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風沙星空 > 古道鄉村 > 正文

古道鄉村--山裏的哈薩克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4日 14:41

  南航飛行部的幾個朋友調機烏魯木齊,閒來休班,他們先去了南山菊花臺,我下班後用半個多小時趕到了菊花臺溝底的哈薩克氈房。

  一、涂蘇別克

  氈房裏他們四人正在打牌。這幾天烏魯木齊酷暑難耐,高時達到40.5度,於是避暑的人都選擇了涼爽宜人的天山裏的草原,一座氈房幾匹馬,一張桌子一鍋肉,吃喝玩樂,度過酷暑。

  吃了幾塊清燉羊肉,我便走出氈房觀察這條河谷。

  天山裏到底有多少條溝,誰也沒數過。每條溝大致都是南北走向,海拔在1500-3000米,陰坡是黑綠的油松,陽坡是嫩綠的草,有些草坡被鐵絲網圍住,沒圍的,有牛、羊、馬在旁若無人地吃草。

  菊花臺所在地是甘溝鄉,屬烏魯木齊縣,西邊是小渠子、廟爾溝,東邊是西白楊溝、板房溝,往南,海拔3、4千米是天格爾山,再往南,是天山一號冰川。菊花臺因一座巨大的平臺上長滿了紫色的野菊花而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多為哈薩克牧民牧放之地,空氣濕潤,塔松林立,夏季氣候涼爽。

  菊花台下的甘溝河床上流著一股細水,水是從天格爾山流來的,河兩岸扎了上百座氈房,哈薩克人自住和出租給度假的遊人。

  氈房是白色的,是因為哈薩克人把天鵝視做自己民族的化身,他們自稱自己的民族是天鵝部落,潔白。另一個説法是白色的氈房與藍天上的白雲一樣,無瑕。

  我們租的這家氈房的哈薩克男主人叫涂蘇別克,56歲,胖墩、憨厚、善良,但不善言辭,説出的漢語是經過幾秒鐘的過濾才吐出的,對漢族人來説他是前言不搭後語,但已經是不錯了。

  涂蘇別克的家人都在為我們忙乎著。

  涂蘇別克有三座氈房,靠河邊紮下:一座是他和妻子、沒結婚的女兒、兒子住的,一座是已結婚的兒子一家住的,另一座就是接待客人的,裏面乾淨整潔。

  主人給我們宰殺的那只羊凈重13公斤,算是小羊娃子。我吃了幾塊剛煮的肉,很鮮嫩,如果是老羊,肉會撕不動。

  山裏的牧羊人家極少吃菜,能見的,就是洋蔥、土豆、胡蘿蔔,他們説芹菜是草,是給羊吃的,人不吃。於是,我們的抓飯裏就只有米、胡蘿蔔、洋蔥,但味道卻極鮮。

  吃飯時,涂蘇別克一家就圍住我們停在氈房邊的車跟前,聽裏面放出的音樂。那張碟中有首《燕子歌》,是哈薩克民歌,但是用漢語唱的,幾個女孩子就隨著音樂哼出哈薩克歌詞。

  奶茶是用磚茶加牛奶煮沸的,加點鹽,很合我胃口,喝了好幾碗。涂蘇別克還勸我,多喝點,喝了肚子不冷(他的意思是,熱奶茶暖胃)。

  城裏的奶茶總沒大山裏的清香,也許是少了氈房邊的草的清香,我是這樣想的。

  二、哈裏別克

  吃飽喝足後太陽還挂在天上,招手喚來幾匹馬和幾個朋友騎馬賞景。

  牽馬的小夥子叫哈裏別克,穿一身牛仔服。把馬鞭子遞給我時,問我會不會騎,我就説會,於是他收緊馬肚,我再睬了腳瞪翻身坐在馬背上。

  馬鞍是銅制的,雕刻著誇張但精美的紋路,低頭看時覺得像是件藝術品。坐著等朋友的片刻就愛鞍及馬了。

  馬是匹黑駿馬,馬頭高昂,臀部豐滿,曲線流暢,坐上去,自己就覺得威風凜凜。

  馳馬草原對我來説年年都有很多次,從冬到夏,天山、阿爾泰山、崑崙山,從不放過任何一次。馬的烈情,草的柔情以及奔馳的剛性會使一個男人更硬朗,更不馴,面對著大山,策馬時有點桀驁。

  我們四匹馬沿著馬道上到菊花臺頂,一撥廣東遊客正在臺上大呼小喊“天山真美,草原真美”,我們就朝他們吹口哨,叫他們和我們策馬追奔。

  菊花臺頂有幾十個足球場大,像是放大的馬臀般平坦圓闊。正是草原豐腴的季節,紮在黑土地上的草並不深,野菊花有的敗了,有的還在怒放,還有叫不出名字的紅花、黃花;伸向雪山的山脊,草慢慢地稀疏,松樹也沒幾棵了,但天格爾山那耀眼的雪光在即將落下山的陽光的映照下顯出一種神聖和寧靜。

  天格爾,意思就是“天”。

  哈裏別克一直跟著我們的騎奔。這個從小上漢語學校、現在又讀大學英語的哈薩克族小夥子和我聊的很輕鬆:他的漢語普通話極標準,而且,他懂更多的哈薩克族歷史和民俗。

  哈裏別克和我説起了天山裏的哈薩克部落--他們這一部是從阿勒泰山遷移來的,遠古屬於克普卡克部,至於何時遷來天山,哈裏別克就不知道了,也許他的父親他的爺爺都不知道。

  天山裏,有草有水的地方就有哈薩克人的氈房和氈房裏冒出的裊裊炊煙,炊煙下,便是草地上散佈的牛羊以及以奶為茶、以肉為食、生活簡單但日復一日地擺放的餐桌。

  哈薩克族的族源可追溯到西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和匈奴等,6世紀出現的突厥以及葛邏祿等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更是哈薩克族的重要來源。直到現今,哈薩克族中仍保留有烏孫、克普卡克、克烈、乃蠻等部落名稱。

  公元前107年,遠嫁烏孫國王的漢細君公主,跋涉萬里來到了西天山的烏孫國(今新疆伊犁的西天山烏孫山一帶)。

  哈薩克族的形成是在15世紀中葉。當時中亞白帳汗國的烏孜別克人開始向南遷移,不久,錫爾河下游一部分遊牧民在克列伊和札尼別克的率領下從烏茲別克汗國分裂出來,遷至楚河流域,此時這部分遊牧民才開始稱自己為“哈薩克”,意即“避難者”,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哈薩克族。

  哈裏別克的思維很敏捷。哈薩克人由於轉場、貿易以及年輕人的求學使得這個民族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守著自然環境優美的牧場轉向旅遊開放。即使不是週末節假日,哈裏別克每天拉馬也有百多元的收入。這個暑假,他可以掙回他下個學年的全部學費。

  本週末,天山草原裏會有一場阿肯彈唱和叼羊姑娘追活動,哈裏別克也要參加姑娘追,但他不是為了追姑娘,而是為了聽阿肯的彈唱。

  阿肯彈唱是老人的項目,年輕人幾乎不會了。停留在口頭的阿肯彈唱是兩個彈唱者的鬥智鬥勇,將民族、遷徙、繁衍、牧放、生活、愛情以及未來的話語編成歌詞唱出來,對方得巧妙、順理成章地接應唱下來,否則,張口結舌之際,就是對方勝利之時。

  哈裏別克想參加阿肯彈唱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從老人那裏繼承一些傳統。他説,現代青年人喝酒、抽煙、不學習,再有50年,阿肯彈唱就要從哈薩克人的傳統裏消失了。

  其實哈裏別克的擔心不無道理。遊牧民族尤其是哈薩克族永遠把他們的歷史寫在歌裏,隨著羊只的轉場、氈房的遷徙而流淌在山間的草甸,年輕一輩沒了徒步轉場,取而代之的是汽車轉場,過去那些被羊只踏起的像火一樣繚繞在牧道上的塵煙下隱藏的轉場中的團結協作、萬羊徜徉以及轉場人家的悲喜故事越來越少,阿肯彈唱的素材也就只有一天的汽車轉場而缺少了三天、五天或者更長的燃燒的牧道上的精彩。

  哈裏別克每年在轉場季節都會請假從烏魯木齊趕回家中與家人、鄰居一起沿著天山峽谷向天格爾峰下轉場,來回大約需要7、8天時間,騎馬,吆喝著邊走邊吃的羊,還有需要“定居”在大山裏半年左右的人的氈房、生活用具等。

  對於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以及烏孫王昆莫勒等,哈裏別克説,他僅僅知道一點點;對於大山裏的岩畫、草原上的突厥石人、草灘上的烏孫古墓、草叢中的鳥首鹿身石、六十二闊恩爾、巴塔等等,哈裏別克想知道,但卻沒人教他知道。

  哈裏別克好像還不像天池的哈薩克牽馬人一樣會欺騙遊客。回來後我們付他牽馬費,一小時20元,他還給我們優惠到了15元,而且時間也是足的。

  三、卡森拜

  從高高的駿馬上下到氈房前的草地上,我的兩腿、胳膊、屁股顯得有點疼,我知道是不鍛鍊的結果,但看見涂蘇別克那張胖臉上的笑容我就忘記了疼。涂蘇別克正和我們沒騎馬的兩個朋友聊天。我説,幹聊有什麼意思,我們唱歌跳舞吧。

  涂蘇別克就從氈房裏取了那把兩根弦的冬不拉,調好音,撩開嗓子唱起來。

  晚霞中的草原到處是牛糞味的炊煙,涂蘇別克的歌聲和冬不拉的鏗鏘旋律傳遍了整個山谷,然後,附近的哈薩克牧人開始朝這裡聚集。

  涂蘇別克唱的什麼,我們誰也沒聽懂,但可以從他敦實的嗓音裏聽出他在唱草原、唱牛羊--我聽懂了“阿吾勒”、“阿恰依”等詞句--這些詞句便是“村莊”、“氈房”、“奶茶”、“包爾薩克”等。

  涂蘇別克彈唱了兩首後就將冬不拉交給了一個年輕小夥卡森拜。卡森拜接過,低頭又唱起了他們草原上的歌:奔馳的駿馬、薩裏哈最聽毛主席的話、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以及北京的金山上等。

  我無法聽懂這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的歌聲,但我明白“歌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人唱到:“伴隨著歌聲躺進搖籃,伴隨著歌聲離開人間。即使在瞑目的那一刻,歌聲也為我們送行。”

  峽谷中很靜,只有偶爾的幾聲歸圈的羊的叫聲。

  涂蘇別克有點像醉漢,跳起了哈薩克族舞蹈,圍觀的牧人也踏進了“舞場”,笑聲、歌聲、冬不拉聲夾雜在一起。我們跟在哈薩克牧人的後面,學著他們似蒼鷹、似天鵝、似駿馬的舞步,甚至,涂蘇別克不愛説話的妻子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

  我們跳的不好,因為哈薩克人的不張揚--他們深居大山的千百年間沒有把他們的音樂和歌曲舞蹈帶出大山,不像龜茲樂舞、于闐樂、麥西來甫、麥德爾、花兒那樣開放、傳播遙遠--哈薩克的歌聲和舞蹈雖然有點封閉,有點像大山裏的溪水,清澈,委婉,但無論大山裏多麼單調,哈薩克人的歌聲卻使得他們充實,就像卡森拜唱的:

  “遠道而來的客人,

  請進我們的氈房;

  氈房裏有我們的一切,

  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晚霞掉入菊花台下時,我們才想起返回城市,一個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人與人摩肩接踵的城市。回望背後的天山,回望像珍珠般散落在草原上的那些哈薩克氈房,恬靜,恬淡。

  圖:牧人、氈房、羊,構成了山裏哈薩克族的一切

  (2004-07-04,烏魯木齊)(網絡原創,僅供CCTV論壇使用,其他網站嚴禁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古道鄉村--山裏的哈薩克 (2004/09/14/ 14:38)