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遐想郎當驛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6:31

  我們的自駕車之旅,離開文昌故里梓潼後,繼續沿108國道北上,一路不僅上風光無限,景色優美,而且名勝古跡眾多,歷史積澱深厚。尤其是七曲山那段路的七曲大廟、翠雲長廊等,花了我們不少時間,用去好些膠卷,大家都還意猶未盡。尤其是林卡姐妹,兩台不用膠卷的數碼相機輪番使用,拍到了不少滿意的照片。

  梓潼地處川陜古道要衝。古道自戰國以來,是歷代由漢中通往巴蜀的一條主要驛道,即古蜀道,又稱金牛道。自秦嶺而下,沿途山巒重疊,天梯石棧,百步九折,經劍門關至梓潼七曲山南麓的送險亭,烏道羊腸之險阻,至此才算盡矣。

  而今,千里古蜀道早已為川陜公路所代替。我們駕車由七曲山北行二十里,沿途道路蜿蜒,兩旁古柏森森的“翠雲廊”,使人如同進入仙境一般。快到劍閣地界時,孤客忽然停車,指著路邊左側的一塊石碑説:這裡應該看看,拍張照片。此提議甚合我意也。過去我曾多次往返過此地,無奈每次都是匆匆而過,車上的同行者均不是發燒的驢友或攝哥,因而我不便在這荒郊野嶺,喊師傅停車進行拍攝。這次孤客停車喊大家拍照,再我再次感受到了自駕車出遊的諸多好處。

  下車向大龜駝著的石碑走去,想象那碑一定會有故事。不出所料,近前細看,這石碑還真有故事嘿。原來此地是古郎當驛遺址,此碑曰唐明皇幸蜀聞鈴處碑,初建於宋朝,位於梓潼縣演武鄉的上亭鋪。天寶十四年(公元755), 安祿山叛亂,攻克洛陽。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奔蜀,據傳曾在這裡夜宿。張邦紳《雲棧紀程》卷六雲:“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鋪,古名郎鐺驛,明皇入蜀,雨中於此聞鈴聲……,宋人在此建廟樹碑, 以資紀念。”

  今僅存石碑一塊,碑高2.6米、寬0.86 米,厚0.18米。正中陰刻正楷“唐明皇幸蜀聞鈴處”八字,字徑0.30.2米。碑石側題:“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仲夏知梓潼縣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長1.5米,寬1.2米,高1.5米。位於翠雲廊內,四週群峰起伏,景色美麗。碑下是一形似烏龜的碑座,字跡磨滅無法看得真切,但據説這是光緒之前的原碑。

  大學時讀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之句。“行宮”究在何處?是什麼鈴聲引起唐明皇的傷感?當時無法得知。而今我來到了古驛道上當年唐明皇夜雨聞鈴處,多少有些感觸,細看石碑,企盼能從中找到一些註釋。

  據説,早年的上亭鋪是古蜀道上一個重要驛站,有座規模宏大的古寺,有九重十八殿,驛道公館,頗具規模,並設有相當於今天的郵電局的塘報和報警用的煙臺,是梓潼較大的場鎮,可惜被歷代戰火所毀。我們只能在此拍攝遠處群山起伏的秀美風光,以及近處的聞鈴石碑。

  唐時,宮中稱明皇為三郎。清咸豐八年《重修梓潼縣誌》載:“上亭鋪縣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聞鈴聲,似言三郎郎當者,故名郎當驛。唐天寶15年(公元756年),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逃往四川,在馬嵬驛被迫將楊貴妃賜死,是眾所週知的。一國之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竟落到這般窘況,實在可悲可嘆。 上亭驛的那個夜晚,唐明皇或許無法排遣那種可怕的孤獨和寂寞,只感到世人僅他孤身一人了吧?無怪乎他望月而傷心、聞鈴而腸斷了。

  玄宗青年時代,也有過“我貌雖瘦,天下必肥”的志向,開元年間史稱盛世。但明君與昏君之間只有一紙之隔。太平盛世和臣下的阿諛奉承衝昏了頭腦,嗜殺的慾望及對女色的沉迷,使他從有道明君墮落為暴虐淫蕩的昏君。

  歷代文人學士,路過郎當驛,都曾惋惜地憑吊,留下不少詩文。清人王士禎這樣寫道:“蜀道有郎當驛,即唐明皇雨中聞鈴聲處,予丙子歲過之,題詩驛壁雲:‘金雞賜帳事披猖,河朔從茲不屬唐。卻使青騾行萬里,三郎當日太郎當。’”。《梓潼縣誌》中也有兩首題郎當驛的七絕:“誰聞鈴響似三郎,玉輦曾經古驛旁,千古傷心黃土盡,開元盛事最淒涼”。“鞭蓉小花管蕭嗚,詔進霓裳別調情。底事烏啼花落後,卻來驛路聽鈴聲。”

  我們這幫驢友、攝哥,來到這古郎當驛,自然也免不了會因懷舊而感嘆,而反思歷史,但卻不會感傷那個既風流又可憐可恨的唐明皇。“雖是天子事,當鑒來者為”!趕路要緊的我們,還是要認真拍好照片的。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