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遊客手札

九宮山上鎖暮雲——甲申感悟 【博陵】 2004-05-27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5:29

  農曆紀年,六十年一個輪迴,今又逢甲申。

  湖北通山縣有一座九宮山,九宮山下牛跡嶺有一座闖王陵園。修葺後的陵園,綠草叢生的墳包依然樸素。關於李自成的最終下落,有不同的説法,如夾山“奉天玉和尚”就是禪隱的李自成説。我相信這茵茵綠草下,就長眠著那位陜西米脂的悲劇英雄。

  北京景山(明代叫萬歲山)的東坡下有一棵不大的樹,每年開春時發芽吐翠、綠滿枝頭。記得小時候去,是一棵枝杈枯幹、皮色鱗皴的孤槐,大人們説是當年崇禎皇帝上吊的地方。原來的那棵古樹,文革中被伐倒,又補栽了這一棵,真是人也去物也不在了。後來有人據史書記載,提出崇禎是死在景山的壽皇亭裏,還有人説是北海的白塔山。明代景山上沒有大型建築,更沒有壽皇亭。我相信那古樹的所在,當是倉皇悲愴的朱由檢的“殉國”之處。

  六十年前,郭沫若先生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人民領袖毛澤東的極大重視。根據他的建議,這篇一萬七千字的史論列為延安整風學習的重要文件。一篇歷史評論受到如此重視,不説是絕無僅有,也是罕見的。幾年後,中共中央進北平的時候,毛澤東形象地將此行比喻為進京趕考,再次提醒革命者要將李闖王的事情“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姚雪垠先生的五卷《李自成》,洋洋330萬言,展示了一部明末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悲壯史詩。姚先生歷時近四十年寫成此書(1963年出版第一卷),加上構思可追溯到解放前。我從第一次讀《李自成》到讀到先生臨終前寫完的第五卷,也經過二十多年。雖然是小説,但先生嚴謹的著書態度,為人們深入了解李自成、學習歷史,提供了一部形象生動的鴻篇巨制。我的一首小詩,不能表述讀後感想之萬一:

  一十五載嘗苦辛,

  陜困豫興破京門。

  功敗垂成失決策,

  九宮山上鎖暮雲。

  李自成,曾經的地主牧羊童、普通的驛卒,投身於風起雲涌的農民大起義,在眾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從他的幾起幾落,看出了他的堅韌;處理事件的手段,看出了他腹藏的大局心胸。在熬過了商洛山中的艱苦之後,適時地進軍河南,一舉發展壯大起來。

  遙想當日大順軍進北京的時候,上下是何等的歡欣鼓舞?窮苦的百姓也張開歡迎的手臂。直扣京門的兩支大軍太順利了,幾乎沒有大的抵抗。用人的失當,腐敗之氣的迅速蔓延,種下了後來失敗的禍根。1644年農曆四月三十,潰敗的大順軍從北京淒惶地退出,李自成還不忘在前一天“稱帝登基”。自三月十九日破城,四月十三日出兵山海關。四十多天裏發生的劇烈變化,不説是層層上下,即使久經變故的李自成也一定懵懂了。

  當初李自成抓住了若干機會,特別是在河南的機會。但進京後的李自成以為天下可傳檄而定,至少不會費太大力氣。逡巡觀望的是吳三桂,這一次抓住機會的是更高一籌的多爾袞。

  我沒有對李自成的失敗做深刻分析的能力,但可否揣度一下這位幾乎一統天下的農民起義領袖當時的心理呢?端詳著在望的北京城墻,他想到了將要被他推翻的這個朝代的高祖朱皇帝,或許也想到了那些更遠的起于草莽的皇帝們,想到了“皇帝輪流做”,不覺喜上心頭。但他遠遠沒有領悟到這些成功帝王的用人之道,朱元璋的深謀遠慮,積極採納“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策略,成就了他二百多年的基業。李自成雖然也採取了一些用人措施,但蒼白無力,主要用心在戰事上,沒有在精神上做成功治理天下的準備。不斷滋生的內憂未解,沒有充分估計的強敵在外,焉得不敗?

  曾讀到一些有關抗美援朝的文章時,裏面提到毛澤東在決定出兵前,夜夜難眠,煙蒂堆滿了煙灰缸。毛澤東想些什麼,都沒有提到。我想,他一定想了許多許多,他一定也想到了李自成。他熟讀歷史,多次提到了“甲申”,此時能不陷入沉思嗎?新中國剛剛建立,部分地區還沒有解放,新生的政權會不會被顛覆呢?歷史證明,浮躁的農民組織畢竟難比共産黨,毛澤東也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最終雖然失敗了,但他終是推翻一代王朝的英雄,只不過由更加能把握時代脈搏的人替代了他。西楚霸王項羽曾嘆道:“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他沒有理解真正英雄的含義,但話還有一定道理。成名的“豎子”不多,失敗的也未必不是英雄。又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開國者轟轟烈烈,到後來腐敗起來,終歸亡國。只不過李自成的敗來的太快了些。

  六六三百六十年前的春末夏初,正是闖王事業由盛到衰的轉折日子。不忘甲申,尤要想到它對我們現實的重大意義。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九宮山上鎖暮雲——甲申感悟 (2004/08/17/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