣壯山河的場景;波濤滾滾、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水,訴説著老區人民對革命先烈深深的緬懷之情。

  而今,紅軍渡和附近的武當山、崇霞寶塔等景點,已經開發建成了融入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 進入景區,塔樓亭臺,掩映在綠陰之中。挺拔的塔松,蒼翠欲滴;葳蕤的萬年青,長伴忠魂。紅軍紀念館和碑林,展示了紅軍當年的英雄業績。

  躬身揖別紅軍渡時,孤客忽然喊林卡快過來,並指著路邊石堆中一塊比足球略小一點兒的鵝卵石説,你好好看看,説不定這是一塊嘉陵江奇石嘿。大家圍過來細看,這光潔的卵石上有好些黑白相間、灰黃相襯的紋理。有人説像一幅國畫山水,有人説像紅軍渡江圖。孤客最後才説:你們再好好看看,像不像一幅蒼溪地圖呀?我還沒來得及再次細看,忙著趕路的林卡已將此石抱上車收藏。“如果這塊嘉陵江奇石將來拍賣出一萬元,你可要請客喲。”上車時孤客向林卡宣佈了政策。於是,我和藍天、秋天也希望這塊卵石能早日升值。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