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古蜀道覓蹤 > 正文

古蜀道覓蹤:去曲大廟遊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0日 14:49


  出梓潼向北幾公里,沿著老川陜路上山,便進入盆地邊緣團團萬嶺,如龍如蛇的七曲山。一路上見山巒起伏,蟠龍逶迤,古柏森森,濃蔭蔽日。突見一大片古建築從公路邊拔地而起,掩映于萬綠叢中。正是“路從古柏蔭中轉,樓向雲峰缺處開”。孤客説,這裡就是七曲山大廟。

  大廟文化,內涵豐富,“四古三張”,是為概括。四古者,古蜀道、古柏樹、古建築、古戰場;三張者,張亞子、張飛、張獻忠。以前遊歷別處,儒、釋、道等各路神仙,混住道觀的大雜院不稀奇,那或許是宋朝以來三教合流社會思潮的反應。可是,在這七曲大廟裏,主管道德文章的文昌大帝和驍勇戰將張飛、綠林好漢張獻忠供奉一堂,可能世上獨此一家。

  來到七曲山上,那滿山遍野的古柏樹,令人流連忘返。方圓四百餘畝的柏樹綠浪滾滾,據説古樹就有兩萬多株,根連枝接,各具風姿,魁梧蒼勁,枝葉婆娑,遮天蔽日,英氣凜然。我們停好車,操起相機就拍。山風山風吹拂,古柏搖曳,濤聲如浪。沿小路上山,柏樹發散的清香氣息,沁入肺腑,頓感進入仙境。

  作為三國古戰場,當年孔明曾在此演武練兵,張飛命軍士植柏樹以顯示道路。蜀漢軍隊由此發兵,進軍閬中。明末張獻忠在這裡設伏兵大戰楊嗣昌,“梓潼一戰,累骨如山,十三省大軍,喪殲殆盡”。張獻忠大喜,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説:“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奉文昌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敕封文昌宮為“太廟”,清代因為避諱改為“大廟”。怪不得全國到處都叫“文昌宮”“文昌閣”“文昌殿”,這裡卻叫“大廟”。

  大廟古建築群的主神是文昌帝君張亞子。道家建宮觀,要在神仙福地,幽逸山居,去塵離俗,古林深藏,體現道法自然,這裡如是。20多處從元代到明清建築的廟宇,依山取勢,結構錯落,宏偉壯觀,既風格殊異,又主次分明,以百尺樓、正殿、桂香閣為中軸線,左右延伸,成不對稱分佈。此地的建築很有代表性,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過這裡,在他的《中國建築史》詳細介紹了這裡的《天尊殿》。自從川陜公路開通,深山古廟成了路邊大殿。反映唐明皇當年避亂做夢軼事的“應夢臺”,被分割到了公路的另一邊。

  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作亂,史思明響應。唐玄宗避亂,在馬嵬驛處死楊貴妃,心灰意冷逃往四川。路過七曲山住宿,當夜夢到一書生告知,安史之亂已平。到成都天回鎮,果然聽到捷報,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時,見廟內塑像如夢中儒生,即封張亞子為“左丞相”。從此,地方小神受到皇封,身價倍增。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唐僖宗又逃往四川,在這裡傚法玄宗,加封張亞子“濟順王”。宋朝的幾朝皇帝又封張亞子“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登上應夢臺,交兩元錢即可上石制龍床美夢一番。林卡交錢躺下,請我和孤客為其拍照。其後我也一時興起,花兩元錢上床閉眼假夢一場。下山過天橋時,忽見一小道士追來,心中驟然緊張,莫不是以為我們沒有“隨喜功德”?只見他將一黑色小包遞給我,然後轉身就走了。哇,原來是我躺龍床時將相機軟包放在了應夢臺道長桌上,“做夢”後一高興就忘在那裏了。裏面不僅有身份證等諸多證卡,還有一千多大洋呢。自是驚出一身的冷汗,並對拾金不昧且已轉身遠去的小師傅,連連高聲喊“謝謝!”

  看來,我等貧苦小民,是沒有睡那龍床的福氣;那白日夢也是做不的嘿!還是好好的幹好本職工作,拍拍照片,寫寫小文,掙點兒散碎銀兩,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去雲遊四海吧!

  .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